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患于未然教學設計
七年級下冊第七課第三框《防患于未然》教學設計
一、課標要求
“成長中的我”第三部分“學法用法”中:“了解一般違法與犯罪的區別,知道不良行為和嚴重不良行為可能發展為違法犯罪。”
二、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認清犯罪的危害,感受法律的尊嚴;加強自身道德修養,增強法制觀念,防微杜漸,做知法、守法的人。
(二)能力目標:
1.初步學會分辨是非,逐步形成自覺按照社會要求規范自身行為的能力。
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約束自己不良行為的能力。
(三)知識目標:
了解犯罪的危害,知道不良行為和嚴重不良行為可能發展為違法行為。
三、學情分析
絕大多數中學生對違法犯罪深惡痛絕,能做到遵紀守法。但由于社會各種因素的影響和家庭教育的不當,特別是中學生自身生理、心理的不成熟,缺乏自我保護能力,導致少數中學生沾染不良行為,如不矯治極易使他們滑向犯罪的泥潭。
四、教材分析
本框由“認清犯罪危害”“加強自我防范”兩目組成。
第一目:“認清犯罪危害”
主要介紹犯罪的危害。首先,通過中學生陳某由好學生逐步陷入犯罪泥潭的事例,說明對自己要求不嚴格,法紀觀念淡薄,極易產生違法犯罪行為,可見道德水平高低與違法犯罪有密切的關系。其次,通過小迪的事例,引導學生認識到犯罪行為的代價極大,對社會、他人、家庭和自己造成了巨大危害。最后,指出青少年應當憎惡違法犯罪,遠離違法犯罪。
第二目:“加強自我防范”
主要介紹預防違法犯罪、防患于未然等內容。首先,從一個學生改變了愛占小便宜毛病的事例,引出要樹立法律意識,從小事做起,預防違法犯罪。其次,簡介了我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有關不良行為和嚴重不良行為的內容,通過檢查自己有無不良行為的活動,提醒學生避免沾染不良習氣,糾正不良行為,防患于未然。最后,設計了以角色扮演方式寫一封回信的活動,引導學生要防微杜漸,嚴格要求自己,自覺遵紀守法。
五、教學重點
讓學生知道不良行為和嚴重不良行為可能發展為違法犯罪,學會自覺抵制不良誘惑。
六、教學難點
遵守法律與踐行道德之間的聯系
七、教時安排
一課時
八、教學方法
討論法、探究法
九、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
十、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什么是違法犯罪,明白任何人觸犯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一個人走上犯罪道路,都有一個逐漸變化的過程,不良習慣會害了我們,我們要提高警惕,防微杜漸,拒絕不良誘惑。今天我們共同探討第三框的內容:防患于未然。
(二)新課新學:
一、認清犯罪危害
活動一:案例分析
(設計意圖:使學生認識到任由違紀違法,發展下去就會導致犯罪,必須增強防微杜漸的意識。)
教師: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97頁陳某滑向犯罪深淵的案例,并思考:
①陳某由違紀走向違法,最后滑向犯罪深淵的原因是什么?
②道德水平高低與違法犯罪有什么關系?
學生1:導致他走向犯罪道路的原因主要有:道德水平低,法制觀念淡薄,為獲得某種滿足,貪圖便宜。
學生2:道德水平低,法紀觀念淡薄,就難免違反法律甚至犯罪。
教師:通過分析思考我們認識到:道德水平高低與違法犯罪有密切的關系。人的行為是受思想觀念支配的。對自己要求不嚴格,道德水平低,法紀觀念淡薄,就難免會違紀,甚至違法犯罪。我們應提高道德水平,增強法紀觀念,追求上進,不犯或少犯錯誤,遠離違法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