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不可違》教學設計(通用3篇)
《法不可違》教學設計 篇1
天河中學七年級下冊思想品德教學設計:
課題《法不可違》
【教材分析】
教學重點:使學生能夠認清合法與非法行為,初步具有守法觀念。
教學難點:行政違法行為、民事違法行為、刑事違法行為三者的區別
【學生分析】
初中生正處在身心發展、成長過程中,其情緒、情感、思維、意志、能力及性格還極不穩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變性。他們既可以在良好的教育影響下走向品學兼優、健康向上的道路,也可以在不良的環境影響下走向道德敗壞、違法犯罪的道路。近年內,青少年犯罪總數已經占全國刑事犯罪總數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歲少年犯罪案件又占了青少年犯罪總數的70%以上,其中缺乏法律知識的現象非常嚴重。因此讓學生了解哪些行為是違法行為,使他們懂得什么行為是合法的,什么行為是違法犯罪的,懂得什么樣的行為會帶來什么樣的法律后果,以及相應地要受到怎樣的法律制
【綜合設計思路】
由復習上節課的知識導入,意在引起學生的共鳴。接著以“故事發展”的手法將各種不同的法律知識分接階段展開在學生面前,學生能通過對案例的分析和思考,讓學生在形象的真實情景中,通過喜聞樂見親身參與的活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深切體味、掌握知識,提高對法律的認識,提高尊重法律的覺悟。
【教學過程:】
導入:溫故知新(“社會規則的種類于區別”知識的復習)并由此引出課題。
新知識的教授:以兩兄弟的自己和身邊的人所發生的法律故事展開學習:第1集:身邊的法律小事
第2集:兄弟二人參加法律學習班
第3集:表哥出事了
第4集:學法改變人生路。
。ㄔ诠适碌陌l展過程中,學生分階段地思考并掌握:違法行為的含義;違法行為的分類;犯罪行為的特征;刑罰的種類)
最后重點知識歸納:學生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思考歸納:
“一般違法行為與犯罪行為的關系”(解決好這個問題,學生必須以掌握前面的基礎知識為前提,這樣的活動以能達到鞏固知識的作用,也能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功效,事半功倍)。
【課后教學反思:】
這個教學課的內容十分的繁多,并且專業性較強。對于初一學生來說,難度較大。因此必須要將這個知識發生背景與生活拉近,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且鑒于思想品德課的課程安排的問題,在這節教授課中新知識必須要有在本課堂上學生消化檢測的環節,否則學生的知識遺忘率是十分驚人的。所以在最后的“小組合作”環節的設計是必要和有效的。但教學完畢后,仍然感覺知識點組織較為松散,不夠緊湊,如果能將四集故事濃縮成一到二個情節,背景更加清晰,學習效果更好。
《法不可違》教學設計 篇2
七年級第七課第二框題《法不可違》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參照學業質量評價標準:
評價目標
評價方式
情感態度價值觀
知識
能力
紙筆測試感受法律的尊嚴,增強法制觀念,做知法守法愛法的人。3.4.1違法行為的含義與類別理解知道違法行為的含義與類別;懂得不違法是人們行為的底線。3.4.2刑法和制定刑法的目的了解知道什么是刑法和制定刑法的目的3.4.3犯罪的含義及基本特征了解識記犯罪的含義及基本特征3.4.4刑罰與刑罰的種類了解知道刑罰的含義,了解刑罰的種類【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使學生能夠認清合法與非法行為,初步具有守法觀念。
第一目重點:違法行為的分類
第二目重點:犯罪的基本特征
2、教學難點:
第一目:行政違法行為、民事違法行為、刑事違法行為三者的區別。
第二目:犯罪的三個基本特征
【教學理念】1、堅持“以學生為本,以貼近學生生活為內容”,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切實參與活動,在活動中得到認識和體驗,產生踐行的愿望。2、依據新課改教學理念,讓學生在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的分享中不斷激發學習的興趣與愿望,感受法律的尊嚴,增強法制觀念。【教學方法】
1.學生學習方式:通過分析案例、小組討論等活動,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在合作和分享中豐富、擴展自己的經驗,增長知識、提高能力。
2.教師教學方式:教師是課堂活動的引導者和參與者,主要采用啟發、引導、創設情境、營造氛圍等方式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愿望,在學生在已有的認知水平上通過典型事例進行情感的升華。
【課時安排】兩課時【教學流程】第二框第一目:
復習。提問“我們可以違法嗎?”
引出課題:第二框 法不可違
一、 誰都不能違法(板書)
書本p91小勤的故事 提問
視學生實際幫助分析p92三個情景1、不違法是人們行為的底線(板書)
小組活動:閱讀p91-92情景,填寫p93表格
2、違法行為的含義(板書)
提問:怎樣對違法行為進行分類?
。ㄌ崾荆焊鶕溥`反的法律)
違法行為的分類(板書)
提問:是否只有三個分類?
。ㄌ崾荆哼`憲行為)
強調并解釋“相應的”
提問:要不要承擔責任?如何確認?
3違法行為都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板書)
比較表格第二列
1、 一般違法行為和嚴重違法行為(板書)
練習(學評p77 第8題)、小結第二框第二目:
復習第一目的內容
二、犯罪必受懲罰(板書)
結合p93表格第一列閱讀p94,概括刑事違法行為特征
1、 什么是刑法?制定刑法目的。(板書)
結合p94的刑事違法行為的特征。
2、 犯罪的含義(板書)
設問:如何界定“對社會的危害程度輕或重”?
結合p92例二例三
3、 犯罪的基本特征(板書)
結合案例
填寫:p94一般違法行為和嚴重違法行為的比較
回應課題“法不可違”
閱讀p95虛線框,回答問題
4、刑罰的含義(板書)
刑罰的種類
回應“任何一類違法行為都有其法律后果,都要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回應“法不可違”
閱讀p96“開玩笑”
回應題目
學生活動
小結
師生互動
當堂練習(學評p73校園論壇) 對第四單元的教學反思:1、一些法律知識較抽象,雖然是要求“了解”,但其實很多內容是學生有興趣想知道的、有疑問的,如“主刑”和“附加刑”。2、多使用書本的內容,書本的活動環節是相互緊扣的,使用起來很實際,但可能例子的時間有點遠,可以考慮使用近期的、相對應的時政熱點。3、部分知識與初一上冊內容相結合。4、要結合知識點,相應做一些知識的建構。如:違法行為的分類。5、綜觀四節課,在課后的了解和復習中,我們看到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還是不如理想的,需要多種方式進行復習。
《法不可違》教學設計 篇3
教學依據:
1、全日制九年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
2、《思想品德》教材
3、搜集部分教學案例及社區課程資源
4、七年級學生認知結構特點
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讓學生認識到一般違法與犯罪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青少年要增強法制觀念和守法意識,自覺規范自身行為,做遵紀守法的好公民。
2.能根據案例判斷違法行為的類別,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合作競爭意識、口頭表達能力、閱讀理解能力等。
3.知道什么是違法行為,能分清違法行為的類別及其相關的法律責任。
二.教學方式:
1.學生學習方式: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通過欣賞歌曲、模擬情境、知識競答、以案說法等活動,在合作和分享中豐富、擴展自己的經驗,增長知識、培養能力。
2.教師教學方式:教師是課堂活動的引導者和參與者,主要采用啟發、引導、創設情境、營造氛圍等方式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愿望,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教學構思:
根據七年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學習水平及能力以及本框教材的特點,設計了歌曲欣賞、引起思考;情境模擬、分組探究;風采展示、一比高下;知識竟答、搶前爭先;感知教材、質疑求索;案例傳真、探究解惑;聯系生活、以案說法;課外拓展、學法踐行等八個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以實現本框的教學目標。
四.教學過程:
播放電影《少年犯》主題曲《心聲》,學生欣賞。
師:一曲《心聲》,唱出了一批失足少年對往事的追悔,對新生的期待,這些正值花季的少年,為什么會走向違法犯罪的道路呢?我想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不知法為何物,以致一失足成千古恨,他們的經歷給我們一個什么啟示?(學生自由發言)。
師: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分別模擬教材91至92面中的三個情境,并思考:“三個情境中的主人公的行為給社會造成了什么危害,其行為違反了什么法律?行為人自己落得了什么結果?”然后完成93面的表格。(把全班學生分成三組,分別展開模擬和探究活動)
師:在學生模擬和探究的過程中適時的指導,廣泛的參與學生的活動。
師:下面我們分組展示我們模擬和探究的結果。
。▽W生分組表演情境模擬小品,并展示小組探究的結果)
師:對每組的表演及其探究的結果進行簡單的評價。
師:剛才各組分別展示了他們的探究成果,完成的都很出色,相比之下,哪一個組的最精彩呢?請每個同學充當評委,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評價他人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參與、合作、探究意識。)
師:通過我們共同探究,我們弄清楚了違法行為大致可分為三種:行政違法行為、民事違法行為和刑事違法行為,為了檢測同學們是否能判別這三類違法行為,下面進行知識競答活動,看哪個同學回答的最快、最準確。
出示題目:(投影)
1.王某與劉某因一件小事發生爭執,王某一怒之下,把劉某打成重傷,被判處有期徒刑5年。
2.李某在放學回家途中用彈弓把沿街路燈打破了4、5盞,被公安機關處于200元罰款,并責令其賠償經濟損失。
3. 趙某與李某有矛盾,一天趙某家被盜了,趙某在沒有任何證據的情況下逢人便說李某是強盜,后經公安機關調查,李某并沒有實施偷盜行為,李某以趙某侵犯其名譽權為由向法院起訴,法院判處趙某向李某道歉,并賠償精神損失費1000元。
師:請同學們閱讀第二目教材,(學生通過讀教材,然后交流閱讀收獲與困惑。)
師:請同學們看一個案例,然后思考問題。
案例展示:(投影)
王某在讀高中時,結識了社會上一些不三不四的小青年,在這些所謂的哥們兒的帶動下經常出入網吧、歌舞廳,打架斗毆的事是三天兩頭的發生,雖然受到了學校多次紀律處分,王某卻不思悔改,為了籌錢打電腦游戲,王某多次在校門口找小同學勒索錢財,并因此被公安機關處于警告處罰。一天,王某在街上閑逛,路過一家銀行時,正好遇到一客戶取錢出來,王某頓生邪念,尾隨那人至一僻靜處,用匕首殘忍的殺死了那人,并搶走了現金2萬元。后王某被公安機關抓獲,法院判處王某死刑,并剝奪政治權利終身。面對法院的判決,王某流下了悔恨的淚水,但卻悔之晚矣。
思考:
1.王某是怎樣一步步走上不歸路的?
2.王某“找小同學勒索錢財”與“殺人搶劫”這兩種行為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3. 王某最終受到的處罰是一種什么樣的性質的處罰?這種處罰分為哪幾類?請結合案例進行說明。
4.王某的案例給了我們什么啟示?
師:請同學以小組為單位思考、討論、探究以上問題。(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然后小組代表在全班交流展示討論結果)
師:我們身邊也有違法犯罪活動,請你講一個發生在你身邊的案例,并請同學們判別它屬于一般違法行為還是犯罪行為?(學生自由發言,展示案例,進行判別)
要求:設計一份調查問卷,對社區違法犯罪現象進行調查,然后形成調查報告。
結束語:同學們,今天我們弄清了什么是違法,什么是犯罪,事實說明,違法與犯罪之間并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有些人走向犯罪的深淵都是從一些小事開始的,俗話說:“螻蟻之穴,潰千里之堤”,我們青少年一定要學法、知法、守法,防微杜漸,做一個合格的公民。
課堂反饋:
1、學生能積極參與教學活動,課堂氛圍活躍,在活動中學生參與、合作、探究意識得到增強。
2、從課外探究和學生的調查報告完成情況來看,基本上實現了三維目標。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1、教案的設計采用以活動貫穿全過程,學生在活動中探究、體驗、感悟,打破了傳統單向信息傳遞的方式,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較好的培養了學生合作、探究意識。
2、教學過程中安排了“聯系生活,以案說法”、“課外拓展,學法踐行”等活動體現了課程的實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