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孩子會沒有責任心呢?(親子教育指導)
2.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及時肯定
心理學研究表明,積極參與家務勞動的孩子,在責任心上明顯優于其他孩子,而且因為對家庭作出了貢獻,孩子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有力量的,于是自信心也會普遍提高。
因此,我們可以為孩子創造很多小機會,當然一定是符合他們年齡特點的,如果要求太高,孩子會因為達不到而感到挫折,從而打擊他們參與的積極性。
同時,在孩子完成后一定要及時肯定、表揚,不要覺得這是孩子本就該做的。這是孩子最初行為的動力。孩子在沒有形成正確的自我認識之前,需要成人的正面評價幫助他們逐漸形成良好的自我認識。
另外,我們要重視過程而非結果,孩子參與、負責任的意愿一定要及時得到成人的關注與認可。
3.給予孩子幫助與引導
親子教育,孩子的行為能力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成長的,而且也是需要用心培養的。有時,孩子會因為不知道怎么做而放棄。這時的他們需要我們耐心地陪伴,需要我們情緒上的支持,并且需要成人的一些提醒與幫助。從最初的陪伴到最后能獨立完成,我們及時的肯定與引導,對孩子來說是彌足珍貴的。
4.讓孩子為自己的過失行為負責
很多爸媽在孩子出現過失行為時,內心焦慮,不自覺地會把孩子成長中的小錯誤放大,擔心孩子今后的品質會有問題。其實,這是大可不必的。批評只能讓孩子認為自己不好,降低自信心;而“貼標簽”更會讓孩子內心留下陰影。
合適的做法是:把孩子出現的過失當作是成長中的小插曲,同時讓孩子承擔起相應的責任,用事先與孩子約定好的小懲罰讓孩子明白這是不應該的,是要承擔責任的。另外,在孩子有進步時,一定要及時發現與肯定。
5.通過講故事、做游戲等方式讓孩子明確自己的責任
有時道理在孩子心中顯得過于深奧,他們未必能明白,我們應該用講故事、做游戲這樣隱喻的方式,因為更符合孩子的接受能力。此時的引導也是尤其重要的,我們看來淺顯易懂的道理,對孩子就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去引導,在孩子沒有明白之前,一定要耐心地等待與解釋。
現在,我們再次回到案例中提到的問題:“孩子不收拾自己的玩具該怎么辦?”建議爸媽們:
1. 和孩子一起以“玩”的形式收拾玩具,讓孩子首先感受到收拾玩具的快樂。在孩子開心的時候及時詢問孩子:“收拾玩具開心嗎?”同時告訴孩子開心的原因是因為自己把玩具收拾好了,獲得了勞動的成果,所以開心。
2. 當孩子鬧脾氣,不收拾玩具時,先給孩子2分鐘的冷靜時間,等孩子情緒過了后,告訴他,如果不收拾好玩具,玩具散落一地很容易被損壞或者弄臟,那么,以后就沒有玩具了,這樣,讓孩子明白自己的東西要懂得愛護,收拾玩具是自己的責任。
3. 如果孩子確實不知道該怎么收拾時,我們應該在旁邊加以引導,用提醒的方式告訴孩子,比如:“寶貝,你看,如果把玩具狗橫著放或許比豎著放好?”讓孩子嘗試用多種方式來放好玩具,可以增強孩子的興趣,還可鍛煉孩子的空間感。
4. 如果孩子執意按照自己“不好”的方法來歸放,我們可以先尊重孩子的選擇,當收拾到最后,出現有些玩具還不能放進去的情況時,爸媽可以說,“寶貝,你要不看看我的方法?”如果孩子不肯聽的話,我們也不用著急,索性就讓玩具堆在旁邊,第二天再收拾,你可以跟孩子說,“寶貝,那這樣吧,要不明天看看媽媽的方法,你給個評價?”這樣,明天和孩子一起收拾,不僅讓孩子懂得自己事自己做,而且還會讓孩子在收拾玩具中學會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