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患于未然》教學設計(通用3篇)
《防患于未然》教學設計 篇1
七年級下冊第七課第三框《防患于未然》教學設計
一、課標要求
“成長中的我”第三部分“學法用法”中:“了解一般違法與犯罪的區別,知道不良行為和嚴重不良行為可能發展為違法犯罪。”
二、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認清犯罪的危害,感受法律的尊嚴;加強自身道德修養,增強法制觀念,防微杜漸,做知法、守法的人。
(二)能力目標:
1.初步學會分辨是非,逐步形成自覺按照社會要求規范自身行為的能力。
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約束自己不良行為的能力。
(三)知識目標:
了解犯罪的危害,知道不良行為和嚴重不良行為可能發展為違法行為。
三、學情分析
絕大多數中學生對違法犯罪深惡痛絕,能做到遵紀守法。但由于社會各種因素的影響和家庭教育的不當,特別是中學生自身生理、心理的不成熟,缺乏自我保護能力,導致少數中學生沾染不良行為,如不矯治極易使他們滑向犯罪的泥潭。
四、教材分析
本框由“認清犯罪危害”“加強自我防范”兩目組成。
第一目:“認清犯罪危害”
主要介紹犯罪的危害。首先,通過中學生陳某由好學生逐步陷入犯罪泥潭的事例,說明對自己要求不嚴格,法紀觀念淡薄,極易產生違法犯罪行為,可見道德水平高低與違法犯罪有密切的關系。其次,通過小迪的事例,引導學生認識到犯罪行為的代價極大,對社會、他人、家庭和自己造成了巨大危害。最后,指出青少年應當憎惡違法犯罪,遠離違法犯罪。
第二目:“加強自我防范”
主要介紹預防違法犯罪、防患于未然等內容。首先,從一個學生改變了愛占小便宜毛病的事例,引出要樹立法律意識,從小事做起,預防違法犯罪。其次,簡介了我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有關不良行為和嚴重不良行為的內容,通過檢查自己有無不良行為的活動,提醒學生避免沾染不良習氣,糾正不良行為,防患于未然。最后,設計了以角色扮演方式寫一封回信的活動,引導學生要防微杜漸,嚴格要求自己,自覺遵紀守法。
五、教學重點
讓學生知道不良行為和嚴重不良行為可能發展為違法犯罪,學會自覺抵制不良誘惑。
六、教學難點
遵守法律與踐行道德之間的聯系
七、教時安排
一課時
八、教學方法
討論法、探究法
九、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
十、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什么是違法犯罪,明白任何人觸犯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一個人走上犯罪道路,都有一個逐漸變化的過程,不良習慣會害了我們,我們要提高警惕,防微杜漸,拒絕不良誘惑。今天我們共同探討第三框的內容:防患于未然。
(二)新課新學:
一、認清犯罪危害
活動一:案例分析
(設計意圖:使學生認識到任由違紀違法,發展下去就會導致犯罪,必須增強防微杜漸的意識。)
教師: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97頁陳某滑向犯罪深淵的案例,并思考:
①陳某由違紀走向違法,最后滑向犯罪深淵的原因是什么?
②道德水平高低與違法犯罪有什么關系?
學生1:導致他走向犯罪道路的原因主要有:道德水平低,法制觀念淡薄,為獲得某種滿足,貪圖便宜。
學生2:道德水平低,法紀觀念淡薄,就難免違反法律甚至犯罪。
教師:通過分析思考我們認識到:道德水平高低與違法犯罪有密切的關系。人的行為是受思想觀念支配的。對自己要求不嚴格,道德水平低,法紀觀念淡薄,就難免會違紀,甚至違法犯罪。我們應提高道德水平,增強法紀觀念,追求上進,不犯或少犯錯誤,遠離違法犯罪。
1.道德水平高低與違法犯罪有密切的關系(板書)
活動二:火眼金睛
(設計意圖:使學生充分認識到違法犯罪對自己、對家庭、對他人、對社會的危害,在心靈深處憎惡違法犯罪,從而在行為上遠離違法犯罪。)
教師:請同學們列舉校園中、社會上未成年人身上存在哪些不良行為,并分析這些行為對個人、家庭及社會的危害。
不良行為 對他人的危害 對行為人的危害 對家庭的危害 對社會的危害
打架斗毆
夜不歸宿
攜帶管制刀具
傳播淫穢讀物
其他
學生1:對他人的危害:侵占他人財物、造成他人的身體和心理傷害。
學生2:對自己的危害:拘留、甚至坐牢,自毀前程。
學生3:對家庭的危害:家破人亡。
學生4:對社會的危害:影響社會安定。
教師:犯罪行為人的心理都是想獲得某種滿足。可是,我們在滿足自己的愿望時,如果不自覺遵守道德規范和法律規則,胡作非為,只顧著自己,不顧他人,只圖眼前,不顧長遠,對家庭、他人、社會和自己都是有百害無一利的。
2.違法犯罪付出的代價極大(板書)
活動三:舉案說法
有同學說,我們都是未成年人,受到國家司法的特殊保護,未成年人犯罪不會受刑罰處罰。這種說法對嗎?請看案例。
案例1:
中學生舒某、劉某因從小養成了嬌生慣養的不良習慣,不好好讀書以至成績越來越差,成天泡在游戲機房玩游戲,父母不給錢,兩人便一同去搶劫出租車司機,最后被判處七年徒刑。
案例2:
王某,14周歲,跟隨樓某與李某去玩。來到陳某家,樓某要陳某拿錢,陳不從,王某協助李某搶陳某脖子上的金項鏈,后來三人都被判有期徒刑。
《刑法》第17條規定: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負刑事責任。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q###j、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因不滿十六周歲的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教師:我國《刑法》這樣規定是否意味著年齡小與犯罪無關?請大家暢所欲言。
生:不是,年齡小的,比如不滿十六周歲的,犯罪且造成嚴重危害性的,就要負刑事責任。
教師:法律之所以這樣規定,不是因為年齡小與犯罪無關,而是為了體現人道主義精神,保護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那么,如果認為年齡小與犯罪無關,長此下去會有什么后果?
學生1:走上犯罪的道路。
學生2:會危害社會。
教師:由此可見,那種認為我年齡小與犯罪無關、年齡小犯罪不受處罰的想法是錯誤的。我們要從心靈深處憎惡違法犯罪,行為上遠離違法犯罪。
3.要遠離違法犯罪(板書)
我們初中生要做到遠離違法犯罪,應從小事做起,嚴格自律,加強自我防范。
二、加強自我防范
1.從小事做起,預防違法犯罪
活動四:自編自演情境劇《偷東西的小女孩》
學生1:小敏,七年級學生,學習成績優秀,常受老師的表揚。但她有一個壞毛病,愛占小便宜。她看見同學有一張漂亮的卡片,就偷偷帶回家,過了一把癮。隨后,她開始了激烈的思想斗爭:
學生2:“拿吧,沒關系,反正沒人看見。”
學生3:“這不是偷么,不行吧?”
學生4:“不就一張卡片么,就這一次,反正沒人看見。”
學生1:同學們,你怎樣看待他們的說法呢?
學生5:我反對偷別人的東西,即使是一張小卡片,也是侵犯他人財產的行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學生6:偷東西是違法行為,要負法律責任。
學生1:許多犯罪都是從小毛病開始的。“小錯不斷大錯不犯”的想法是危險的。一個人如果不加強自身道德修養,不注意防微杜漸,防患于未然,就有可能從犯錯發展到違法犯罪。所以,青少年要從小樹立法律意識,增強法制觀念,自覺遵紀守法。
學生1:第二天,小敏趁大家不注意,把東西悄悄地還了回去。從此,她徹底改掉了愛占小便宜的壞毛病。
學生1:說一說,小敏轉變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關鍵原因是她戰勝了自己,意識到了偷東西是壞毛病,一旦形成習慣就很難改正,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學生1:想一想,小敏如不轉變,后果會怎樣?
學生:她會故伎重演,養成偷東西的習慣,最終走上犯罪的道路。
教師:預防違法犯罪,要從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我們應該樹立法律意識,維護法律尊嚴,依法自律。
2.防微杜漸,防患于未然
活動五:掃雷行動
小組討論:平時生活中,你所看到的或接觸到的不良行為,以及可能會給我們帶來的危害,然后談談應該如何從自身做起,遠離不良行為和不良習慣,加強自我防范。
教師:無數事實證明,許多違法犯罪行為都是從沾染不良習氣開始的。因此,我們在平時應注意加強道德修養,自覺遵紀守法,謹慎交友,防微杜漸,避免沾染并及時改正不良習氣,防患于未然。這樣,我們才能預防違法犯罪,享受人生的幸福,造福于社會,貢獻于國家。
作業布置:
一、單項選擇題:
1.正讀初中的魏某曾被評為“三好學生”,但是自從結識社會上游手好閑的“朋友”后,他開始小偷小摸,繼而發展到偷盜同學家的財物,最后在行竊時被當場抓獲。這說明 ( )
①青少年要依法律己 ②一個人如果法制觀念淡薄,就很容易從一般違法發展到犯罪 ③一般違法與犯罪對社會的危害程度不同 ④一般違法與犯罪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罪孽本自微末始,陷身囹圄悔方遲”的詩句給我們的啟示是 ( )
a.一般違法與犯罪之間有著不可逾越的鴻溝
b.經常犯錯誤必然會跌入犯罪的深淵
c.預防違法犯罪,要從杜絕不良行為做起
d.社會是復雜的,要謹慎交友
二、分析說明題:
3.小明的父母在外經商,無暇顧及小明的學習。小明迷上了電腦游戲,經常遲到、曠課,偶爾上課還擾亂課堂紀律。他多次偷父母的錢、借錢上網吧,還與網吧結交的“兄弟”一起勒索小學生,曾被公安機關拘留3天。但他沒有醒悟,在一次沖突中,把他人打成重傷,被人民法院判處有期徒刑2年。
(1)小明走上違法犯罪道路的原因有哪些?
(2)小明走上違法犯罪道路的過程給我們什么啟示?
板書設計:
防 患 于 未 然
一、認清犯罪危害
1.道德水平高低與違法犯罪的關系
2.違法犯罪付出的代價極大
3.要遠離違法犯罪
二、加強自我防范
1.從小事做起,預防違法犯罪
2.防微杜漸,防患于未然
教后感悟:
據統計,我國青少年犯罪占全國刑事立案比例約為65%。近年來,青少年發案率呈上升趨勢。究其原因,有社會和家庭的因素,更有未成年人自身的因素。因此,本課教學目標的達成僅僅依賴課堂是遠遠不夠的,課后必須對部分有不良習氣的同學追蹤教育,可通過面談、家訪等方式進行矯正,以促進他們的健康成長。
《防患于未然》教學設計 篇2
《防患于未然》教學簡案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加強自身修養,增強法制觀念,防微杜漸。
2、感受法律的尊嚴,做知法、守法、愛法的人。
能力目標:
1、逐步形成自覺按照社會要求規范自己行為的能力。
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約束自己不良行為的能力。
3、初步學會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知識目標:
知道、了解犯罪的危害;知道不良行為和嚴重不良行為可能發展為違法行為。
對應課標:
“成長中的我” 第三部分“學法用法”中 :“懂得法律通過規定權利與義務規范人們的行為,通過解決糾紛和制裁違法犯罪,維護人們的合法權益”、“了解一般違法與犯罪的區別,知道不良行為和嚴重不良行為可能發展為違法犯罪”。
教學重點:不良行為及犯罪的危害,如何自我防范。
教學難點:如何真正學會自我防范,防微杜漸。
教學資源:根據教材資料整合而成的事例、《羊城晚報》的一則報道。
教學方法:情境設置法、案例教學法、討論探究法。
一、導入新課:
以身體健康需要做好預防工作為例,說明思想、行為健康同樣需要做好防范工作。
二、講授新課:以請學生充當醫生貫穿整節課教學。
1、“病情”陳述:幻燈顯示主人公小陳由好學生一步步走上犯罪道路的過程。
設計意圖:通過仔細閱讀材料,了解“病情”為分析走上犯罪道路的過程、原因、犯罪的危害等知識作鋪墊。
2、把脈“病因”:學生根據“病情”的分析主要從自身原因的角度討論小陳為什么會由一個學生淪為罪犯。
設計意圖:通過找原因讓學生懂得道德水平、法紀觀念與犯罪有密切的關系,也為后面的“對癥下藥”奠定基礎。
3、“病程”探索:教師引導學生根據“病情”理解小陳由好學生到罪犯經歷了哪幾個典型的過程,并講述不良行為、嚴重不良行為的表現,要求學生對照自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懂得不良行為、嚴重不良行為的含義,知道如果不加以控制就容易走上犯罪道路的道理,從而能自覺抵制不良行為。并通過他們對這些行為的理解為分析后面的危害做鋪墊。
4、分析危害:學生根據材料分析小陳的行為(包括不良行為、嚴重不良行為和犯罪行為)所帶來的危害。要引導學生從對自己、他人、社會和家庭的角度來談。在此插入一個辨析:中學生犯罪不需要負法律責任。
設計意圖:通過分析危害激發學生憎惡犯罪的情感和遠離犯罪的行為,通過辨析讓學生明白未成年人犯罪同樣要負法律責任,從而能遠離犯罪。
5、對癥下藥:學生根據“病因”討論如何從自我防范的角度阻止小陳走上犯罪道路,特別分析“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的含義。然后再根據歸納出來的措施改寫故事的結局。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對應原因能自主分析相應的對策,從而自己生成這一本節課最重要的知識。而改寫故事旨在讓學生將所學知識內化為能力,應用于實際中解決問題,并激發他們的想象能力和學習興趣。
三、知識歸納:學生談收獲,教師小結。
四、課后探究:結合教材資料以兒子的名義給父親寫一封回信,在班級擇優展覽。
設計意圖:利用教材資料和學生在本節課的認知基礎,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
《防患于未然》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加強自身修養,增強法制觀念,防微杜漸。
2、感受法律的尊嚴,做知法、守法、愛法的人。
能力目標:
1、逐步形成自覺按照社會要求規范自己行為的能力。
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約束自己不良行為的能力。
3、初步學會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知識目標:
知道、了解犯罪的危害;知道不良行為和嚴重不良行為可能發展為違法行為。
對應課標:
“成長中的我” 第三部分“學法用法”中 :“懂得法律通過規定權利與義務規范人們的行為,通過解決糾紛和制裁違法犯罪,維護人們的合法權益”、“了解一般違法與犯罪的區別,知道不良行為和嚴重不良行為可能發展為違法犯罪”。
教學重點:不良行為及犯罪的危害,如何自我防范。
教學難點:如何真正學會自我防范,防微杜漸。
教學資源:根據教材資料整合而成的事例、《羊城晚報》的一則報道。
教學方法:情境設置法、案例教學法、討論探究法。
一、導入新課:
以身體健康需要做好預防工作為例,說明思想、行為健康同樣需要做好防范工作。
二、講授新課:以請學生充當醫生貫穿整節課教學。
1、“病情”陳述:幻燈顯示主人公小陳由好學生一步步走上犯罪道路的過程。
設計意圖:通過仔細閱讀材料,了解“病情”為分析走上犯罪道路的過程、原因、犯罪的危害等知識作鋪墊。
2、把脈“病因”:學生根據“病情”的分析主要從自身原因的角度討論小陳為什么會由一個學生淪為罪犯。
設計意圖:通過找原因讓學生懂得道德水平、法紀觀念與犯罪有密切的關系,也為后面的“對癥下藥”奠定基礎。
3、“病程”探索:教師引導學生根據“病情”理解小陳由好學生到罪犯經歷了哪幾個典型的過程,并講述不良行為、嚴重不良行為的表現,要求學生對照自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懂得不良行為、嚴重不良行為的含義,知道如果不加以控制就容易走上犯罪道路的道理,從而能自覺抵制不良行為。并通過他們對這些行為的理解為分析后面的危害做鋪墊。
4、分析危害:學生根據材料分析小陳的行為(包括不良行為、嚴重不良行為和犯罪行為)所帶來的危害。要引導學生從對自己、他人、社會和家庭的角度來談。在此插入一個辨析:中學生犯罪不需要負法律責任。
設計意圖:通過分析危害激發學生憎惡犯罪的情感和遠離犯罪的行為,通過辨析讓學生明白未成年人犯罪同樣要負法律責任,從而能遠離犯罪。
5、對癥下藥:學生根據“病因”討論如何從自我防范的角度阻止小陳走上犯罪道路,特別分析“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的含義。然后再根據歸納出來的措施改寫故事的結局。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對應原因能自主分析相應的對策,從而自己生成這一本節課最重要的知識。而改寫故事旨在讓學生將所學知識內化為能力,應用于實際中解決問題,并激發他們的想象能力和學習興趣。
三、知識歸納:學生談收獲,教師小結。
四、課后探究:結合教材資料以兒子的名義給父親寫一封回信,在班級擇優展覽。
設計意圖:利用教材資料和學生在本節課的認知基礎,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