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患于未然教學設計
1.道德水平高低與違法犯罪有密切的關系(板書)
活動二:火眼金睛
(設計意圖:使學生充分認識到違法犯罪對自己、對家庭、對他人、對社會的危害,在心靈深處憎惡違法犯罪,從而在行為上遠離違法犯罪。)
教師:請同學們列舉校園中、社會上未成年人身上存在哪些不良行為,并分析這些行為對個人、家庭及社會的危害。
不良行為 對他人的危害 對行為人的危害 對家庭的危害 對社會的危害
打架斗毆
夜不歸宿
攜帶管制刀具
傳播淫穢讀物
其他
學生1:對他人的危害:侵占他人財物、造成他人的身體和心理傷害。
學生2:對自己的危害:拘留、甚至坐牢,自毀前程。
學生3:對家庭的危害:家破人亡。
學生4:對社會的危害:影響社會安定。
教師:犯罪行為人的心理都是想獲得某種滿足。可是,我們在滿足自己的愿望時,如果不自覺遵守道德規范和法律規則,胡作非為,只顧著自己,不顧他人,只圖眼前,不顧長遠,對家庭、他人、社會和自己都是有百害無一利的。
2.違法犯罪付出的代價極大(板書)
活動三:舉案說法
有同學說,我們都是未成年人,受到國家司法的特殊保護,未成年人犯罪不會受刑罰處罰。這種說法對嗎?請看案例。
案例1:
中學生舒某、劉某因從小養成了嬌生慣養的不良習慣,不好好讀書以至成績越來越差,成天泡在游戲機房玩游戲,父母不給錢,兩人便一同去搶劫出租車司機,最后被判處七年徒刑。
案例2:
王某,14周歲,跟隨樓某與李某去玩。來到陳某家,樓某要陳某拿錢,陳不從,王某協助李某搶陳某脖子上的金項鏈,后來三人都被判有期徒刑。
《刑法》第17條規定: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負刑事責任。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q###j、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因不滿十六周歲的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教師:我國《刑法》這樣規定是否意味著年齡小與犯罪無關?請大家暢所欲言。
生:不是,年齡小的,比如不滿十六周歲的,犯罪且造成嚴重危害性的,就要負刑事責任。
教師:法律之所以這樣規定,不是因為年齡小與犯罪無關,而是為了體現人道主義精神,保護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那么,如果認為年齡小與犯罪無關,長此下去會有什么后果?
學生1:走上犯罪的道路。
學生2:會危害社會。
教師:由此可見,那種認為我年齡小與犯罪無關、年齡小犯罪不受處罰的想法是錯誤的。我們要從心靈深處憎惡違法犯罪,行為上遠離違法犯罪。
3.要遠離違法犯罪(板書)
我們初中生要做到遠離違法犯罪,應從小事做起,嚴格自律,加強自我防范。
二、加強自我防范
1.從小事做起,預防違法犯罪
活動四:自編自演情境劇《偷東西的小女孩》
學生1:小敏,七年級學生,學習成績優秀,常受老師的表揚。但她有一個壞毛病,愛占小便宜。她看見同學有一張漂亮的卡片,就偷偷帶回家,過了一把癮。隨后,她開始了激烈的思想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