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患于未然》教案(精選3篇)
《防患于未然》教案 篇1
第三框題 防患于未然(一課時)
【教材分析】
教學重點:讓學生知道不良行為和嚴重不良行為可能發展為違法犯罪,學會自覺抵制不良誘惑。
教學難點:遵守法律與踐行道德之間的聯系
【學生分析】
在初中生的學習生活中,絕大多數中學生對違法犯罪現象深惡痛絕,且能做到遵紀守法。但由于社會上存在的各種原因和家庭教育的不當等,導致少數未成年人沾染不良行為,如目無組織紀律,拉幫結伙,打架斗毆,曠課、夜不歸宿;欺侮低年級學生,甚至搶劫偷盜,看黃色錄像。還有一些中學生給老師起綽號,動輒以出走、逃學威脅家長,有的則滿口臟話,動作粗野,行為不端,還有進入法律、法規規定未成年人不適宜進入的營業性舞廳等場所;而網絡給青少年帶來的危害更是與日俱增,這些不良行為和嚴重不良行為對青少年有很大的危害,如不矯治極易滑向犯罪的泥潭。而要遠離不良行為、矯正不良行為,不僅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更重要在于青少年本身。因此,要讓學生懂得不良行為和嚴重不良行為的危害,知道它們可能發展為違法犯罪的惡果,并且一定要對未成年人的不良行為及時進行預防和矯治。
【綜合設計思路】
以一則未成年人不良行為導致失足的具體事例,引出生活中由于自己的不良行為可能導致違法犯罪,并進而通過尋找不良行為的活動,及反思不良行為的危害,體會道德水平與守法觀念之間的聯系,再通過現身說法,及掃雷行動,提出要加強自我防范,防范于未然,最后通過寫倡議書,把法制觀念由思想轉化為切實的行動。
活動一:新聞直播
尋找未成年人不良行為的具體案例以新聞直播的方式展現在同學面前,提醒同學注意到自己的不良行為。
活動二:火眼金睛
尋找校園中,身邊的同學或自己身上有哪些不良的行為,并分析這些行為對個人、家庭及社會的危害。通過這一活動,有助于讓學生體驗不良行為的危害,從感情動機上避免不良行為。
不良行為 對他人的危害 對行為人的危害 對家庭的危害 對社會的危害
打架斗毆
夜不歸宿
攜帶管制刀具
傳播淫穢讀物
其他(學生舉例)
活動三:現身說法
讓學生以講故事的方式,將自己在課外尋找到的未成年人不良行為導致違法犯罪(少年犯)的案例,在課堂上講述,通過這一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動手獲取信息,可以讓學生得教訓、獲教益,深刻體會自身的良好道德行為與遵紀守法之間的聯系。
活動四:掃雷行動
請同學們分小組討論,寫寫平時學習生活中,你所看到的或接觸到的不良行為,以及他們可能會給我們帶來什么危害,然后談談應該如何從自身做起,遠離不良行為和不良習慣,以加強自我防范。
活動五:普法宣傳
讓全班同學共同討論,擬定一份向全體身邊的同學發出的倡議書,告誡大家共同遠離不良行為,防患于未然。
【教學中存在的疑問】
通過教學初中生能明了自己的不良行為可能會發展為違法行為,但現實生活中又有一些例子,使學生存在年齡小與犯罪無關,年齡小犯罪也不受處罰的錯誤想法,而這跟后面的未成年人保護法中司法保護的內容又是相對應,應避免這部分的教學內容與后面的內容發生沖突,如何留下一個伏筆,是很難處理的一個問題。
《防患于未然》教案 篇2
《防患于未然》教學簡案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加強自身修養,增強法制觀念,防微杜漸。
2、感受法律的尊嚴,做知法、守法、愛法的人。
能力目標:
1、逐步形成自覺按照社會要求規范自己行為的能力。
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約束自己不良行為的能力。
3、初步學會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知識目標:
知道、了解犯罪的危害;知道不良行為和嚴重不良行為可能發展為違法行為。
對應課標:
“成長中的我” 第三部分“學法用法”中 :“懂得法律通過規定權利與義務規范人們的行為,通過解決糾紛和制裁違法犯罪,維護人們的合法權益”、“了解一般違法與犯罪的區別,知道不良行為和嚴重不良行為可能發展為違法犯罪”。
教學重點:不良行為及犯罪的危害,如何自我防范。
教學難點:如何真正學會自我防范,防微杜漸。
教學資源:根據教材資料整合而成的事例、《羊城晚報》的一則報道。
教學方法:情境設置法、案例教學法、討論探究法。
一、導入新課:
以身體健康需要做好預防工作為例,說明思想、行為健康同樣需要做好防范工作。
二、講授新課:以請學生充當醫生貫穿整節課教學。
1、“病情”陳述:幻燈顯示主人公小陳由好學生一步步走上犯罪道路的過程。
設計意圖:通過仔細閱讀材料,了解“病情”為分析走上犯罪道路的過程、原因、犯罪的危害等知識作鋪墊。
2、把脈“病因”:學生根據“病情”的分析主要從自身原因的角度討論小陳為什么會由一個學生淪為罪犯。
設計意圖:通過找原因讓學生懂得道德水平、法紀觀念與犯罪有密切的關系,也為后面的“對癥下藥”奠定基礎。
3、“病程”探索:教師引導學生根據“病情”理解小陳由好學生到罪犯經歷了哪幾個典型的過程,并講述不良行為、嚴重不良行為的表現,要求學生對照自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懂得不良行為、嚴重不良行為的含義,知道如果不加以控制就容易走上犯罪道路的道理,從而能自覺抵制不良行為。并通過他們對這些行為的理解為分析后面的危害做鋪墊。
4、分析危害:學生根據材料分析小陳的行為(包括不良行為、嚴重不良行為和犯罪行為)所帶來的危害。要引導學生從對自己、他人、社會和家庭的角度來談。在此插入一個辨析:中學生犯罪不需要負法律責任。
設計意圖:通過分析危害激發學生憎惡犯罪的情感和遠離犯罪的行為,通過辨析讓學生明白未成年人犯罪同樣要負法律責任,從而能遠離犯罪。
5、對癥下藥:學生根據“病因”討論如何從自我防范的角度阻止小陳走上犯罪道路,特別分析“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的含義。然后再根據歸納出來的措施改寫故事的結局。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對應原因能自主分析相應的對策,從而自己生成這一本節課最重要的知識。而改寫故事旨在讓學生將所學知識內化為能力,應用于實際中解決問題,并激發他們的想象能力和學習興趣。
三、知識歸納:學生談收獲,教師小結。
四、課后探究:結合教材資料以兒子的名義給父親寫一封回信,在班級擇優展覽。
設計意圖:利用教材資料和學生在本節課的認知基礎,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
《防患于未然》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加強自身修養,增強法制觀念,防微杜漸。
2、感受法律的尊嚴,做知法、守法、愛法的人。
能力目標:
1、逐步形成自覺按照社會要求規范自己行為的能力。
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約束自己不良行為的能力。
3、初步學會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知識目標:
知道、了解犯罪的危害;知道不良行為和嚴重不良行為可能發展為違法行為。
對應課標:
“成長中的我” 第三部分“學法用法”中 :“懂得法律通過規定權利與義務規范人們的行為,通過解決糾紛和制裁違法犯罪,維護人們的合法權益”、“了解一般違法與犯罪的區別,知道不良行為和嚴重不良行為可能發展為違法犯罪”。
教學重點:不良行為及犯罪的危害,如何自我防范。
教學難點:如何真正學會自我防范,防微杜漸。
教學資源:根據教材資料整合而成的事例、《羊城晚報》的一則報道。
教學方法:情境設置法、案例教學法、討論探究法。
一、導入新課:
以身體健康需要做好預防工作為例,說明思想、行為健康同樣需要做好防范工作。
二、講授新課:以請學生充當醫生貫穿整節課教學。
1、“病情”陳述:幻燈顯示主人公小陳由好學生一步步走上犯罪道路的過程。
設計意圖:通過仔細閱讀材料,了解“病情”為分析走上犯罪道路的過程、原因、犯罪的危害等知識作鋪墊。
2、把脈“病因”:學生根據“病情”的分析主要從自身原因的角度討論小陳為什么會由一個學生淪為罪犯。
設計意圖:通過找原因讓學生懂得道德水平、法紀觀念與犯罪有密切的關系,也為后面的“對癥下藥”奠定基礎。
3、“病程”探索:教師引導學生根據“病情”理解小陳由好學生到罪犯經歷了哪幾個典型的過程,并講述不良行為、嚴重不良行為的表現,要求學生對照自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懂得不良行為、嚴重不良行為的含義,知道如果不加以控制就容易走上犯罪道路的道理,從而能自覺抵制不良行為。并通過他們對這些行為的理解為分析后面的危害做鋪墊。
4、分析危害:學生根據材料分析小陳的行為(包括不良行為、嚴重不良行為和犯罪行為)所帶來的危害。要引導學生從對自己、他人、社會和家庭的角度來談。在此插入一個辨析:中學生犯罪不需要負法律責任。
設計意圖:通過分析危害激發學生憎惡犯罪的情感和遠離犯罪的行為,通過辨析讓學生明白未成年人犯罪同樣要負法律責任,從而能遠離犯罪。
5、對癥下藥:學生根據“病因”討論如何從自我防范的角度阻止小陳走上犯罪道路,特別分析“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的含義。然后再根據歸納出來的措施改寫故事的結局。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對應原因能自主分析相應的對策,從而自己生成這一本節課最重要的知識。而改寫故事旨在讓學生將所學知識內化為能力,應用于實際中解決問題,并激發他們的想象能力和學習興趣。
三、知識歸納:學生談收獲,教師小結。
四、課后探究:結合教材資料以兒子的名義給父親寫一封回信,在班級擇優展覽。
設計意圖:利用教材資料和學生在本節課的認知基礎,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