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育孩子成長的妙法(親子健康指導)
孩子性格的形成及未來的發展都與家庭的教育有著必然的聯系,但是許多的家長們常常不知道應該如何教育孩子,或是會犯一些教育的錯誤,以下就讓我們來詳細的了解下如何成功的教育孩子吧!
問題1:怎樣做個好媽媽?
我覺得做媽媽是一個自我學習的過程。孩子小的時候媽媽想的全是物質層面上的問題:如母乳應該喂多少?尿片選什么牌子?每天補多少鈣?。。。但當孩子慢慢長大,你會發現,那只是最最基本的物質層面的滿足、身體生理的滿足,以這種形式表達出的母愛恰恰處在愛的金字塔的最基礎層。
那么愛的金字塔上層是什么?我認為是:用智慧去愛,用科學做媽媽。這份智慧須體現在每一天的生活場景里。聰明的媽媽會明白不能只用媽媽的時間、金錢和懷抱去滿足孩子的成長需要。相反,媽媽更需要考慮一些看不見摸不到的問題:如何做,何時做,怎么做,為什么做。例如,媽媽是否在孩子鬧夜時第一時間做到有求必應,還是選擇忍耐愛心,逐步訓練孩子自我安撫入眠?是積極為孩子補營養素,并深信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千真萬確的?還是讓孩子參與各類集體和體育活動,確信6歲前的孩子是用肢體觸摸來探索和學習這個世界的,因為獨立探索而變得更聰明?
所以,想做個好媽媽,我們都必須從基本的哺育“技術”開始學習,然后升級到養育的層次,最后再上升到教育和培育。這段陪孩子成長的過程也正是媽媽自我成長、自我超躍的過程。雖然養兒育女始于“養”,但卻難在“育”啊。說道底,孩子是我們再次優化自己的契機:我們要學習新的養育知識,改變已有的不良習慣,豐富自己的人生,做一個更美好的社會人。因此,無論媽媽的育兒動機是什么,只要想育好孩子,就必須先育好自己。
問題2: 生活在安逸中的孩子,該如何引導面對人生?
安逸并不是錯。從安逸中可以培養出很多人的優秀品質,比如:優雅、禮貌、感恩、尊敬。安逸不是造成壞習慣、壞品德的前提。但如何從安逸中引導孩子養成好品德是考驗當今父母的智慧。
1.父母應先有共識孩子不是自己的附屬品。當孩子還是幼年時,父母是在陪伴孩子成長,而不是代替孩子成長。成長是一個孩子學習生存技能、養成各類習慣和培養品德的過程。如果父母包辦一切,那么孩子必定缺失這些成長必須經過的教訓和歷練。
2.從小為孩子建立注重精神追求的價值觀。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其實他們對物質的需求很有限,父母只需要提供基本的養護:吃飽、穿暖和健康。除此之外無須更多地把物質的表象展現在孩子面前,從而養成他們對物質的看重,追求和依賴。比如,父母總愛說:“讀好書賺大錢”。這對孩子的價值觀會有什么樣的影響呢?
3.優化自己,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父母平時的言談舉止、衣著、交友習慣都會被反射到孩子身上。如果父母希望在安逸中培養孩子的某種品格,那么自己須先向孩子展示這份品格。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大染缸,你想讓他變什么樣你自己先要變那樣。孩子會在不知不覺中把你的優點和弱點烙在自己行為舉止上。所以養育的過程也是父母自己“優化”的過程。
問題3: 2歲的寶寶提出無理要求,父母不答應就大哭大鬧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