《本命年的回想》教案5
《本命年的回想》教案一
教學目標 :
1.聯系課文的文化背景,了解春節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
2.欣賞作品展現的優美畫面,體會作者的美好情思
3.欣賞作品獨特的語言風格,體會其中濃郁的鄉土氣息。
4.通過學生自己過年時的親身感受與作者的感受的對比,他們能體會到春節的變化與傳統民俗的魅力。
教學思路設計:
學生學習以小組合作、探究討論為主;教師輔以提問引導、講解評價,串聯全課教學。
教學情境設計:
教室營造出過節的氣氛,體現課文特定的民俗色彩。教學課件的制作也以喜慶、歡快的背景、音樂加以烘托,讓學生在富有“年味兒”的環境中學習、感悟。
課時安排:兩課時
課前準備:
1.預習課文生字詞。
2.已朗讀過課文,挑選課文中的一個片段寫誦讀腳本。
3.搜集有關春節的資料。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學習內容:
1.檢查、落實字詞。
2.整體感知課文,分析第4自然段的結構。
教師活動 | 技能 要素 | 學生活動 |
導入 教學 淡化上課情境,營造特定氛圍。 利用課前兩分鐘時間,播放一個關于春節的幻燈片。取消“上課——起立”的形式,讓學生自覺進入氛圍。 2.“觀看了幻燈片,大家想到了什么?” 3.“大家喜歡過春節嗎?為什么?” 4.提問外地的同學:“你們的春節是怎樣過的?” 5.總結學生的回答,引入本課教學。 | 展示投影造境 提問 提問 拓展 引導 | 觀看幻燈片 過年、春節 學生根據經歷,談出不同的感受與原因。 學生根據經歷,談談其他地區是怎樣過春節的。 |
整體感知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解題:本命年 2.簡介作者及其創作風格。 3.檢查字詞 本課要求掌握的字詞主要有: 識記:濃郁簸箕穿梭篩子門檻 秫秸闔家鬼祟籬笆剔核 玉米糝兒疙瘩鬏舍嚼 理解與運用:闔家鬼祟賞心悅目 4.初讀課文 布置思考題: a.“課文從什么地方開始回想的?從什么地方結束回想的?” b.“回想的過年的特點是什么?” | 講解 小組合作學習 | 請本命年的同學解釋 分小組討論完成關于字詞的練習題。每小組選出一人負責回答老師的提問,組內其他成員可做補充。 默讀課文,思考問題。 |
分析課文開頭 明確:第3自然段開始回想,第5自然段結束回想。第3自然段為標志。 分析開頭“節氣歌”的作用。 找出總結春節特點的句子。 分析“守舊”的意義 | 提問 | 襯托出春節的重要 “最有鮮明地方特色和濃郁鄉土氣息” 帶有恪守傳統的意思,表示出春節在作者心目中的傳統意義。 |
理清思路,分析第4自然段結構。 設疑引導 a.“作者回想的過年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 b.“我們現在過年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 c.“我們現在過年從除夕開始,課文中的過年從臘月初一開始。這一月之間,他們經歷了怎樣的過程呢?他們都做了些什么呢?” 分析結構 針對上述問題,默讀第4自然段。分層、起小標題。 分小組討論小標題。 幾件事中跟吃有關的有幾個?說明了什么? 與吃無關的表現了什么? 結構總結(明線) a.“這幾件事之間什么順序?” b.“用課文中的詞回答這是一個什么樣的過程?” 6.中心總結(暗線) a.“這樣豐富的生活表現了運河地區人民什么特點?” b.表現了他們的什么精神? 這是貫穿全文的一條主線。 | 提問 追問 總結 提問 默讀 總結 討論 提問 追問 提問 追問 | 全體學生:“ 大部分家庭現在過年是從除夕之夜開始的,歡樂一通宵之后,初一開始拜年。 小標題要求: 先找出一個動詞, 結合這個動詞,總結出小標題。 小標題答案不求統一,貼近即可,基本可總結為: 炒年貨吃臘八粥買糖果絨花備年貨送灶王換門神 前4項,收成好,享用成果。 祈求好運,祝愿平安。 時間順序 “預熱—增溫—紅火—發燒” 重視過年——熱愛生活 勤勞、淳樸 |
第二課時
學習內容:
通過對第4自然段的分析,學生能欣賞作品展現的優美畫面和帶有濃重鄉土氣息的語言風格。
了解關于春節的民俗知識,在討論春節民俗的變化中,學生感悟到中國節日的內涵。
教師活動 | 技能 要素 | 學生活動 |
通過朗讀,欣賞優美畫面,體會語言風格。 已布置學生自選課文片段寫誦讀腳本。 教師范讀“炒年貨”片段 提問關于誦讀腳本的有關要求 教師展示自己的誦讀腳本: (附:誦讀腳本) c.教師范讀 2.學生朗讀,教師組織、點評。 了解民俗知識體會其內涵 通過對“換門神”的分析過渡到《本命年的回想與春節民俗》。 以“除夕夜”一段為例,分析春節民俗。 學生自己找出本段中關于春節的民俗。 以吃餃子、包制錢、放鞭炮、貼春聯為例分析其內涵。 結合對文章語言的分析和對民俗知識的認識共同朗誦“除夕夜、拜年”一段。 教師領讀第一句 拓展探究 1.“為什么作者回憶小時侯過年會有返老還童之感?” 2.“我們現在又是如何過年的呢?與過去有什么不同?” 3.“過去過年與現在過年相比,沒變的是什么?” 4.揭示出這正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的特點。 總結全課 這幾年春節人們又重新尋找回了曾經失落的民俗。 傳統的民俗文化在現代社會里回歸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作為一名炎黃子孫我們應該知道民族的講究、祖國的傳統。這也正是作家劉紹棠所要告訴我們的。 六、布置作業 | 提問 投影 講解 組織點評 過渡 朗讀 | 有關要求: 分析內容——確定基調 分析語言——確定重音 分析感情——確定語氣 本課腳本應做到: 分析出課文所展示的畫面內容、及蘊涵的感情,列舉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詞、句。 學生朗讀 a.介紹自己朗讀的片段, b.講解自己的誦讀腳本, c.朗讀文章片段。 吃餃子 餃子包制錢 芝麻秸鋪地 小丫頭不能出屋,小小子不許隨地大小便 放鞭炮 貼春聯…... 學生說出這些民俗的來歷或傳說。 了解內涵: 吃餃子、包制錢——盼望生活美好。 放鞭炮、貼春聯——營造節日氣氛 女生推選一人朗誦“除夕夜”部分,男生推選一人“過年”部分。全體朗誦結尾。 小時侯過年思想單純、內容豐富、是貧困生活里幸福的日子。 學生結合自己的所見所聞及感受列舉當今過年的一些新現象: 春節聯歡晚會 手機短信、電話拜年 …… “一家人春節的團聚” 體會深層文化內涵 同學們展示這幾年家里過年的一些具有中國傳統民俗意義的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