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孩子會沒有責任心呢?(親子教育指導)
常有媽媽們反應說自家的寶寶沒有責任心,自己從來都不知道收拾自己的玩具,常常讓媽媽們罵也不是,不罵也不是,說又不聽,那么造成孩子們的這種心理,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以下就來詳細的了解下吧!
某次家庭教育講座,一位媽媽無奈地對我說:“朱老師,我家妞妞怎么那么沒有責任心啊?從來都不會自己收拾玩具。你說,她長大了要是一直這樣,可怎么辦啊?”妞妞媽媽話音剛落,現場的家長們紛紛點頭,一個個著急地問我有什么好方法?
于是,我先將問題拋給了在座的家長。“如果你家孩子不愿意收拾玩具,你會怎么辦?”
一位爸爸說:“我會先好好跟他說道理,如果他不聽,我就會嚴肅地批評他。”
一位媽媽立刻回應:“沒有用的,道理我說過,批評我也試過,我家寶寶都不理的。”我隨即問:“那后來怎么辦啦?”“還能怎么辦?只好我收拾唄。”
妞妞媽媽好似找到了知音,忙附和說:“是啊,是啊,我也是這樣的。總不能讓家里一直亂著吧。”
突然一位爸爸站起來說:“你們這樣怎么行。”
“那你說怎么辦呢?”兩位媽媽異口同聲。
“我這個人沒什么耐心的,我家女兒要是這么不聽話,我肯定會罵她的,她在我面前從來不敢的。”
……
看到這里的爸爸媽媽,如果是你,你會怎么辦?除了講道理、批評、責罵,無奈地自己收拾,或者是老人、阿姨收拾以外,你還有什么更好的辦法嗎?
如果暫時想不到,我接下去寫的內容也許能幫助你。
首先,我要說,在培養孩子責任心的大部分案例中,孩子沒有責任心,往往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家長的教育出了問題。
1.帶有強烈情緒的責罵
親子網,在父母的責罵中,孩子關注更多的不是自己的行為,而是爸媽的情緒。這樣的方式往往會讓孩子變得膽小、懦弱,對自己沒有信心,從而不相信自己有負責任的能力。
2.無奈地收拾殘局
有時面對孩子的耍賴父母變得心軟,或者看到孩子總做不到自己期望的結果,就開始放棄教育自己代辦,這樣的消極教育會讓孩子每當遇到需要負責任的時候就會耍賴,或者失去自信,不愿對自己負責。
3.一貫代辦,全權處理
當父母或者爺爺奶奶、阿姨大包大攬地全權處理孩子的一切時,就會養成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負責任的習慣。
4.講大道理
教育孩子,我們提倡講道理,但是如果只講道理,會讓孩子也陷在道理里而不知如何控制自己的行為,這樣,就會讓孩子感到自己很笨,什么都做不好,從而喪失信心,阻礙責任心的建立。
當我們認識到了阻礙孩子責任心培養的因素后,試著通過以下的方法改變一下我們的教育方式。
1.樹立父母的榜樣作用
“印刻效應”告訴我們,人在幼年時期,父母與環境對身心產生的影響遠比我們想象的要深。而父母的行為更是比他們的言語更有說服力。假使父母嘴上說,責任心很重要,但他們對自己、對家庭、對社會不負責任,那么孩子習得的就是父母的行為而非言語。
我一直跟所有我認識的爸爸媽媽強調一句話:說到做到。這其實也是我們對自己負責任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