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孩子的秩序感(精選2篇)
如何培養孩子的秩序感 篇1
常言說的好“無規矩不成方圓”,因此教育孩子父母不能夠過于的放縱,要讓孩子適當的懂得一些秩序意識,以下就來詳細的了解下如何培養孩子們的秩序感吧,希望對于父母們有一種的幫助!
什么是“秩序后”呢?所謂的“秩序感”是“在孩子出生時,內在的一種基本需求,嬰幼兒透過這個需求去認識自我,以及自我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孩子對事物的順序、物品擺設的位置、人物的呈現,都有一種令人匪夷所思的執著。尤其在孩子出生到兩歲時特別明顯,他們會“固執地”把東西放在固定的位置,當他們看到某個東西離開原位的景象,似乎是一種呼吸,刺激著孩子要采取行動。甚至連大人都忽略的小事,他們也會被強烈的驅動著!
有一次,我在小小班的教室中,看見一位老師將cd取出后,隨手將cd盒放在旁邊,有一位二歲孩子走過,看見cd盒插放回去,然后深呼一口氣,滿足地離去。孩子如此作并不是為了要得到稱贊,或想整理環境,而是內在對秩序感的渴望。認為每樣物品都有一個家,在日常生活中你常常可以觀察到孩子默默的從事歸定位的運動。不只是物品,甚至是孩子本身,孩子喜愛吃飯有固定的座位;洗澡有一定的順序、一定的陪澡玩具,甚至散步喜歡固定的路線,期待在相同的轉彎處看見相同的標的物,如此的生活習性都呼應孩子內在對秩序感的需要。入園指導
井然有序的秩序 幫助定寶塑造自我
“秩序感”對孩子而言就像是地圖一樣,孩子在探索著環境時,就像一位繪制地圖的勘探家一樣;每次走這一條蜿蜒小路,我會在左邊看見二棵樹、右邊有一個巨石……。當孩子在新的環境探索時,同時,他的心智又像一臺照相機一樣照下這一切,建構出一張地圖,他生活在這環境中,就依照他這張熟悉的地圖,再去連結環境中的人事物。由于孩子是藉著環境的幫助去塑造自我,因此他需要精確的指引,而這精確的指引就是井然有序的秩序。
井然有序的秩序,幫助嬰幼兒塑造自我,也連接起生活中每樣人事物的關聯,有一位媽媽告訴我,她每次要出門辦事就會請奶奶來家里看顧,幾次下來,孩子慢慢的把“奶奶來,媽媽走”這樣的秩序建議,自然形成一種關聯、因果,所以每次奶奶來,孩子直覺等一下媽媽就不見了,所以會特別黏在媽媽旁邊。有此可見,秩序感不但幫助孩子建立他的心智地圖,也幫助孩子也自然慢慢形成條理分的思考、邏輯因果的推演。
“秩序感”對孩子而言就像是地圖一樣,孩子在探索著環境時,就像一位繪制地圖的察家一樣:他會依照這張熟悉的地圖,再去連結環境中的人事物。
缺乏秩序感
影響寶寶成長發展
沒有了秩序感就像在森林中迷路的人一樣,讓人摸不著頭緒,總是忐忑不安地不知下一步有會碰到什么。孩子若從小就生活在毫無秩序,且雜亂無章的環境中,對孩子情緒及人格發展,甚至社會人際的能力,都會受到影響。
我曾經經過一個媽媽非常地苦惱,她的大兒子每晚哭個不停,有時半夜邊哭還會邊拉著大人往房間外走,這樣的情形已經持續了二個多禮拜,帶去看醫生生理狀況沒什么問題,老人家說孩子一定是受到嚇驚,應該帶去收驚,卻沒有改善。我詳細的問了媽媽最近家里的情況,原來弟弟最近剛出生,在媽媽坐月子期間,家里大整修,房間也換了新床,哥哥回家突然看到家里整個都不一樣了,也對家里的變動感到很不安,在心里他的世界秩序已經大亂,所以他每晚驚醒時,只感到自己在一個陌生的地方,他就一直想“回家”。當我告訴媽媽她才恍然大悟。
另外還有一個例子,一個三歲孩子的媽媽向我抱怨他常常亂發脾氣,有時和他講好要去公園,可是臨時不能去,他就會又哭又鬧,媽媽說生活中類似的狀況不勝枚舉,認為他是存心和她唱反腔,很不聽話、任性,因此常常處罰他。其實,他是一個秩序感很重的孩子,他對事情突然改變很不舒服,他自己也無法理解。
我自己是資深的幼教者,也會不小心踩到孩子秩序感的地雷,有個孩子每天上學,習慣讓媽媽把外套帶回家,下課來接他時再帶來,有次因為天氣較冷,媽媽在教室樓下把外套交給我,委托我在孩子去戶外玩時給他穿上,我欣然答應,也快步地走向教室,當我走進教室,他看見我手上的外套,他突然放下手邊的工作,嚎啕大哭,我突然驚覺我破壞了他的秩序——外套不應該在這時候出現,他用哭泣向我抗議!入園須知
以上的例子都在告訴我們,當環境出現了破壞秩序的因素,孩子會變得騷動不安及亂發脾氣。只要阻礙原因仍在,任何安撫行為都會遭到他的抗拒,甚至因而在生活或心理上生病。
幼兒教育小編總結:也許媽媽們認為培養孩子的秩序感不重要,但是育兒專家指出秩序感跟寶寶的自我發展息息相關,影響孩子情緒及人格發展,甚至社會人際的能力,希望此篇文章能夠引起家長們對鍛煉孩子們秩序感的鍛煉!
如何培養孩子的秩序感 篇2
不論是在家庭、學校還是其他公共場合,不論是獨自一人還是有人監督,不論是自己、別人的東西還是公共物品,更不論物品價值大小,都必須做到把用過的東西放回原處。家長都要抓住機會。
教育孩子有秩序感的方法和步驟:
(1) 教育孩子在家里這樣做:
一是向父母說清楚自己的目標,父母可以監督和提醒,但有一點很關鍵,就是不要幫孩子做他忘記了的事情;早期教育
二是父母可以和孩子商定一些懲罰措施,可以由父母來懲罰,也可以由他們自己來懲罰,或者是以他們自己承擔后果來進行自然懲罰。比如約定如果回家后寫完作業忘記把作業本放回書包,父母可以不提醒他們,第二天也不能打電話請父母送作業等;
三是父母加入孩子的計劃,家庭成員相互監督。可以參觀爸爸媽媽的房間,與自己房間的整潔程度進行對比;
四是做好自我管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給父母添麻煩;
五是做到房間整潔,物品擺放有序,不亂扔亂放東西,用過東西之后放回原處。
(2) 教育孩子在學校這樣做:
一是借用老師、同學的東西要及時歸還至原處;早教網
二是運動之后要把運動器材放回原處;
三是在圖書室看書,看過的書要放回原處;
四是班級、學校的東西用完之后要放回原處;
五是在學校用餐后餐具要放回原處;
六是可以請老師監督自己,和同學一起培養這個好習慣。
(3) 教育孩子在其他公共場合這樣做:
一是要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不做破壞別人勞動成果的事;早教網
二是在超市購物,要把不打算買的商品、購物車、筐等放回指定處。
三是在郵局或銀行填寫單據后將圓珠筆放回原處;
四是在書店看過不買的書要放回原處;
五是在圖書館或閱覽室,看過的書要放回原處。幼兒早教
幼兒教育小編總結 :培養孩子的秩序感對于孩子的感覺是很詳細的,不論是在那種場合對于孩子來說都是有一定的秩序要遵守的。這些秩序是家長必須讓孩子知道并且了解的。因為到了那種環境都需要遵守秩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