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家與在園表現截然不同的原因
教育的主體畢竟還是孩子,所以和孩子的溝通就更顯重要。了解孩子內心真實的想法,喜歡做什么,不喜歡做什么,父母才可以不斷地調整教養方式,把患得患失的寵愛變得更具理性,更有方法和效力,而這對于培養孩子的良好性格也很有幫助。幼兒教育
2.一定限制內的自由
孩子的成長是通過不斷的體驗來獲得經驗的。所以我們必須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給孩子更多嘗試的空間,而這種自身獲得的體驗會比說教更有效果。
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對于有些不安全的因素要絕對禁止,但除此以外我們可以采用給予一點點的要求,然后放手讓孩子去做。而這份快樂更是他以后探索生活、主動學習的源動力。
3.“孩子,你真棒!”——真心的贊美,是一劑良藥
正如奇奇的老師,他就是在不斷的贊美中,激發了奇奇內心的自我意識,讓奇奇感受到老師的需要,同伴的肯定,以及每次表揚時的小小得意……這些都會促使孩子不斷克服自身的小缺點,朝著老師期許的方向發展。作為父母如果總是滿懷顧慮以及挑剔的態度,那只會讓孩子覺得“體驗”就意味著“批評”的到來。因此,父母應該放低孩子在體驗過程中的要求,做得不好可以重做,摔倒了就爬起來,失敗了還有下次……只要他努力著、快樂著、得意著,那就真心告訴他:孩子,你真棒!
幼兒教育小編總結 : 還之所以會出現這樣大的反差就是由于在家里家長對孩子的不信任,然而孩子在學校就是完全不一樣的環境了,從上面奇奇的這個事例相信家長們可以明白很多道理,讓孩子在家也一樣的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