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數學教案 > 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精選16篇)

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發布時間:2023-07-20

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精選16篇)

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篇1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西師版)四年級上冊第34頁例1,練習六的第1、2題。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景,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口算整萬數加減法。

  2、體會算法的多樣化。

  3、初步培養學生遷移的學習能力。

  【教學重難點】

  初步學會用遷移的方法探索多位數加減法的口算方法,并能較為熟練地進行口算。

  【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或教學掛圖。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教師:秋天是收獲的季節,同學們看,農民伯伯們又迎來了一個豐收的金秋。

  (多媒體出示金秋的收割畫面)

  教師:豐收的喜悅已經讓農民伯伯們忘記了收割的疲憊,他們興沖沖地將剛收割下來的糧食運到了糧庫,準備賣個好價錢。

  (出示主題圖)

  教師:仔細觀察這幅情景圖,從圖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學生1:我知道了星光村今年賣稻谷大約260000 kg,柑樹村今年賣稻谷大約320000 kg。

  學生2:還有一個問題需要我們解決——星光村和柑樹村一共賣稻谷多少千克?

  教師:了解了這些信息以后,你們還能提出哪些問題呢?

  學生1:星光村比柑樹村少賣稻谷多少千克?

  學生2:柑樹村比星光村多賣稻谷多少千克?

  學生3:他們倆只是問法不同而已,實際上算法是相同的。另一個村的稻谷產量是多少千克?

  教師:聰明的'孩子們根據了解的信息,提出了這么多問題,然而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要用到多位數的加減法,今天我們就先從簡單的入手,一起來學習多位數加減法的口算。

  (板書課題)

  [點評:創設了農民豐收送糧的情景,讓學生了解農民的生活,感受多位數加減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巧妙引入課題。]

  二、運用遷移,探究新知

  教學例1。

  教師:我們先解決第一個問題——星光村和柑樹村一共賣稻谷多少千克?怎么列式?

  學生:260000+320000=?

  教師:能口算出這道多位數加法的結果嗎?

  學生:能。教師:誰來說說看?

  學生:260000+320000=580000。(教師板書算式)

  教師:為什么能那么快地報出答案呢?你們是怎么口算的?在4人小組里先說一說。(4人小組交流)

  學生1:260000和320000的末尾都有4個0,我在計算的時候先暫時不看0,就算26+32=58,然后再在58的后面添4個0,就是580000了。

  教師:省去兩個數末尾相同數位的0,計算以后再添上,不錯的方法啊!

  學生2:因為26+32=58,所以26萬+32萬=58萬。

  教師:用已有的知識來解決新問題,能看出你是認真思考了的。

  學生3:我把260000看成26個萬,把320000看成32個萬,26個萬加32個萬就是58個萬,也就是580000。

  教師:哦,改寫成以“萬”作單位的數以后再計算,很好的主意!

  教師:還有別的想法嗎?

  教師:同學們的這些口算方法都是正確的。但這些方法中,你們認為哪種方法比較簡便,而且不容易出錯呢?

  (4人小組討論)

  學生:我們小組認為,把這些數改寫成以“萬”作單位的數,然后再計算,這樣既不容易出錯,也比較簡便。

  教師:那么我們再試幾道題來看一看,這種方法是否比較簡便。

  教師:現在要算星光村比柑樹村少賣多少千克稻谷,怎樣列式?

  學生:320000-260000=?

  教師:誰會計算?

  學生:因為32萬減26萬等于6萬,所以320000-260000=60000。

  (教師板書算式)

  教師:很好,同學們馬上就會學以致用了。如果我們還要計算另一個村的稻谷總產量,又該怎樣列式計算呢?大家試一試。

  (學生自主列式計算,然后全班匯報,教師板書算式)

  教師小結:

  我們在做整萬數加減法的口算時,通常把這些整萬數改寫成用“萬”作單位的數,然后再進行加減計算,這樣比較簡便。

  [點評:教學例1時,教師引導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讓學生根據舊知識推出整萬數加減法的口算方法,并對各種口算方法進行交流比較,再進行小結。通過自主性的探究活動,展示了學生各自真實的思維活動過程,既讓學生探索了口算方法,同時又體現了口算方法的多樣化。]

  三、嘗試運用,加深理解

  1、完成練習六第1題——小猴摘桃。

  學生獨立完成,全班反饋交流。重點讓學生說說計算“4000+3000”和“9000-20xx”的時候是怎樣想的。

  2、完成練習六第2題。

  多位數加減法的口算練習,學生獨立完成后,集體訂正。

  四、全課總結教師:今天的數學課你有什么收獲?

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會筆算三位數除以兩位數(調商)、商一位數的除法。

  2、通過學生自主探索、小組交流筆算三位數除以兩位數調商的方法。

  3、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在試商、調商的過程中感受數學學習的挑戰性和樂趣。

  〖教學重點〗

  掌握“改商”的.方法。

  〖教學難點〗

  掌握“改商”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同學們你們喜歡去郊游嗎?告訴老師你們到哪里秋游.實驗小學舉行了一次秋游三四五年級都參加了。出示圖。

  二、新課:

  1、你從圖上發現了那些數學信息?公交車站有兩種車可供大家住租用大客車限乘客46人,小客車限乘客34人。實驗小學三年級師生共192人,四年級師生共184人,五年級共有師生230人.。

  2、根據數學信息你能提出哪些與除法有關的數學問題。

  (1)出示:三年級都坐小客車,需要幾輛車?

  怎么列式呢?學生:192÷24=因為····所以····師:估一估,商是幾位數。學生回答

  師:在練習本上用豎式算一算。與同桌說一說你是怎么算的。

  3、全班交流。

  引導學生發現問題:除數與商的積大了,說明什么?該怎么辦?明確把除數“24”看作“20”來試商,初商“9”大了,改商“8”的原因。

  (2)四年級師生共184人都坐大客車,需要租幾輛?

  ①引導學生列出算式184÷46=

  ②請你算一算等于幾?

  ③學生試著獨立計算,(一名學生板演)

  ④引導學生發現問題:余數等于除數,說明什么?該怎么辦?

  全班交流,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明確把除數“46”看作“50”來試商,初商“4”小了,改商“5”的原因。

  (設計意圖:從情景圖入手,讓學生猜數,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問題由學生提,方法讓學生找,還學生學習主人的地位.)

  4、想一想試商時遇到了哪些困惑?是如何解決的?在小組里交流一下。

  (3)小結,師引導學生說出:我們在試商的過程中遇到商大了就調小,商小了就調大,這就叫做“調商”(板書“調商”)也是我們今天學習的內容。四舍法,商偏大,要改小;五入法,商偏小,須調大.翻倍法,積要接近被除數.(設計意圖:規律由學生總結,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

  三、應用拓展。

  2、完成“練一練”

  第1題:不用計算,在○里填入“>”、“<”或“=”.263÷27○10

  602÷31○20 487÷18○30第2題:森林醫生。

  第三題:豎式:361÷54

  216÷27

  第四題:練一練:73頁第2題

  (設計意圖:讓學生感知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學生質疑

  對于本節課的知識你還有什么問題嗎?

  五、課堂小結:今天你有什么收獲?

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通過收集信息、操作實驗、討論交流等活動,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驗一億的大小,發展數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2、初步獲得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和方法,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獲得成功的體驗,初步樹立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自信心。

  活動重點:

  讓學生親自動手實踐操作,從而能主動總結研究方法。

  活動難點:

  形成1億有多大的空間觀念。

  活動準備:

  紙張、書、大米、黃豆等。

  活動過程:

  包括四個階段:設計方案──動手實際──獲得結論──表達交流

  階段一:確立問題設計方案

  1、明確活動目的、要求。

  以小組為單位,通過創設現實情境,結合具體素材描述。

  一億的大小,從中體會一億的大小。

  2、確立研究的.問題。

  例:一億粒大米有多少?

  一億個學生在一起占用多大面積?

  口算一億道口算題需要多少時間?

  一億個硬幣摞在一起有多高?

  步行(汽車、飛機行駛)一億米需要多少時間?

  幾滴血中有一億個紅細胞?

  一億滴水有多少?

  一億雙一次性筷子需要砍伐多少棵大樹?

  3、制定活動方案

  (1)活動步驟。

  (2)活動準備和分工安排。

  并把活動步驟、活動準備和分工安排填寫在活動記錄表中。

  階段二:動手實踐

  各小組依據方案開展活動,并將獲得的數據、推算過程補充記錄在記錄表中。教師參與到學生活動中有針對性的指導、幫助。

  階段三:獲得結論

  學生根據對信息、數據的分析,結合具體情境描述出一億的大小。

  階段四:表達交流

  1、各小組陳述整個活動過程。

  2、活動小結。

  A進一步想象一億有多大。

  B對小組的活動過程進行評價

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通過“參觀花圃”這一情境,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綠色植物在生活中的重要意義,從而強化環保的重要性。

  2、使學生經歷探索除數是兩位數的計算過程,讓學生能夠學會把除數看作整十數進行試商,并能正確計算。

  3、通過 3個層次的練習,進一步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的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并在此過程中,進一步滲透環保教育——愛護大自然的好朋友。

  教學重點:

  1、探索并掌握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的試商法。

  2、能夠正確地計算除數使兩位數的除法。

  教學難點:

  掌握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的試商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通過綠色植物對我們身體有好處,能緩解我們的疲勞,讓同學們知道綠色植物在生活在的意義,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二、探索計算方法

  學生通過觀察情境圖正確列出算式154÷22后,讓學生獨立思考估算的方法,然后讓學生向全班同學說說自己的想法。在練習和交流中讓學生發現把22看作20來試商這一方法比較好,鼓勵學生用剛才發現的試商方法來試一試:120÷18,學生解題后說說試商方法和計算結果。這樣讓學生能夠體會到新舊知識的聯結點,讓學生有目的、有方向的去嘗試解題,運用已有的知識進行遷移,在解題中發現試商方法:可以把除數看成和它接近的整十數來試商。在嘗試成功中感受學習的快樂。通過兩道題,可以總結出位數除以兩們數的算法,提高了學生總結概括表達的能力。

  三、運用知識

  1、說說下面各題的除數分別看作幾十來試商。通過全班學生都能說一說這一練習,讓學生進一步掌握“四舍 五入”這一試商方法。

  2、括號里能填幾,這有利于提高學生試商的能力。

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篇5

  【教學要求】

  知識與技能:讓學生初步理解綜合算式的含義,掌握含有乘法和加、減法混合運算的順序。

  過程與方法:通過適當練習,使學生及時鞏固新學的運算順序,并能列綜合算式解決一些

  簡單的實際問題,以進一步理解相應的運算順序。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計算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教學目標的依據:學生學過一些含有兩級運算(如乘加、乘減但都是乘在前面的)兩步試題,這些式題由于乘法在前,所以運算順序都是從左向右的。學生已經習慣這種運算,為了分散難點在學生列出分步算式的基礎上,在引導學生把兩個一步計算的算式合成綜合算式,并根據綜合算式的含義,理解運算順序。

  教學重難點:1、掌握含有乘法和加、減法混合運算的順序,并進行正確的計算。

  2、通過技能的生成解決實際問題;把分步和成綜合算式。

  【教學過程】

  一、復習

  口答列式解答:

  1、 出示:每本筆記本5元,買3本這樣的筆記本要多少錢?

  學生口答列式。老師問:5、3、15分別表示什么?單價、數量、總價之間有什么關系?

  2、出示:買筆記本用去15元,買水彩筆用去20元,一共用去多少元?

  學生口答列式,指名說數量關系。

  3、出示:買筆記本用去15元,付了20元,應該找回多少元?

  學生口答列式,指名說數量關系。

  二、教學新課

  ⒈教學例題1。

  ⑴出示例題圖:提問:這家文具店出售哪些商品?每件商品的單價分別是多

  少?

  ⑵出示問題:小明買了3本筆記本和1個書包,一共用去了多少錢?請同學

  們試著自己解答。

  ⑶分析:數量關系;2、那3、根據數量關系式那我們能不能把剛才兩個算式

  合并成一個算式呢?

  提問:你們是怎樣解答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

  提問:15+20中的15表示什么?是怎樣得出來的?20呢?

  提問: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錢”,必須要知道什么?解決這個問題的數量關系是

  什么?【3本筆記本的錢+1個書包的錢=總共用去的錢】

  ⑷根據數量關系式那我們能不能把剛才兩個算式合并成一個算式呢?請同學

  們試著將兩道算式合在一

  起,列出一道綜合算式。

  ⒉教學例2。

  ⑴出示問題:小紅買2盒水彩筆,付了50元,應找回多少元?

  ⑵請同學們列出綜合算式,并想一想綜合算式應按怎樣的運算順序計算。

  集體訂正。提問:算式中50、18、2分別表示什么意思?這個算式應先算什

  么?為什么?

  ⒊總結運算順序。

  ⑴比較算式。提問:這兩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解答時,這兩道算式有什

  么相同的地方?

  ⑵提問:如果題目中同時出現了乘法和加、減法,你應先算什么?

  ⑶揭示課題:這節課我們通過解決問題,發現了一個什么規律?揭示課題:這

  節課我們通過解決問題,發現了一個什么規律?

  三、組織練習

  ⒈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

  (1)先讓學生說說每題的運算順序。

  (2)再在課本上寫出計算的過程。要提醒學生注意每一步的書寫格式。

  (3)最后交流結果,并指名學生說說為什么這樣算。

  ⒉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

  (1)仔細觀察第2題找出其中的錯誤。

  (2)進行訂正。

  (3)指名學生說說每題錯在什么地方,應該怎樣改正。

  (4)提問:在計算這樣的綜合算式時要注意些什么?

  ⒊完成“想想做做”第4題。

  (1)提醒:在計算時,要看清運算符號,按運算順序進行計算。

  (2)學生獨立計算。

  (3)組織比較:每組中兩題有哪些相同?哪些是不同的?想一想,為什么計算

  結果會不同?

  四、全課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知道了什么?

  五、布置作業: 教材第31頁“想想做做”第4題。

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篇6

  認識更大的數

  教學目標:

  通過練習使學生更認識“十萬”“百萬”“千萬”“億”等較大的計數單位,了解各單位之間的關系。進一步的體會較大數字的意義。

  教學重難點:實際操作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億位的數,現在請同學們回想一下,十10個10000是多少,

  10個100000是多少,

  10個1000000是多少

  一億等于十個一千萬

  一千萬等于十個一百萬

  一百萬等于十個十萬

  二、親身實踐,鞏固新知

  1. 指明學生在計數器上撥出5萬,7個一千萬 ,

  教師強調認準計數單位

  2.在計數器上撥出三千七百萬,然后一百萬一百萬的數,數到四千二百萬。

  通過學生實際操作,引導學生歸納出“滿十進一”

  的原則。

  3.一千萬一千萬的數 數到一億。

  4.從九十五萬起一萬一萬的數數到一百一十萬;

  從八百六十萬一萬一萬數數到一千萬;

  從四千萬起,一萬一萬數數到一億

  借助計數器直接對抽象的數進行數數,在抽象程度

  上使學生了解大數,明白“滿十進一”原則

  5.十萬里有( )個一萬

  一百萬里有( )個十萬

  一千萬有( )一百萬

  一億里有( )個一千萬

  有關這個題,使學生了解各計數單位之間的關系

  6.在計數器上撥出2345678,再說一說這個數是由幾個百萬,幾個十萬,幾個萬,幾個千,幾個百,幾個十,幾個一組成的

  三、總結

  不管數有多大,都要記住每相鄰兩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十,還要記住億內數的數位順序

  四、學生互相評價

  板書設計:

  數一數

  十萬里有(10 )個一萬

  一百萬里有(10 )個十萬

  一千萬有( 10)一百萬

  一億里有(10 )個一千萬

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篇7

  課題 億以內數的認識(例1) 課型 新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使學生知道生活中有比萬大的數

  2、使學生進一步認識計數單位“萬、十萬、百萬、千萬和億”,類推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關系,知道數級、數位。

  過程與方法:使學生經歷揭示各計數單位間的關系的過程,掌握數位順序表,理解位值的概念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體會大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培養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尋找數學信息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點 認識計數單位“萬、十萬、百萬、千萬和億”,

  教學難點 掌握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關系

  教具準備 圖片和計數器

  教學過程 一、 復習導入:

  1、我們以前都認識過哪些數?

  2、數數:

  1)從689一個一個的數到712。2)從420一十一十的數到540

  3)從910一十一十的數到1000 4)從200一十一十的數到1000

  3、在生活中你見到過哪些比較大的數?

  4、出示圖片:

  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我們經常用到比萬大的數。

  北京市人口:13819000人

  請學生試著讀一讀

  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更大的數,板書課題:億以內數的認識

  二、探究新知

  1、請學生拿出計數器,一千一千地數,當數到10個一千時問:一千一千地數,10個一千是多少?

  強調:千位上的10個珠子怎么辦?

  2、請學生10個10個地數,當數到10個一萬時問:是多少

  利用計數器問:怎么表示10個一萬?

  3、照這樣繼續數下去

  10個十萬是多少?

  10個一百萬是多少

  10個一千萬是多少

  學生在計數器上數數。

  師:一、十、百、千、萬、十萬、百萬、千萬都是計數單位。

  想一想: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是什么關系?

  4、把所學數位按數位順序表排列起來

  億級 萬級 個級

  億 千 百 十 萬 千 百 十個

  萬 萬 萬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位

  1 3 8 1 9 0 0 0

  ↑

  表示8個十萬

  每個計數單位都要占一個位置,按照我國計數的習慣,每4個數位是一級。

  說一說其他數位上的數各表示多少?

  三、鞏固新知

  1、 做一做的1題數數

  2、 做一做的2題說一說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萬以上的數。

  3、練習一的第1題

  四、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和體會?

  五、作業:做一個數位順序表

  板書設計

  億以內數的認識

  億級 萬級 個級

  億 千 百 十 萬 千 百 十個

  萬 萬 萬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位

  1 3 8 1 9 0 0 0

  ↑

  表示8個十萬

  個人修改

  讓學生寫出生活中常見的一些數

  現在請同學們想一想:千萬位左邊一位是什么位?它的計數單位是多少?老師明確說明:千萬位左一位是億位,它的計數單位是億。在計數器上顯示 “億”。

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篇8

  數字編碼(一)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西師版)第26頁例1及練習四的1、2題。

  【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郵政編碼的作用,探索發現郵政編碼的規律。

  2.培養學生調查搜集、分析研究、處理信息的能力,培養合作意識、實踐意識,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及應用數學的意識。

  【教具學具】

  多媒體課件;課前收集與編碼有關的信息,走訪當地郵政局的叔叔、阿姨,了解當地郵政編碼及方法。

  【教學過程】

  一、激趣引入

  教師:課前老師布置大家收集和調查了身邊一些與編碼有關的信息,誰來說一說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數字編碼?

  (學生自由發言:郵政編碼,車牌號,身份證,電話號碼,門牌號,銀行帳號……)

  教師:老師也搜集到了一些用數字表達信息的資料,多媒體? 

  [點評:讓學生初步感知數學與人們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數學來源于生活,同時以最短的時間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為后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教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就研究數字編碼的問題。

  二、郵政編碼中數字的意義和郵政編碼的作用

  1.郵政編碼中數字的意義。

  教師:同學們寄過信嗎?

  (多媒體出示例1的信封)

  教師:這封信是寄往哪里的?

  學生:重慶市巴南區魚洞鎮的。  

  教師:你們誰知道左上角的這組數字在信封中叫什么?右下角的這組數字在信封中叫什么?

  (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補充寄信人詳細地址及郵政編碼)

  學生:左上角的這組數字是收信人的郵政編碼,右下角的這組數字是寄信人的郵政編碼。  

  教師:那你們了解郵政編碼每個位置上的數字表示的什么意思嗎?

  學生1:郵政局的阿姨說,郵政編碼是全國統一的,都是6位數,不同數字表示不同的地方。

  學生2:……

  [點評:郵政編碼的作用是什么?編排有什么規律?學生知之甚少。為此,教師在課前組織學生走訪當地郵政局的叔叔、阿姨,了解當地郵政編碼及方法對本節課的學習是十分重要的。]

  教師:這是我們重慶市巴南區部分鄉鎮、街道的郵政編碼,請你們仔細觀察,這些郵政編碼有什么規律?先小組討論,再匯報。鄉、鎮街道?

  巴南區石崗車站401348   巴南區一品新街401349    巴南區魚洞鎮黃溪路401320

  巴南區南彭鎮南湖路401347 巴南區圣燈正街401349    巴南區百節百正街401322 

  巴南區界石鎮界新街401346

  學生1:我發現這些郵政編碼的前面4位的數字是一樣的,都是4013。

  學生2:我發現他們的后兩位數字不同,這兩位數字應該代表巴南區不同的鄉鎮、街道。

  教師:接下來我們再看看重慶市部分區縣的郵政編碼。比較一下,你又有什么發現?

  區縣名   郵政編碼 

  渝中區   400000

  江北區   400000

  南岸區   400000

  大渡口區  400000

  沙坪壩區  400000

  九龍坡區  400000

  北碚區   400700

  萬盛區   400800 

  雙橋區   400900

  渝北區   401120

  長壽區   401220

  巴南區   401320

  綦江縣   401420

  合川市   401520

  永川市   402160

  江津市   402260

  大足縣   402360

  榮昌縣   402460

  學生1:我發現前兩位的數字是相同,都是40開頭。所以我想40應該代表重慶市吧。

  學生2:我發現第3、4位應該代表各區、縣,00代表的是市區,而07,08,09,11,…,24這些代表縣。

  學生3:通過觀察,我猜想其他省市中,郵編的前兩位的數字是不相同的。

  教師:是不是這樣的呢?我們來看看其他省市的郵政編碼。省市名郵政編碼省市名郵政編碼省?

  太原 030000   沈陽 110000    上海市 20xx00   大同 037000    大連 116000

  天津市 300000  陽泉 045000    鞍山 114000    重慶市 400000   長治 047100

  撫順 113000   石家莊 050000   長春 130000    哈爾濱 150000   保定 071000

  吉林 1320xx   齊齊哈爾 161000

  教師:通過以上觀察,你們又有什么發現?

  學生1:現在我發現郵政編碼的前兩位數字表示省、直轄市。

  學生2:我發現直轄市的郵編第二位都是0,例如:北京是100000,上海是20xx00,天津是300000,重慶,400000。

  教師:現在你們知道郵政編碼的六位數字分別表示什么嗎?

  學生:前兩位的數字表示省、直轄市,第3位的數字代表市(地區),第4位的數字代表縣(區),后兩位代表鄉(鎮)。

  [點評:向學生提供大量的郵政編碼信息,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析,得出郵政編碼6位數字表示的意義,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也讓學生感知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用數學。]

  2.郵政編碼的作用。

  教師:郵政編碼有什么作用呢?

  學生1:每天郵局的叔叔、阿姨要收到許多寄往全國各地的信件,有了郵政編碼后,就可以使用自動分揀機按照郵政編碼進行自動分揀,不用叔叔、阿姨進行人工分揀信件,累得滿頭大汗? 郵政編碼能使大家盡快地收到信。  

  教師:同學們,現在我們學校所在地區的郵政編碼是多少呢?

  [點評:該環節讓學生明白郵政編碼產生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分揀信件速度慢、費時又費力的矛盾,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現實社會需要的關系。]

  三、認識身份證編碼

  (師生游戲)

  教師:拿出你課前搜集到的家人的身份證號碼,隨便給老師一個我就能猜出他的出生年月日、性別和那個地方的人,相信嗎?試試看?  

  學生讀身份證號,老師猜測,學生判斷驗證。  

  學生驚嘆,躍躍欲試。  

  教師:誰知道老師是怎么猜到的?

  學生:我查閱了資料。身份證的前兩位上的數字表示省(直轄市),第3、4位的數字代表市,第5、6位的數字代表區縣,第7~10位的數字代表出生年份,第11、12位的數字代表出生月份,第13、14的數字代表出生日子,第15~17位的數字代表編號順序號,末位加了個檢驗碼。但倒數第2位的數字雙數代表女性,單數是男性。

  四、完成練習四第二題。

  教師:你們打過長途電話嗎?

  學生:打過,打長途電話要撥區號。  

  教師:你知道我們重慶的區號嗎?

  學生:知道,是023。  

  教師:你還知道哪些城市的區號?

  學生:北京是010,上海是021,天津是022……  

  教師:你熟悉的電話號碼有哪些?從中你還了解了哪些信息?

  五、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新的體會?你認為數字編碼有什么好處?

  (本案例由鄒玉梅提供)

  數字編碼(二)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西師版),第27頁例2及練習四的3、4題。

  【教學目標】  

  1.進一步了解數字編碼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初步學會對身邊的事物進行編碼。  

  2.培養合作意識、實踐意識,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活動中體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熱愛數學的興趣。  

  3.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教具學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教師:這是重慶市高新區歇臺子片區的郵政編碼400041。你知道這個編碼中各個數字表示的意思嗎?

  學生:我知道,40代表重慶市,00代表市中心的幾個區,41代表歇臺子片區。  

  教師:這是老師的身份證,從中你能獲得哪些信息?

  學生1:我知道老師來自×地方。

  學生2:我知道老師出生于×年×月×日……[點評:復習郵政編碼、身份證的編排規律為本節課自己設計編碼做好了鋪墊。]

  二、編排學號

  教師:生活中除了這些,還有很多地方用到了數字編碼。希望小學給每位學生編學號時,設定末尾用1表示男生,用2表示女生。如20xx年入學的5年級10班的24號男同學的學號就是0310241。  

  教師:學號0310241的各個數字表示什么意思嗎?

  學生1:03表示入學年份;10表示班級,24表示所在班內學號;末尾的1表示男生。

  學生2:為什么5年級的5沒有編入學號呢?

  學生3:我知道,因為年級每年都會發生改變,可我們學號為了方便統一管理,從入學時就應該是不變的,要是編入年級號,那么每人每年學號都要修改,就很麻煩。  

  教師:從0502402這個學號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學生1:這是20xx年入學的2班40號同學。

  學生2:并且還是一個女生。  

  教師:這個班有45人,并且最后一位是男同學,你能編出他的學號嗎?

  學生:能,前兩位表示入學年份05,第3、4位表示班級02,第5、6位表示班內學號45,末尾表示男生1,連起來就是0502451。  

  教師:那你們可以按上面的方法給自己編一個學號嗎?試一試。 

  學生嘗試,小組交流后全班交流。

  [點評:本環節通過分析學號的編排方法,讓學生初步學會自主設計學號。]

  三、課堂活動  

  1.教師:我們這兩天學的知識能幫助我們解決許多問題,你們能否自己設計一個編學號的方案,給組內同學編學號?

  學生1:我打算一個數字編年級,一個數字編班級,一個數字編組號,還有一個數字編組內同學。

  學生2:……  

  學生確定方案后,完成自我設計,展示并進行交流。

  2 .教師:同學們想給自己編一個身份證號碼嗎?

  學生:想。

  教師:好,我們就給自己編一個身份證號碼。

  學生動手嘗試,選1~2人上臺展示并說說是怎么編的。

  教師小結并指出:其實在你們的戶口簿上已經預留了一個身份證號碼,回家去核對一下,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3.完成練習四第3題。

  [點評:本環節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人人參與,這樣既突出了實踐活動的綜合性,又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實際問題之間的關系和規律,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真正理解數學、熱愛數學。]四、全課小結教師:同學們,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各種各樣的編碼,比如樓牌號、街道門牌號、車牌號等,希望你們用心去觀察、思考,用今天所學的方法去研究,你們一定會有更大的收獲

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篇9

  多位數加減法的估算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西師版)四年級上冊第34頁例2。

  【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提出問題

  教師:有個四年級的小學生明明,上網查到了這樣一條信息。

  出示例2主題圖。

  教師:你們知道是一條怎樣的信息嗎?

  學生:明明查到了20xx年某地退耕還林401535公頃,20xx年達2039800公頃。

  教師:如果你是明明,你能根據這條信息提出問題嗎?思考以后,同桌的兩個小朋友先交流交流。

  同桌互動。

  教師:誰來發表想法?

  學生1:兩年一共退耕還林大約多少公頃?

  學生2:20xx年退耕還林比20xx年大約多多少公頃?

  教師:能對他們提出的問題進行列式計算嗎?

  學生:能,算式分別是2039800+401535和2039800-401535。

  (教師板書算式)

  二、引導釋疑,探究方法

  教師:剛才有個同學的提問中用到了“大約”二字,在這里你為什么要使用“大約”呢?

  學生1:因為這道題的數目太大,計算會比較麻煩,我用“大約”的意思就是希望對結果進行大概的計算,不要求很精確。

  學生2:我認為他用“大約”就是要我們對結果進行估算。

  教師:同學們的想法很正確,在實際生活中,我們經常對這些較大數目加減法的計算結果要求不是那么精確,可以對它進行估算,今天我們就要學習多位數加減法的估算。039800-401535”為例,能估算出這道題的結果嗎?四人一組,說一說你是怎樣估算的?

  小組探究。

  教師:誰來匯報匯報?

  學生1:我用“四舍五入”法,把2039800看作204萬,把401535看作 40萬,再用 204萬一40萬,結果大約就是 164萬。

  學生2:老師,我的方法更簡便,我把2039800看作200萬,把401535仍然看作40萬,200萬-40萬,結果大約就是160萬。

  教師小結:真是聰明的孩子,敢于思考,并且善于思考。大家通過討論,已經找到了多位數加減法的估算方法,我們通常就是把兩個數看作整萬的數,然后再進行加減。

  三、嘗試運用,鞏固提高

  1.教師:掌握了估算方法,能很快估算出2039800+401535的結果嗎?說一說你是怎樣想的?

  學生1: 200萬+40萬,結果大約是 240萬。

  2. 完成第35頁的課堂活動。

  [點評:例題以退耕還林中的數學問題為題材,體現了內容的現實性,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的同時,也關注社會的發展。通過兒童在網上查閱資料的情境呈現信息,有利于讓學生對例題的學習產生親近感。多位數加減法的估算以求近似數、整十整百數加減法口算為認知基礎,由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課堂活動自主探究,充分體現了讓學生利用已有知識進步]

  完成練習六第3~6題。

  (本案例由王丹提供)

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篇10

  第一單元 認識更大的數

  單元教學目標

  1. 經歷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見大數的過程,感受學習更大數的必要性,并能體驗大數的實際意義。

  2. 通過實踐操作活動,認識億以內數的計數單位,了解各單位之間的關系。

  并會正確讀、寫以及比較數的大小。

  3. 在收集數據的過程中,認識數據改寫單位的必要性,掌握萬、億為單位表示大數的改寫方法。

  4. 理解近似數在實際生活中運用的意義,能自主探索、掌握近似數的方法,能對更大的數進行估計。

  單元教學建議

  本單元在學生認識萬以內數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更大的數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掌握更大數的讀寫,并能在數據的收集過程中,認識近似數。學習的內容主要有四個部分:億以內數的認識、億以內數的讀寫、大數的改寫以及近似數的認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以下幾點:

  1. 在數數的過程中,感受大數的意義

  本單元學生認識的數都是一些較大的數,一般學生在生活中接觸得比較少。為增加學生的感性知識,豐富學生對數的認識,教材中多次安排了數一數的活動。第一次數數,通過數人民幣的過程,認識“十萬”。人民幣是學生相對比較熟悉的,也是他們能直接感受的。教材中安排的一疊人民幣是一萬元,那么九疊人民幣是幾萬元呢?當再增加一萬元后,又是幾萬呢?對于這些問題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進行交流,從中逐步引出“十萬”的計數單位。當然,在課堂教學中不可能直接請學生數這么多的人民幣,因此,有條件的學校,也可以制作一些卡片來替代,如1張卡片代表一萬元,那么9張卡片是多少元呢?第二次數數,通過賣轎車的活動,認識“百萬”、“千萬”、“億”。教材中安排的“1輛轎車賣100000元”,目的是提供給學生數的機會,通過逐步數的過程,認識“百萬”這一計數單位。如果學生的基礎比較好,就不需要逐一數數,也可以跳躍式的數。如1輛轎車賣100000元,那么2輛、3輛是多少元呢?6輛、7輛是多少元呢?10輛是多少元呢?由于學生有了前面兩次數數的經驗,認識“千萬”、“億”這兩個計數單位就可以精簡一些,以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第三次數數,練習過程中的數數。練習中安排的多道題目都是需要學生數一數,力圖通過數一數的過程,進一步理解各計數單位之間的關系,體會到十進制計數的特點。

  學生在數的過程中,及時地進行概括是本單元學生的重點環節。如學生在第一次數的時候,把數直觀的人民幣與計數器上對數據的認識結合起來,是提高學生抽象能力的舉措。通過計數器上珠子的撥一撥,促使學生能將直觀的數數與抽象地數數統一起來。同樣,后面兩次的數數,也應與計數器上撥數結合起來。

  2. 在數據收集的過程中,掌握大數的讀寫

  在學生生活的環境中,經常可以接觸到比較大的數。對此,當學生初步認識了大數后,可以組織學生到各種媒體上收集一些數據,并能說一說這些數據的實際意義,以提高學生感受的程度。接著,可以把學生收集的一組數據進行討論,從而引出大數的讀寫方法。教材中安排的“人口普查”的一些數據,僅表示數據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在教學中可以運用這些數據開展活動,也可以直接討論學生收集的數據,然后引出讀法與寫法。本冊教材將多位數的讀法與寫法結合在一起進行教學,因為這兩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當然,在教學中,可以先突出讀法,在學生掌握讀法的基礎上,然后再討論寫法。

  加強對數據實際意義的理解,能用數學的眼光分析身邊的一些數據的意義是本單元著重滲透的思想。不論是數據的收集過程,還是解釋數據的意義,都是為了讓學生在生活實際的背景下進行學習,這一點在教學時需要格外地重視。如第6頁上的“說一說”內容的安排,其重要的一點是通過學生對這些數據的讀寫過程,既能鞏固他們讀寫的方法,更能體會到數據是與生活緊密聯系的。

  3. 結合實際背景,認識數據改寫單位的必要性

  一些比較大的數據,由于書寫的不方便,需要將一些較大的數據改寫成以萬、或億作單位,這樣既方便書寫,又便于讀數。教材中安排的“國土面積”中的一些數據都是比較大的數據,通過對這些數據的改寫過程,讓學生體會到改寫的必要性。因此,數據改寫的活動應盡可能創造條件安排在一定的背景下進行,從而使學生體會改寫所帶來的方便。

  數據的改寫是對數據表示形式的變化,它的大小并沒有發生變化。對此,在改寫過程中應向學生說明改寫后為什么要寫計數單位的道理。如9600000=960 萬,等號左邊的數是以“個”為單位,一般以“個”為單位就不寫計數單位了。而等號的右邊是以“萬”為單位,如果這個計數單位不寫,那么就會變成以“個”為單位,這樣兩者之間就會相差很大。這些道理,可以結合具體的情景加以說明,以便學生在理解的過程中減少錯誤。

  4. 在觀察比較中,掌握求近似數的方法

  近似數是日常生活中經常運用的數,它與精確數不同,表示的僅是某一對象的一定范圍。對于近似數學生在日常活動中也已接觸到,不過沒有出現這樣的概念。而本單元的學習是相對系統一些,同時掌握求近似數的方法(主要是以四舍五入法為主)。

  教材中安排的“森林面積”活動,是一些有關植樹的題材,這些題材的數據中有些是精確的,有些是近似的。出示這組數據后,可以讓學生自己說一說,并討論為什么會形成這些近似數,從而讓學生明白近似數產生的過程,以加深對近似數概念的理解。接著,讓學生自己舉例說一說生活中的近似數。在學生說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幫助學生進行辨別,區分精確數與近似數的差異。

  求近似數方法教材采用觀察思考的方法,把一組不同的近似數放在一起,根據不同的要求,得出不同的近似數。教學時,可以采用對比的方法,將這一組數據整齊排列,然后請學生進行觀察,接著再進行討論。如精確到千公頃:約是224319千公頃,那么千位上的“9”是怎么出來的?通過一組數據的比較,相信學生能發現求近似數的方法。

  近似數在具體的運用中,將根據不同的需要取不同的精確值。教材第11頁第2題安排的練習,就是一道根據實際情景需要選擇不同的近似數。在教學時,可以先讓學生自己進行選擇,然后再進行分析,尋找其中的規律。一般說,是以對應的方法來確定。如第⑴題中,全國造林是以“萬公頃”為單位,那么比較內蒙古自治區的造林也應用“萬公頃”為單位。第 ⑵題2000年內蒙古自治區造林是以“千公頃”為單位,

  那么比較2001年的造林數也應以“千公頃”為單位。

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篇11

  三位數除以整十數的口算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91~93頁例2、課堂活動以及練習十八中相關的練習。

  【教學目標】

  1掌握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的口算方法,能熟練地進行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的口算。

  2進一步感受口算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聯系現實生活理解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的口算意義;經歷口算方法的探索過程,在探索中獲得成功體驗,堅定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具學具準備】

  教師準備教學圖片、視頻展示臺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學生匯報收集的生活中有關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數學問題。

  如:學生:我們班一共有62個同學,做操時要站成4列,每列要站多少人?

  教師:要解決這個問題怎樣列式計算?

  學生:60÷4=15。

  教師:你是怎樣口算60÷4的?

  學生:十位上商1后還余2,和個位上的數合起來就是20,這樣個位上再商5,60÷4就等于15。……

  教師:同學們真能干,收集了這么多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老師這里也收集了一個。出示修改問題的例2圖。

  (主任說:平均分成4個班,每班多少人?)

  學生列式解決,并讓學生說口算的方法。

  教師:今天我們就在學習過的這些知識的基礎上繼續學習口算。

  板書課題:口算。

  [點評:這個教學環節不但使本課的學習和上節課的學]。

  二、教學新課

  教師:剛才我們幫校長算出了每班有60人,但校長覺得這樣分每班的人太多了,于是調整了計劃。

  出示未修改的例2主題圖。

  學生理解圖意教師:要解決這個問題又怎么列式呢?

  學生:240÷40=。

  教師:為什么要這樣列?

  教師:指導學生說出這是求240中包含多少個40。

  教師:它和我們前面學習的口算有什么不同?

  學生:前面我們學習的口算是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這里是三位數除以整十數。

  教師:今天我們研究的就是三位數除以整十數的口算。

  (把課題補充完整)教師:怎么口算240÷40呢?同學們可以借助前面學過的知識,先獨立思考,再在小組內說說你的口算方法。

  學生獨立活動,再交流,然后組織全班匯報。

  教師:結果是多少?如果學生的答案都是6,則進一步要求學生說一說是怎樣想的;如果學生的答案不一致,比如有的學生的答案是6,有的學生的答案是60,則請錯誤答案的學生說一說自己口算的過程,通過過程的展示來幫助學生及時發現錯誤和改正錯誤。下面按第二種情況設計。

  教師:能說說你的口算結果“60”是怎樣計算出來的嗎?

  學生:我用口訣“四六二十四”計算的,我想得數“6”應該商在“240”的“4”上面,所以我覺得它的結果是60。

  教師:有沒有不同意見?

  組織學生討論,讓學生關注這樣幾個問題:

  (1)為什么有的同學計算“240÷40”的結果和“240÷4”的結果一樣?哪個是正確的?

  (2) 除數是40而不是4,這道題的意思是看24個10中包含多少個4個10。從幾個方面引導學生們得出一個結論:這個結果不可靠。

  教師:(指得數是6的同學)能說說你的想法嗎?

  學生說自己的想法,比如 6×40=240,所以 240÷40=6。

  教師:還有得數是6的嗎?你們的想法和他的想法是否相同,能把你們不同的意見給大家說一說嗎?

  指導學生說出口算240÷40的不同想法,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可能有以下一些算法:

  學生1:一個班有40人,2個班就是80人,3個班是……,6個班一共有240人,這樣一年級要分6個班。

  學生2:因為240里有6個40,所以240÷40等于6。

  學生3:還可以把240÷40看成24個10除以4個10,這樣它的結果也是6。……

  教師:計算240÷40和240÷4的時候有什么不同呢?

  引導學生發現:前一個的除數是40,所以這里要想的是24個10里面有多少個4個10;后面一道算式的除數是4,所以要想240里面有多少個4,或者多少個4是240。

  教師:你認為我們在口算三位數除以整十數時需要注意什么?

  學生先討論,再回答:要注意想三位數中包含多少個整十數。

  教師:下面請大家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來口算。300÷50400÷80學生獨立口算后把自己的算法和同桌的同學交流一下,然后讓學生在全班說說口算方法。這里對學生計算中出現的錯誤要進行分析,并幫助這部分學生理解算理。

  [點評:這個教學環節主要探討口算方法,教學中運用學生已經掌握的 240÷4的口算方法引導學生探討240÷40的口算方法,充分地借助學生原有經驗推動新知識的學習,同時還通過這兩個算式的比較,引導學生關注口算中需要注意的地方,使學生能準確進行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的口算。]

  三、練習鞏固

  1.投籃比賽。(練習十八第2題)學生用比賽的方式獨立活動后,再集體訂正。

  教師:剛才有的同學口算的速度很快,而且結果都正確了,能給大家介紹一下你的經驗嗎?

  學生可能有這些方法:

  學生1:這些都是幾百幾十除以幾十的口算,把它們都看成幾個十除以幾個十,比如:160÷20就可以直接想16個十除以2個十得8。

  學生2:我是用乘法來算的,比如:一看160÷20就想到8×20=160,所以160÷20等于8。……

  教師:剛才這些方法中你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來試一試。

  教師再出示一些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的口算題目。

  2對口令。先由教師說算式學生說得數,然后讓同桌的同學互相對口令。

  3估算。教師出示268÷32。

  教師:這道題同學們會精確地計算出它的結果嗎?

  學生:不會。

  教師:能用今天掌握的三位數除以整十數的口算方法來估算出它的結果嗎?

  指導學生結合前面掌握的估算方法,把被除數和除數看成整十、整百數來計算的估算方法。

  學生進行估算,匯報:把268看成270,32看成30,再算270÷30=9,所以268÷32≈9。

  教師:這樣我們不但能用這節課所學的方法計算三位數除以整十數的口算,還可以用這個方式估算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的結果。

  再出示以下算式。388÷18≈561÷78≈397÷45≈學生獨立完成后,集體訂正。

  [點評:這個練習鞏固環節主要是通過比賽的方式讓口算能力強的部分學生突現出來,讓這部分學生帶動全體學生提高口算能力,再在對口令的聽算練習中進一步提高學生對口算的掌握水平,最后安排了教學內容以外的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的估算練習,主要是為后面學習筆算中除法的試商做準備。]

  四、課堂總結(略)

  五、拓展運用

  教師:同學們今天的收獲不少,能用你學到的這些知? 第6題換成“買柚子”,第7題換成“動腦筋”,第8題換成“看電視”,教師就呈現教科書第8題的情景,再讓學生解決。

  [點評:這個教學環節把枯燥的練習改成學生自主選擇練習題目的形式,一是這種新的練習方式更富有趣味性,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是讓學生自主選擇練習題目可以發展學生個性,把“學生的數學學習是一個富有個性化的過程”的新課程理念落到實處;三是這些題目和前面的口算難度比較大,但是通過這些有挑戰性的題目的練習,能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重慶江津市雙槐樹小學卞小娟)

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篇12

  整百數乘整十數的口算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西師版)四年級上冊第74頁例1、例2,第75頁上的課堂活動及練習十四第1~4題。

  【教學目標】

  1.掌握整百數乘整十數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確進行口算。

  2.探索積的變化規律,促進學生對口算方法的理解。

  3.感受知識的內在聯系,培養學生的遷移學習能力。

  【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課題

  (課件出示單元主題圖)

  教師:同學們,秋天到了,果園里瓜果遍地,景色真美!下面讓我們走進豐收的果園,去欣賞秋天的美景!

  (課件逐一播放主題圖中的圖片)

  教師:從這些圖中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學生可能回答:有30行蘋果樹,每行400棵,一共有多少棵蘋果樹?有桃樹647棵,平均每棵收桃48kg。一共可收桃多少千克?收了231噸臍橙,每噸大約要32個筐裝,一共要多少個筐?有500棵梨樹,平均每棵收梨25kg,一共可收梨多少千克?

  (課件一一出示這些問題)

  教師:要解決這些問題,你會列式嗎?

  (學生口答)生活中很多問題都要用到三位數乘兩位數的方法來解決,今天我們就來研究整百數乘整

  十數的口算。

  板書課題。

  [點評:這個環節主要解決為什么要學習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教學中緊密聯系生活情景,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必要性,激發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學習興趣,為學習新知奠定心理基礎。]

  二、運用遷移,探究新知

  1.教學整百數乘整十數的口算。

  (1)教學例1(課件出示例1放大圖)。

  教師:下面讓我們走進例1,看一看剛才同學們提到的第一個問題:有30行蘋果樹,每行400棵,一共有多少棵蘋果樹?為什么列式為400×30?

  學生:因為有30個400棵。

  教師:能口算出這道題的答案嗎?

  學生討論,引導學生說出多種想法。

  比如:

  學生1:因為400×3得12個百,就是1200,400×30的得數是400×3的10倍,所以是120xx。

  學生2:4×3=12,然后再在12后面添3個0,就是120xx。

  小結:同學們的想法都不錯,整百數乘整十數的口算,可以先把0前面的數相乘,乘完后看因數的末尾一共有多少個0,就在乘得數的末尾添加幾個0。

  (2)課堂活動,及時鞏固。

  教師:請同學們做第77頁的口算,答案填在書上,之后抽學生說一說口算過程,集體訂正答案!然后教師與學生或者學生與學生之間按課堂活動中的第二題對口令,以達到熟練程度!

  [點評:這部分內容繼續用走進豐收的果園的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該片斷主要利用學生原有的口算基礎來探討整百數乘整十數的口算,引導學生借鑒前面的口算方法來思考,在鼓勵學生多種想法的基礎上歸納出整百數乘整十數的口算方法。]

  2.探索積的變化規律。

  (1)教學例2。

  教師:下面我們再來研究這樣一個問題。請看例2,請大家把這道題做在書上!

  (抽一名學生板演)

  教師:從這組算式中你能發現什么?

  (學生討論)

  教師:請大家觀察,5×3變成50×30,因數發生了什么變化?

  學生:第一個因數擴大了10倍,第二個因數也擴大了10倍。

  教師:積有什么變化?

  學生:積擴大了100倍,也就是10×10=100倍。同法教學從5×3變成500×30的變化規律。

  (2)師生共同小結。

  (多媒體課件出示)一個因數擴大10倍,另一個因數擴大10倍,積就擴大倍;一個因數擴大100倍,另一個因數擴大10倍,積就擴大倍。

  (3)及時鞏固。

  (多媒體課件出示)根據24×3=72直接寫出下列算式的積。240×3=240×30=240×300=

  學生口答,并說說自己的想法。

  [點評:這個教學環節主要是在學生熟練掌握口算方法的基礎上,通過對一組題的口算,重點引導學生觀察因數的變化引起積的變化。]

  三、嘗試運用,鞏固提高

  1.學生獨立完成練習十四第1題,然后以開火車的形式公布答案,最后選兩道題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想的。

  2.學生獨立完成練習十四第2題,比一比,看誰做得又對又快!然后選一組讓學生說說這當中積的變化規律是怎樣的。

  四、課堂小結(略)

  五、課堂作業

  練習十四第3、4題。

  (本案例由袁登維提供,由彭承志點評)

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篇13

  教學目的:

  1.經歷探索除數是兩位數除法的計算過程,能把除數看作整十數進行試商。

  2.能運用所學的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掌握試商方法,學會驗算。

  一、情境導入

  綠色植物是我們的好朋友,平時,看書時間長了,眼睛覺得很累,但只要看看綠色的植物,就能消除眼睛的疲勞,給人以舒適的感覺。今天老師就和小朋友一塊去參觀苗圃,那里種有很多的綠色植物。

  ——出示主題圖,引導學生觀察。

  二、解決問題

  1.欣賞了那么多漂亮的植物,你現在了解到苗圃的基本情況了嗎?

  學生匯報觀察的收獲。

  2.你能根據收集到的信息提出什么數學問題?“每種花的盆數相同”這個信息對我們解決這個問題有沒有作用?作用是什么?缺少這個信息能不能計算?

  ——培養學生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通過分析“每種花的盆數相同”這個信息對我們解決這個問題有沒有作用讓學生深刻感悟到只有盆數相同才能平均分。

  3.你能列出算式嗎?

  4. 能估計一下答案嗎?說說你是怎么估計的?估計這些答案有什么作用嗎?

  5.用除法豎式你會嗎?

  A先自己試一試。

  B如果遇到困難你有二種求助方式:①求助課本②求助小組伙伴。

  C小組交流你的成果。

  D組際交流你們的計算方法,說清楚你們小組是怎么想的?可以上臺板書你們的豎式。

  ——讓學生經歷獨立思考——求助——交流——獲得成功的探索過程。培養傾聽、交流的學習習慣。

  明確:試商的時候,把22當作20來試,把154看作是150,20×7=140,最接近150,所以商7。

  6. 請你來給園藝師幫幫忙:園藝師要用120盆花布置廣場,每個圖案用18盆花,可以組成幾個圖案?還剩下幾盆花?

  ——獨立解決。說說你的算法和想法。你會驗算嗎?

  三、趣味練習

  今天同學們在參觀苗圃的過程中遇到了問題,并自己探索解決了問題,學會了2位數的除法,下面咱們就來練一練,比一比,看你可以獲得幾?

  ——說說你把除數當作幾來試商?(一顆星)

  70÷31= 381÷54= 272÷28= 89÷22=

  B能填幾?(二顆星)

  38×( )<243 42×( )<213

  61×( )<441 59×( )<481

  C森林醫生(三顆星)

  64頁第四題。

  通過3個層次的練習鞏固2位數除法豎式。

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篇14

  一、教學內容

  小學數學(新課標人教版)四年級上冊P112—P113第七單元《數學廣角》例1、例2

  二、設計理念

  “數學廣角”(第一課時)是義務教育課程實驗教科書人教版數學新增設的一個內容,和前面幾冊教材一樣,在本冊中也專門安排“數學廣角”一單元,向學生滲透一些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

  《標準》中指出:當學生“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著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本課時主要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簡單事例,讓學生嘗試從優化的角度在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案中尋找的方案,初步體會運籌思想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以及對策論方法在解決問題中的運用。在日常生活中,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很容易找到,而且會找到解決問題的不同的策略,本課的關鍵是讓學生理解優化的思想,形成從多種方案中尋找方案的意識,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活動目標:

  1、知識目標:(1)使學生通過簡單的實例,初步體會運籌思想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2)使學生認識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形成尋找解決問題方案的意識。

  2、能力目標:(1)使學生理解優化的思想,形成從多種方案中尋找方案的意識,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2)使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積累從事數學活動的經驗,逐漸養成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3、情感目標: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嘗試用數學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四、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卡通園片、紙片、等。

  五、活動設計過程:

  活動一:創設情景走進生活

  師:星期天的上午,小明家的門鈴響了,原來是王阿姨到小明家來了。(多媒體出示)請同學們仔細觀察課件上的圖,你了解到了什么?誰來說給大家聽一聽。師:我們來看看小明沏茶都需要做哪些事?分別需要多長時間?(多媒體出示沏茶的各項工序圖)

  2、學生自主設計方案(小組合作學習)

  師:小明需要做這么多事,你幫小明想一想,他應該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樣才能讓客人盡快喝上茶?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設計一種能盡快讓客人喝到茶的方案。

  3、展示學生不同的方案

  小組的同學展示自己不同的方案,這里課堂生成的資源可能很多,教師要注意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和思維過程。展示出各小組不同的設計方案。(學生用的自己的方法表明整個過程)

  4、學生比較選擇并選出最合理的安排方法

  讓學生從不同的方案中,通過觀察比較,找出自己認為能讓客人盡快喝到茶的方案。

  5、小結:剛才的方法都是通過同時做幾件事才節省時間,那么我們在做一些事時,能同時做的事情越多所用的時間也就越短。

  (設計意圖:客人到了,先為客人沏杯茶,這是常見的招待客人的禮儀之一,也是孩子們熟悉的,因此我調整了教材的內容例1和例2的順序,濃郁的生活氣息把學生請進招待客人的具體環境中,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講一下沏茶所要做的事情,再現熟悉的生活情景,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活動二:探究新知,研究問題1、出示例1,呈現研究問題:請王阿姨喝完茶,小明的媽媽準備用自己最拿手的烙餅招待她,(多媒體出示例1圖)

  (1)你從畫面上得到哪些數學信息?

  (2)想一想,如果只烙一張餅,需要多長時間?

  (3)如果要烙兩張餅,最快要用幾分鐘?

  (4)學生回答后并共同總結:我們烙兩張餅的時候,可以同時烙兩張餅的正面和反面,所用時間是6分鐘。(教師邊敘述,課件出示表格)

  (5)那如果烙4張、6張、8張、10張呢?

  自主設計方案(自主設計方案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A、如果媽媽、王阿姨和小明每人各吃一張餅,一共需要烙幾張餅呢?

  B、請你們幫小明媽媽想一想,她應該怎樣烙“才能讓大家盡快地吃上烙餅?”先用你們小組內準備好的卡通圓片,擺一擺,小組的同學說一說,然后把你們的設計方案填在表格里。

  C、展示學生不同的方案這里是學生思維過程的展示,生成的教學資源一定很多教師要注意傾聽,同時讓學生們也要注意傾聽其他小組的不同方案。

  D、學生比較并選擇最合理的安排方法

  E|教師演示,烙三張餅的方法和最短時間。

  F、拓展延伸:想一想,如果要烙5張餅,怎樣烙才能盡快吃上餅呢?7張呢?9張呢?這里讓同學先獨立思考,然后小組交流,最后集體交流。同時把表格填完整。

  3、小結:同學們,今天我們在數學廣角里遇到的問題,生活中也會經常遇到,我們只要合理的安排事情,可以節省時間,提高效率。

  活動三:結合生活,實踐應用

  1、同學們談談,生活中哪些事情可以通過合理的安排來節省時間提高效率?2、一個小女孩遇到一個問題,看我們能不能幫她解決?出示做一做2

  3、誰來告訴大家你按照怎樣的順序呢?(也可進行討論)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生活中學,到生活中用,在課堂中設置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四、課堂小結

  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你有什么想說的嗎?(讓學生暢所欲言,把自己的想法都說出來。)

  五、生活回歸

  回家后,請你給媽媽燒壺水,給爸爸沏杯茶(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后反思:

  這一節課通過簡單化的問題向學生滲透優化思想,讓學生體會運籌思想在實際解決問題中的作用,來感受數學的趣味。其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靈活運用教材,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由于小學生比較常見熟悉的沏茶這一生活現象作為教材入手,調整了教材內容,精心設計了先為客人沏茶再為客人吃烙餅的生活情境。當畫面上呈現媽媽讓小明幫著給王阿姨沏茶這一數學信息時,沒有急于想去解決如何讓王阿姨盡快喝上茶,而是讓學生想想平時是怎么做的?特意激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生處于主動思考積極動腦的狀態,有效地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

  2、給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相信學生,把學生推上學習的主體地位,課堂上以一個個具體事例讓學生觀察、操作、討論和交流等活動,使學生在解決具體問題中體會數學的方法及應用價值,學會優化思想,從課堂教學中不難看出多次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從日常的沏茶的問題入手到探索烙餅的過程及方法,再到解決現實生活中常見的問題,都是學生在思考、探索是學生在操作實踐,使學生交流比較,始終處于主體地位,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3、發揮引導作用、促進學生的發展。體現了面向全體學生的基本教學理念,在教學中用不同的方式引導學生考慮不同的方法,幫助學生理清思路,提升認識。利用學生已有的探索交流的成果,集中再現烙3張餅的過程,讓學生清楚地理解烙3張餅的過程,驗證了學生的發現,提升了學生對烙3張餅的理解。最后讓學生烙多張餅的方法,在組織交流中師生相互又調整了教學的節奏,這些活動讓學生了解小伙伴的發現。學生在活動中經歷了發現過程,領悟了數學思想方法,體現了數學活動充滿探索與創新,還帶給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的啟迪。上述活動即是探索數學知識,又是運用數學知識的過程,也是學生對科學精神積極探索數學知識,又是運用數學知識的過程,也是學生對科學精神積極探索的前提,有利于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本節課也存在許多的不足,由于時間上的處理前段放長了一些,因此后面在小結時有些匆忙。沒有讓學生細心觀察表格發現每多烙一張餅就多用3分鐘這一問題,從而讓學生明白計算餅的張數只要乘3就是烙餅的最短時間的結論。

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篇15

  求近似數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西師版)四年級上冊第22頁例2,課堂活動的第2題及練習三的第4、5題。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探索求近似數的方法的過程,會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數。

  2.讓學生明確學習和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數的重要性,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3.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和探索精神。

  【教學重點】

  掌握求近似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

  正確選擇“四舍法”或“五入法”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教師:這學期,我們班轉來了幾位新同學,為了增進大家的了解,誰愿意用數據向他們介紹一下自己或者我們學校的情況?

  學生1:我今年10歲,身高大約140厘米。

  學生2:我的體重在36千克左右,我家有3個人,爸爸媽媽每月的收入大約1萬元。

  學生3:我們學校有學生2125人。

  教師:在剛才介紹的這些數據中,哪些是準確數?哪些是近似數?

  學生:10、 3、2125是準確數,大約140、36千克左右、大約1萬是近似數。

  教師: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時不需要也不可能得到準確數,這時就要用到近似數,比如:20xx年重慶市總人口約3100萬,中國大陸總人口約13億等都是近似數。那么,怎樣求一個數的近似數呢?

  [點評:體現數學的現實性。利用學生身邊現有的、熟悉的學習材料引入教學,讓學生在相互介紹的過程中,感受到近似數在生活中的存在和廣泛應用,突出其學習價值。]

  二、學習新知

  1探索“四舍五入”法。

  (出示:534607)

  教師:這是一個準確數,如果改成一個近似數,大約等于多少?

  學生1:約等于五十三萬四千六百。

  學生2:也可以約等于五十三萬四千。

  學生3:還可以約等于五十三萬、五十萬。教師:了不起,還寫成了用“萬”作單位的數,你們認為“五十三萬”和“五十萬”誰比較合適?

  學生1:我認為五十萬比較合適,因為這樣的近似數比較簡單。

  學生2:我不同意,我認為五十三萬比較合適,因為五十萬與準確數相比,比準確數少了三萬多,相差太多,而五十三萬與準確數很接近,只相差四千多。

  教師:五十四萬怎么樣?

  學生1:不行,與準確數相差五千多了。

  學生2:我發現,只要千位上的數沒有達到五千,就可以直接去掉萬位后面的數,約等于五十三萬。

  學生3:對,當千位上的數達到或者超過五千,就可以在萬位上增加1,再把萬位后面的尾數舍去,約等于五十四萬。

  (出示:38290)

  教師:按照大家剛才討論出的辦法,38290約等于多少萬?

  學生:千位上是8,滿了5,所以,萬位上增加1,約等于4萬。

  2.歸納方法。

  教師:同學們表現很出色,下面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討論討論,整理出“省略萬位后面的尾數求近似數”的方法。

  (學生分組討論,然后全班交流)

  學生:省略萬位后面的尾數求近似數,先看千位上的數,千位上的數小于5,就把萬位后面的尾數直接舍去,千位上的數是5或者大于5,就向萬位上進1,再把后面的尾數舍去。

  教師:我們把這種方法叫做“四舍五入”法。

  (學生看書第22頁例2,質疑)

  [點評:“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在新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圍繞“怎樣用近似數表示”這一問題展開了大膽的、富有個性的討論,自主探索出了“四舍五入”法,知識的建構水到渠成。而教師的點撥——“誰比較合適”對學生的進一步探索起了重要的作用。]

  3.練習。

  (1)教科書第22頁的試一試。

  教師: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數。

  (學生獨立完成,評講)

  (2)教科書第23頁的課堂活動第2題。

  師生活動:老師出示卡片,學生說近似數。

  師生活動:同桌活動,一人寫數,一人說近似數。

  4.擴展。

  (出示:省略153904270億位后面的尾數,它的近似數是多少?)

  教師:先回憶省略萬位后面的尾數求近似數的方法,想一想,這個問題怎樣解答?

  (學生獨立思考,嘗試解答,再交流)

  學生1:省略萬位后面的尾數求近似數,看千位上的數“四舍五入”;省略億位后面的尾數求近似數,就該看千萬位上的數“四舍五入”,約等于2億。

  學生2:也就是省略哪一位后面的尾數求近似數,就看那一位后面一個數位上的數“四舍五入”。

  [點評: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已有經驗,遷移類推到新知識的學習中。通過省略萬位后面的尾數求近似數的方法,很容易得出省略億位后面的尾數求近似數的方法,即“看后面一位四舍五入”。]

  三、小結(略)

  四、課堂練習

  教科書第24~25頁第4~6題(學生獨立完成)。

  (本案例由艾建萍提供)

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篇16

  有括號的兩步混合運算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西師版)四年級上冊第4頁例3。

  【教學目標】

  1掌握有括號的兩步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能正確進行計算。

  2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經歷探索有括號的四則混合運算計算方法的過程。

  3在計算中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讓學生體會四則混合運算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體會四則混合運算的價值。

  【教學重難點】

  有括號的兩步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或掛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說—說下面各題的運算順序,再計算。124÷4+13600-30×172

  播放課件:小紅與媽媽一起到服裝商場去買衣服。媽媽告訴售貨員買一件成人衣服,售貨員報價:78元。媽媽:再買3件同樣的兒童服裝。售貨員:一共要213元。小紅:兒童服裝多少錢—件呢?

  教師:這個問題該怎樣解答呢?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四則混合運算。(板書課題)

  二、引導探究

  1學生獨立思考,嘗試解決。 怎樣才能求出兒童服裝的價錢呢?

  2 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方法,并說說是怎么想的。

  3全班交流匯報,總結方法。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213-78÷3213÷3-78(213-78)÷34引導學生分析對比,得出正確的算法。

  教師:第一種方法和第二種方法,應該先算什么呢?“78÷3”、“213÷3”分別表示什么?

  學生1:“78÷3”表示把成人衣服的價錢平均分成3份。

  學生2:“214÷3”表示把買一件成人衣服和3件兒童衣服的總價平均分成3份。

  教師:這樣求出來的,是一件兒童服裝的價錢嗎?

  學生:不是。

  教師:第三種方法應該怎么算呢?先算什么?“213-78”表示什么?再除以3呢?

  學生1:先算“213-78”,表示 3件兒童服裝一共要多少錢。

  學生2:再除以3就是求一件兒童服裝要多少錢。

  教師:第三種方法與第一種方法比較,有什么不同呢?

  學生1:第三種方法有括號,第一種方法沒有。

  學生2:第一種方法先算除法,第三種方法先算減法。

  學生3:第三種方法有括號,要先算括號里面的,第一種方法沒有括號,要先算除法。

  教師:同學們說得真好。算式里有了小括號,就要先算括號里面的。小括號的作用就是改變原來的運算順序。

  4嘗試練習。

  教師:請看,你知道這兩道題應該先算什么嗎?同桌互相說說。(125-87)×25455÷(102-97)

  學生在練習本上獨立完成這兩道題后,集體訂正。

  [點評:本段教學以學生熟悉的購物活動為素材,從生活情景中提出數學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注意引導學生對解? 掌握有括號的兩步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能正確進行計算。] 

  三、鞏固運用

  1算一算,并說說有什么不同。100-72÷4(100-72)÷4學生獨立完成后,讓學生說說這兩個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兩種混合運算的方法及小括號的作用。

  2第7頁,練習一,第4題。引導學生用數學語言來讀這兩個算式,通過讀讓學生體會它們運算順序的不同。

  (1)100加10乘10的積,和是多少?

  (2)100加10的和,再乘10,積是多少?可以讓學生反復讀兩遍,體會運算順序的不同,然后再計算。

  3第8頁,練習一,第5題。這是兩種混合運算的綜合練習,通過練習讓學生能分清它們的運算順序,并正確進行計算,以利更熟練地掌握兩步四則混合運算的方法。學生獨立完成后集體訂正

  四、課堂總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同學們有哪些收獲呢?

  (本案例由王蜀川提供)

  解決問題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西師版)第5~6頁例4、例5及課堂活動,練習一第11題。

  【教學目的】

  1經歷用兩步計算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過程,獲得解決問題的實際體驗。

  2會解決涉及倍數關系的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讓學生經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計算下面各題,并說一說運算順序。125×4+54340×2-120(90-25)×32

  情境引入

  教師:你知道哪些動物可以稱得上是森林醫生嗎?

  學生:啄木鳥、山雀。課件出示例4的情境圖讓學生觀察,觀察后提出問題(或讓學生直接觀察教科書上的插圖)。

  學生:啄木鳥每天吃多少只害蟲?

  教師:我們學習了混合運算,今天我們就來用這些知識解決問題。

  板書課題:解決問題。

  [點評:注重問題情境的創設和對解決問題所需知識的復習,為學生解決問題做準備。]

  二、自主探索

  1教學例4。

  教師:從這個情境中你知道哪些數量?他們之間有怎樣的關系?

  學生1:山雀每天吃害蟲165只。學生2:啄木鳥每天吃的害蟲比山雀的3倍少45只。

  教師:啄木鳥每天吃害蟲有山雀的3倍那樣多嗎?

  學生:沒有,比3倍少。

  教師:你能用圖(是線段圖)表示出他們每天吃害蟲的關?65×3得到山雀吃害蟲只數的3倍是多少,但是啄木鳥每天吃害蟲的只數沒有山雀的3倍那樣多,而是比3倍少45只,所以,還要在此基礎上減去45只才得到啄木鳥每天吃害蟲的只數。

  指導學生寫出答語。

  教師將例4中的少45只改成多45只,學生畫線段圖并獨立解決,然后交流。

  學生1:我的線段圖這樣畫:學生2:我是這樣列式的:165×3+45。

  教師:你發現這兩個問題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呢?

  學生:相同點是啄木鳥每天吃害蟲的只數與山雀吃害蟲的只數都有倍數關系。但一個是比山雀的3倍少45只,所以計算出3倍后要減去45只;一個比3倍多45只,所以要計算出3倍后要加上45只。

  [點評:本環節一是注重學生對問題情境的理解,掃除解決問題的障礙;二是注重讓學生獨立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三是教師注意對學生探索的指導,特別是對畫線段圖的指導,讓學生掌握分析問題的基本方法。]

  2.教學例5。

  教師:剛才我們解決了森林醫生吃害蟲的問題,下面我們來解決小朋友在集郵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課件出示例5(或讓學生直接觀察例題插圖),并提出數學問題。學生獨立解決,再在小組中交流自己的解決方法。全班交流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學生1:我這樣思考:要求小青有多少張郵票,必須先知道小明有多少張郵票,因為題中告訴了小青的郵票張數是小明的3倍。而要求小明有多少張郵票,可以直接用80減去15,因為題中告訴了小明比小華少15張。由此可以這樣列式:(80-15) ×3。

  學生2:我這樣思考,根據小明比小華少15張郵票,可以求出小明的郵票張數為:80-15=65張。根據小青的郵票是小明的3倍可以求出小青的郵票張數,即:65×3=195張。列成綜合算式是:(80-15)×3。指導學生寫答語。

  [點評:學生有例4解決問題的實際體驗,這里先放手讓學生獨立解決問題,再交流,既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也注意強化分析法和綜合法這兩種分析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

  三、活動思考

  (完成第6頁課堂活動)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先在組內交流思考方法,再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全班交流。

  學生:相乘或與9相乘的積在80與100之間,由此我想到了90與99,由題中告知:按3顆或9顆的拿都要剩1顆,由此這些糖可能是91或100顆,但是題中又說到這些糖要比100顆少,所以應是91顆。

  四、獨立練習

  學生完成練習一第10題,做后交流。

  五、小結教師

  通過今天的問題解決,你有什么收獲?

  (本案例由付秋萍提供)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教案選用

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精選16篇) 相關內容: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小毛片 | av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 国产7777| 亚洲精品视频一二三 | 日日噜噜夜夜狠狠爱视频免费樱桃 | 国产午夜激无码Av片在线观看 | 99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免费看蜜臀 | 微拍福利88 | 亚洲精品TV久久久久久久久J | 成人综合激情网 | 日韩激情无码激情A片免费软件 | 欧美国产成人精品二区芒果视频 | 九色综合九色综合色鬼 | 国产国产人免费视频成 |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观看 | 国产不卡精品 |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 91天堂在线 | 久久欧美国产伦子伦精品 | 免费午夜福利不卡片在线 | 噜噜噜久久亚洲精品国产品小说 | 18禁裸乳无遮挡免费网站 | 好男人WWW社区视频在线资源 | 大青草网站 | 91一区二区视频 |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手机 | 国产精品无码无需播放器 | 国产精品系列在线观看 | 欧美性猛交xxxx乱大交hd | 亚洲操bb| 日韩福利在线视频 | 夜夜摸天天操 | 免费不卡欧美自拍视频 | 成年免费黄色网 | 国产亚av手机在线观看 | 爱情岛亚洲AV永久入口首页 | 99精品成人无码A片观看 | 国产精品欧美激情在线播放 |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 国产V亚洲V天堂无码久久久 | 国产乱沈阳女人高潮乱叫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