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患于未然》教學簡案(精選2篇)
《防患于未然》教學簡案 篇1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加強自身修養,增強法制觀念,防微杜漸。
2、感受法律的尊嚴,做知法、守法、愛法的人。
能力目標:
1、逐步形成自覺按照社會要求規范自己行為的能力。
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約束自己不良行為的能力。
3、初步學會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知識目標:
知道、了解犯罪的危害;知道不良行為和嚴重不良行為可能發展為違法行為。
對應課標:
“成長中的我” 第三部分“學法用法”中 :“懂得法律通過規定權利與義務規范人們的行為,通過解決糾紛和制裁違法犯罪,維護人們的合法權益”、“了解一般違法與犯罪的區別,知道不良行為和嚴重不良行為可能發展為違法犯罪”。
教學重點:不良行為及犯罪的危害,如何自我防范。
教學難點:如何真正學會自我防范,防微杜漸。
教學資源:根據教材資料整合而成的事例、《羊城晚報》的一則報道。
教學方法:情境設置法、案例教學法、討論探究法。
一、導入新課:
以身體健康需要做好預防工作為例,說明思想、行為健康同樣需要做好防范工作。
二、講授新課:以請學生充當醫生貫穿整節課教學。
1、“病情”陳述:幻燈顯示主人公小陳由好學生一步步走上犯罪道路的過程。
設計意圖:通過仔細閱讀材料,了解“病情”為分析走上犯罪道路的過程、原因、犯罪的危害等知識作鋪墊。
2、把脈“病因”:學生根據“病情”的分析主要從自身原因的角度討論小陳為什么會由一個學生淪為罪犯。
設計意圖:通過找原因讓學生懂得道德水平、法紀觀念與犯罪有密切的關系,也為后面的“對癥下藥”奠定基礎。
3、“病程”探索:教師引導學生根據“病情”理解小陳由好學生到罪犯經歷了哪幾個典型的過程,并講述不良行為、嚴重不良行為的表現,要求學生對照自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懂得不良行為、嚴重不良行為的含義,知道如果不加以控制就容易走上犯罪道路的道理,從而能自覺抵制不良行為。并通過他們對這些行為的理解為分析后面的危害做鋪墊。
4、分析危害:學生根據材料分析小陳的行為(包括不良行為、嚴重不良行為和犯罪行為)所帶來的危害。要引導學生從對自己、他人、社會和家庭的角度來談。在此插入一個辨析:中學生犯罪不需要負法律責任。
設計意圖:通過分析危害激發學生憎惡犯罪的情感和遠離犯罪的行為,通過辨析讓學生明白未成年人犯罪同樣要負法律責任,從而能遠離犯罪。
5、對癥下藥:學生根據“病因”討論如何從自我防范的角度阻止小陳走上犯罪道路,特別分析“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的含義。然后再根據歸納出來的措施改寫故事的結局。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對應原因能自主分析相應的對策,從而自己生成這一本節課最重要的知識。而改寫故事旨在讓學生將所學知識內化為能力,應用于實際中解決問題,并激發他們的想象能力和學習興趣。
三、知識歸納:學生談收獲,教師小結。
四、課后探究:結合教材資料以兒子的名義給父親寫一封回信,在班級擇優展覽。
設計意圖:利用教材資料和學生在本節課的認知基礎,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
《防患于未然》教學簡案 篇2
《防患于未然》教學簡案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加強自身修養,增強法制觀念,防微杜漸。
2、感受法律的尊嚴,做知法、守法、愛法的人。
能力目標:
1、逐步形成自覺按照社會要求規范自己行為的能力。
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約束自己不良行為的能力。
3、初步學會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知識目標:
知道、了解犯罪的危害;知道不良行為和嚴重不良行為可能發展為違法行為。
對應課標:
“成長中的我” 第三部分“學法用法”中 :“懂得法律通過規定權利與義務規范人們的行為,通過解決糾紛和制裁違法犯罪,維護人們的合法權益”、“了解一般違法與犯罪的區別,知道不良行為和嚴重不良行為可能發展為違法犯罪”。
教學重點:不良行為及犯罪的危害,如何自我防范。
教學難點:如何真正學會自我防范,防微杜漸。
教學資源:根據教材資料整合而成的事例、《羊城晚報》的一則報道。
教學方法:情境設置法、案例教學法、討論探究法。
一、導入新課:
以身體健康需要做好預防工作為例,說明思想、行為健康同樣需要做好防范工作。
二、講授新課:以請學生充當醫生貫穿整節課教學。
1、“病情”陳述:幻燈顯示主人公小陳由好學生一步步走上犯罪道路的過程。
設計意圖:通過仔細閱讀材料,了解“病情”為分析走上犯罪道路的過程、原因、犯罪的危害等知識作鋪墊。
2、把脈“病因”:學生根據“病情”的分析主要從自身原因的角度討論小陳為什么會由一個學生淪為罪犯。
設計意圖:通過找原因讓學生懂得道德水平、法紀觀念與犯罪有密切的關系,也為后面的“對癥下藥”奠定基礎。
3、“病程”探索:教師引導學生根據“病情”理解小陳由好學生到罪犯經歷了哪幾個典型的過程,并講述不良行為、嚴重不良行為的表現,要求學生對照自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懂得不良行為、嚴重不良行為的含義,知道如果不加以控制就容易走上犯罪道路的道理,從而能自覺抵制不良行為。并通過他們對這些行為的理解為分析后面的危害做鋪墊。
4、分析危害:學生根據材料分析小陳的行為(包括不良行為、嚴重不良行為和犯罪行為)所帶來的危害。要引導學生從對自己、他人、社會和家庭的角度來談。在此插入一個辨析:中學生犯罪不需要負法律責任。
設計意圖:通過分析危害激發學生憎惡犯罪的情感和遠離犯罪的行為,通過辨析讓學生明白未成年人犯罪同樣要負法律責任,從而能遠離犯罪。
5、對癥下藥:學生根據“病因”討論如何從自我防范的角度阻止小陳走上犯罪道路,特別分析“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的含義。然后再根據歸納出來的措施改寫故事的結局。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對應原因能自主分析相應的對策,從而自己生成這一本節課最重要的知識。而改寫故事旨在讓學生將所學知識內化為能力,應用于實際中解決問題,并激發他們的想象能力和學習興趣。
三、知識歸納:學生談收獲,教師小結。
四、課后探究:結合教材資料以兒子的名義給父親寫一封回信,在班級擇優展覽。
設計意圖:利用教材資料和學生在本節課的認知基礎,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