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數學教案(通用14篇)
四年級數學教案 篇1
第一課時
一、情境引入:
師生談話引出生活中的乘法話題。
二、展示目標
1.經歷學習三位數乘兩位數乘法計算的過程。
2.掌握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能用豎式計算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
三、自學與交流研討
1.出示例1。
讓學生說一說怎樣列式,并說說為什么這樣列。
2.學生自己試著用豎式計算,指一人板演。算完后用計算器驗算結果是否正確。
3.完成后說說是怎樣算的。
同桌說說后,在全班說說。
4.用計算器驗算結果是否正確。
四、質疑答疑
五、專項練習
用豎式計算下面各題。
368 × 19= 292× 46= 109 × 37=
六、課堂小結: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第二課時
1.在自主嘗試計算、交流等活動中,經歷學習乘數末尾有0的三位數乘兩位數簡便算法的過程。
2.計算乘數末尾有0的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會口算整百、整十數乘整十數。
3.在探索計算方法的過程中,感知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系,培養知識遷移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設計意圖聯系生活學數學,使學生漸漸關心身邊的數學,善于用數學的眼光來審視客觀世界中的豐富多彩的現象
一、情境的創設:
教師談話,引出旅游團就餐問題。
二、展示目標
1.經歷學習乘數末尾有0的三位數乘兩位數簡便算法的過程。
2.計算乘數末尾有0的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會口算整百、整十數乘整十數。
三、自學與交流研討
1.觀察情景圖說說了解到的信息。
2.分別計算選擇兩種自助餐各需要多少元錢。
3.學生試著筆算乘數末尾有零的乘法。
找不同選擇的同學各一人板演,其余的寫在本上。
交流計算的方法。
重點交流乘數末尾的0的處理方法。
四、質疑答疑
五、專項練習:試一試。
先估計積是幾位數再口算。
六、課堂小結:這節課你獲得了哪些知識?
七、綜合練習
采用書中的練習題。
第三課時
(1)結合具體事例,經歷選擇合適的估算方法進行估算的過程。
(2)能用合適的方法進行乘法估算,會解答有關乘法估算的實際問題。
(3)估算、計算的過程中,體會估算的實際意義,培養估算的習慣,培養數感。
設計意圖教學是一門需要不斷更新和反思的藝術,只有牢牢搭住時代發展的脈搏,與時俱進,才能教給孩子更多的東西,這朵藝術之花才會永不凋謝。
一、情境的創設:
談話引入(也可用其他形式引入)
二、展示目標
1.選擇合適的估算方法進行估算的過程。
2.能用合適的方法進行乘法估算,會解答有關乘法估算的實際問題。
三、自學與交流研討
1.讓學生看圖并說出圖中的信息,再提出問題:估算這列火車大約有多少個座位。
2.展示:說說這列火車大約有多少個座位,你是怎樣估算的。先小組內交流,再班級交流。
四、質疑答疑
五、專項練習
試一試
六、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七、綜合訓練
采用書中練一練的習題。
四年級數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會正確讀、寫多位數,并能比較數的大小。
2.能用萬、億為單位表示大數。
3.能根據實際問題的需要求一個數的近似數。
教學重點:會正確讀、寫多位數,并能比較數的大小。
教學難點:能根據實際問題的需要求一個數的近似數。
教學過程:
一、多位數的讀、寫的練習
練習一第1題:先回顧計數單位的順序,再根據書中的數據說說它們是幾位數,最高位在什么位上,并進行讀、寫。
二、多位數的改寫
練習一第2題:先復習多位數的不同數位上數字的不同意義。再進行數的改寫。
三、讀寫游戲。
同桌間進行的游戲:第1步一個同學讀數,另一個同學根據所讀的數寫數,經過幾次讀數,兩人可交換角色;第2步一個同學寫數,另一個同學根據所寫的.數讀數,然后交換角色進行。在同桌練習的基礎上,可選派代表在全班進行比賽,以激發學生的興趣。
四、多位數比大小
做第4題:完成后說說比較的方法。
(一)組數游戲:
請每個同學準備一些數字卡片;然后請學生代表提出組數的要求,根據要求每個同學都擺一擺;接著,選擇一部分學生所擺的數,供全班觀察討論。
(二)有關近似數的練習
討論括號內的數字有幾種可能性,分析哪些是“五入的”,哪些是“四舍的”。
板書設計:練習一
億級萬級個級
千百十億千百十萬千百十個
億億億萬萬萬
13820000
計數單位一千三百八十二萬
四年級數學教案 篇3
教學內容:混合練習--教材第57頁練習十二9-13題。
教學目的:通過混合練習,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口算
做第9題。
這是接近整百數的口算,口算時著重讓學生思考多加了的要減去,多減了的要加上。
二、求未知數
1.做第10題。
學生做完后,要讓他們說一說各根據加、減法中哪個關系式來計算的,以加深學生對這些關系的理解。
2.做第11題。
這道題既可以直接根據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解答,也可以把要求的數用未知數x表示,列出含有未知數x的等式來解答。
三、簡便算法
做第12題。
在計算前,注意提醒學生怎樣簡便就怎樣算。
四、解答應用題
做第13題
指名讀題,并說出題目說的是一件什么事,告訴了哪幾個條件,問題是什么。要求學生用兩種方法解答。訂正時,提問:
這兩種方法的結果怎樣?[相等。]
哪種方法簡便?[用265-(35+100+85)比較簡便。]
在計算(35+100+85)時應用了什么知識?[應用了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
這道題與例1有什么區別?[例1是從一個數中連續減去兩個數等于從這個數中減去這兩個減數的和;這道題是從一個數中連續減去三個數等于從這個數中減去這三個減數的和。]
四年級數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能正確進行小數加減法混合計算,并能選擇簡便的方法進行計算。
2、能解決簡單的小數加減混合運算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
能正確進行小數加減法混合計算。
教學難點
能選擇簡便的方法進行小數加減法混合計算。
教學過程:
一、在歌手大賽的情境中,抽象出小數加減混合運算的模型,探究算法
小朋友們,在電視里看到過歌手大賽吧?示圖—這是一次歌手大賽的比賽現場,來看看選手們的得分情況吧,誰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估計誰的總分會比較高呢?
交流
高多少分呢?我們還需要來算一算。能用算式說明你的想法嗎?
列式為
8.65-8.55=0.1
0.88-0.40=0.48
0.48 大于0.1
9.43-(8.65+0.40)
8.65+0.40=9.05
9.43-9.05
9.43-8.65-0.40
這樣的小數加減混合題,同學們會一步一步計算出得數嗎?請你選擇一種方法試算一下。
組內交流
剛才在與小朋友交流的過程中,你覺得誰做得比較好,請你向大家介紹一下。或者,在計算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什么,也可以給大家提個醒。
練習
試一試1
小結
小數加減混合運算順序與整數的加減混合運算有什么異同嗎?
二、重點探究小數混合運算中的簡算問題
整數的運算定律一樣適用于小數的加減法,在進行小數加減混合運算的時候,我們應該盡量選擇比較簡便的方法運算。
完成19頁2
三、運用小數加減混合運算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1、出示購物清單——從這張購物單上,你們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樂買超市購物清單
20xx.02.14 15:41
商品名稱 數量 單價 小計
面包 2 2.70元 5.40元
醬油 1 4.85元 4.85元
應收:10.25元
客付額:20元
找零:9.75元
請你選擇三個問題解決一下。
2、完成18頁2,19頁134
四、總結
誰來用一句話為我們今天這節課做一下總結?
四年級數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通過具體活動,認識方向與距離對確定位置的作用。
2、能簡單的描述路線圖。
教學重點與難點:
根據方向(任意方向)和距離描述簡單的路線圖。
教學準備:幻燈片。
教學過程:
1、出示投影:
照樣子,填一填。
1號檢查點在東偏北45的方向上。
2號檢查點在偏的方向上。
3號檢查點在偏的方向上。
4號檢查點在偏的方向上。
(1)學生獨立完成。
(2)學生發言,補充。
(3)老師講評。
2、(1)小芳看小敏在東偏南30的方向上,小敏看小芳在什么方向上?
(要求學生在觀察點上畫出方向,再觀察。)
(2)書本P81頁練一練第1題。
學生根據上題的練習,單獨完成。請學生說說結果。(同桌說說)
3、找位置,說距離。
(1)學校在小芳家北偏東40的方向上,距離是米。
(2)學校在小芳家偏的方向上,距離是米。
(3)學校在小芳家偏的方向上,距離是米。
(4)學校在小芳家偏的方向上,距離是米。
A.學生觀察后回答有關的問題,先同桌說說,再請學生復述,其他補充。
B.老師小結。
4、完成81頁練一練第2題。
5、課堂小結。
6、布置作業。
四年級數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理解并掌握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
2、過程與方法
探索并歸納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并能正確應用規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推理、歸納和判斷能力。
教學重難點:
理解并掌握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
教學準備:
數字卡片0、1、2、3和小數點,課件。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引出主題。
師:同學們,在上課之前三分鐘老師先和大家分享一個故事:婦女節這天,丈夫給當教師的妻子發38.00元紅包,祝妻子婦女節快樂!妻子收到后——
妻子:“謝謝老公,多了點!”
丈夫想既然嫌多,就給妻子發紅包3.80元。
妻子:“我是說多了點!(意思是取掉小數點)。”
丈夫心想還嫌多就又給妻子發紅包0.38元。
妻子:“我是說多了一點!”
師:不知道大家聽懂這個故事嗎?誰來說說?
師:看來大家聽懂了這個故事。妻子在這里說的“多了點”,意思讓丈夫把小數點去掉(發成3800元),而丈夫理解的卻是發的多了。這里的“多了點”,在語文修辭中叫“一語雙關”,中國的漢字博大精深,表意豐富,值得我們去學習。沒想到小數點就在我們生活中作用這么大,而且引出這么有趣的故事。
故事講到這里,老師的問題也就出來,老師也把問題裝在紅包里,讓我們一起拆開紅包。
紅包問題:丈夫發紅包從38.00元、3.80元、0.38元,錢數是多了還是少了?小數點向哪個方向移動?
生:錢數少了,小數點左移動了。
師:那么這節課我們一起探索(出示課題)——小數點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大家一起讀課題
師:(教師板書課題的同時問)同學們,我們先做個猜想:大家猜一猜小數點會向哪個方移動(左右),向哪方移動會變大,哪方移動會變小?好,讓我們一起尋找規律,驗證猜想。
二:復習舊知講授新課
1、故事引出新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師:大家看過電視劇《西游記》嗎?喜歡嗎?(喜歡),老師給大家講一個《大話西游》的故事:話說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途徑慶陽,聽說慶陽的香包文化被納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他們也分別看中標價為80.00元、8.00元、0.08元和0.80元的四款香包,但他們遇到些問題,請大家幫忙解決以下問題:
1.化簡下列小數。
80.00元= 8.00元= 0.80元=
2.說出下列各數中每個8所表示的意義。
80 8 0.08 0.8
3.將下列小數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序
80 8 0.08 0.80
(0.08 [點評:由于用量角器畫角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學中一是采用了教師的示范作用,通過教師的示范讓學生掌握畫角的方法;同時通過對“畫角中最難的一步”的討論,突出畫角過程中的“兩重合”,提高學生的操作水平。]
三、練習
課堂活動第1~3題。
四、課堂小結(略)
五、課堂作業
練習十三第9~12題
四年級數學教案 篇7
教學內容:
教科書104頁例4及“做一做”、練習十八第1~3題、第7題。
教學目標:
1.通過有限個例證使學生理解整數的運算定律在小數運算中同樣適用。
2.能根據數據特點正確應用加法的運算定律進行簡便運算。
教具、學具準備:
把練習十八第4題制成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課件顯示育才小學春季運動會的場景,伴隨聲音響起:下一個項目是四年級組男子4×50米接力賽,請四年級各班做好準備。畫面分別出示四年級4個班運動員50米成績的情況表:(練習十八第4題,將(1)班與(4)班的成績對換了。)
提問:根據這張表提供的信息,請你猜一猜,哪個班可能得冠軍?四(1)班可能得第幾呢?
二、經歷用加法運算定律進行簡算的過程,理解加法運算定律在小數運算中仍然適用
1.在交流中感受算法的多樣化。
師:“請你用自己的方法先算一算四(1)班的總成績,看誰算得又對又快。”
每個學生自主計算,教師巡視,及時發現學生中的不同算法。在多數學生都完成的情況下,請不同算法的學生上臺寫出自己的計算過程(或用實物投影儀展示不同算法的計算過程),并說明理由。學生的算法可能有以下三種:
①8.48+8.54+8.52+8.46
=17.02+8.52+8.46
=25.54+8.46
=34(秒)
②8.48+8.54+8.52+8.46
=(8.48+8.52)+(8.54+8.46)
=17+17
=34(秒)
③8.48+8.54+8.52+8.46
=8×4+(0.48+0.52)+(0.54+0.46)
=32+1+1
=34(秒)
2.在對比中感知較優的算法。
師:上述三種算法中,你認為哪一種較優?為什么?
引導學生先自己思考,自言自語或輕聲說出較優算法的理由,然后在班上交流。讓多數學生在交流中感受較優算法的依據有二:
①應用了加法的運算定律;
②根據數據特點將加法變成乘法。
3.推出加法運算定律在小數運算中同樣適用。
師:你能用簡便方法算出四(2)、四(3)、四(4)班的總成績嗎?算完后,用計算器驗證你的結果,并預測冠軍是哪個班,四(1)班可能得第幾。
(1)要求每位學生先用較優的方法寫出簡算過程,并說明理由。然后集體反饋:
四(2)班:
8.40+8.56+8.61+8.39
=8.40+8.56+(8.61+8.39)或=8×4+0.40+0.56+(0.61+0.39)
=8.40+8.56+17 =32+0.40+0.56+1
=33.96 =33.96
四(3)班、四(4)班成績分別是34?06秒、34?17秒(過程略)。
(2)全班學生用計算器驗證上述結果。驗證后將4個小數排隊:
33.96<34<34.06<34.17,估測出冠軍可能是四(2)班,四(1)班可能是第二名。
(3)師:“通過上面4次簡便計算,你認為加法運算定律在小數運算中適用嗎?你能否再舉1~2個例子說明。”
學生舉例說明。請1~2名同學將所舉例子寫在黑板上,全班交流、評判。通過多個有限的簡算實例,幫助學生合情推出“加法運算定律在小數運算中仍然適用”。
(4)小結:請學生翻開教科書104頁,說明例4就是今天學習的內容。然后引導小結,請學生默讀并理解例4下面的一段話:“整數的運算定律在小數運算中同樣適用。”
三、用加法運算定律進行簡算
1. 基本練習。
自主完成“做一做”第1、2題,要求學生在每一題的后面寫上簡算的理由,做完后及時反饋。
2.綜合練習。
(1)用競賽的方法完成練習十八第1題。對于口算錯誤較多的學生,應幫助其分析原因,及時更正。
(2)自主完成練習十八第2、3題(第3題也可以在課外做)。提醒學生看清題目,弄清楚哪兩個數合并能湊整,再應用運算定律進行簡算。
(3)自主完成練習十八第7題。本題有兩種不同的解題方案,一般學生只需做一種,對學有余力的學生可要求他們寫出兩種不同的解題方法。
3.提高練習。
計算:1+1.2+1.4+1.6+1.8+…+9.6+9.8+10
四年級數學教案 篇8
一、談話引入
師:上節課,我們找到了什么規律?
生:間隔排列的規律。
師:對,答得對!大家看,秋天來了,森林王國的成員們正在為一年一度的運動會做準備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看看他們都開展了哪些活動,在活動中又遇到了哪些數學問題呢?
師:我們能不能運用學過的規律幫助它們解決困難呢?
生:能。
師:我們一起去吧!
二、教學例題
1、出示例題的上半部分及情境圖(暫不出現問題)。
師:從情境圖中你看到了哪些景物?
生1:林旁的樹。
生2:做操的兔子。
生3:送花盆的猴子。
師:請閱讀題目中的文字,了解題目的數學信息 。
師:怎樣理解"從一端到另一端共栽了7棵樹","相鄰的兩棵樹相隔3米" ?
學生:7棵樹分成了6段,每段3米。
學生:這里實質求6個3米是多少。
師:林兩頭都栽樹,相鄰兩棵樹相隔3米,也就是林被樹分成的每段的長度是3米。
2、出示第(1)個問題:林長多少米?
師: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利用題目中的哪些信息 ?觀察情景圖,再想一想,你會列式計算嗎 ?
生:會
3、學生列式解答,教師巡視,如發現不同的解法都讓學生寫在黑板上,并組織討論。
討論題:(1)計算林長度,應該把每段的長度與樹的棵樹相乘,還是與林被分成的段數相乘?
(2)在兩頭都栽樹的情況下,林被樹分成的段數與樹的棵樹有什么關系 ?
(3)這道題應該分成幾步計算? 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
4、出示第(2)個問題:兔子做操的隊伍長多少米
學生獨立解答,共同訂正。
師:誰能說說每步求出的是什么?
生:5-1=4表示5個兔子分成了4個間隔。
生:4×2=8表示每兩只兔子相隔2米,4個間隔共8米。
師:說得非常好!我們是根據什么想到的?
生:根據我們上節課學的間隔排列規律想到的。
5、做“試一試"
師:這道題中的林指的是哪一條林?
生:就是例題里的那條林。
師:全長知道了嗎?
生:全長是18米。
學生獨立完成。
師:比較(1)(2)兩題,在物體的排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
生:都是從一端到另一端,物體的間隔長度一定。
師:在計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段數比物體的個數少1。
生:每段長度與段數相乘得總長度。
師:(板書)
物體個數-1=段數 每段長度×段數=總長度
師小結:這節課我們將運用間隔排列的物體數量間的關系,也就是我們上節課找到的規律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板書課題)
三、教學“試一試"
1、做第1題
學生獨立解答,一人做在小黑板上,全班共同訂正。
師:走廊兩端放花和不放花一樣嗎?
生:不一樣
生:兩端放花,花的盆數比分的段數多1。
生:兩端不放花,花的盆數有可能和分的段數相等。
生:也有可能比分的段數少1。
2、做第2題。
(1)出示題目,學生獨立完成,指明板演,集中交流訂正,說出每步算出的是什么。
師:植樹方案包括哪些?
生:栽什么樹。
生:怎樣栽。
生:跑道兩頭栽不栽 ,草坪四個角上栽不栽 ,每隔幾米栽一棵。
生:需要多少棵
(2)各小組討論植樹方案,填制下表。
植樹方案
植樹地點
植樹品種
樹苗棵數
(3)各小組展示植樹方案,全班評議。
評議重點:
1)根據樹的品種考慮相鄰兩棵樹的距離是否合適。
2)根據設計的栽法,樹苗棵樹的計算是否正確。
四、全課總結。
師:這節課我們解決了什么樣的實際問題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運用了什么規律 ?你還有哪些疑問?
生:我們運用了間隔排列規律解決了植樹問題。
師:我們今天解決的植樹問題,類似這樣的問題在生活中很多,希望同學們做有心人,發現這樣的問題,并努力解決它。
五、板書設計:
找規律(間隔排列)
物體個數-1=段數 每段長度×段數=總長度
兩端放花,花的盆數比分的段數多1
兩端不放花,花的盆數有可能和分的段數相等或比分的段數少1
四年級數學教案 篇9
教學內容:
用“四舍五人”法寫出一個數的近似數
教學目標:
1、能說出“四舍五人”的含義。
2、能運用“四舍五人法”省略萬或億后面的尾數,用近似數表示出來。
教學重點、難點
用“四舍五人法”省略萬或億后面尾數,求出近似數。
教學過程
(一)實例導入
在我們周圍的生活中,經常碰到一些與實際數值完全符合的數。如教室中有25張桌子,我們班24個男生,26個女生,像這些25、24、26都叫準確數。但在實際生活葉,有時我們很難得到或不需要準確數。如我國的糧食總產量約是4149億千克,世界人口約60億,像這些都是近似數。今天這節課我們就要學習用“四舍五人法”寫出一個數的近似數。
(二)學習新知
1、明確“四舍五人法”
要省略萬后面的尾數,就是省略什么數?看什么位?怎樣的情況采用五人法?四舍法呢?它們分別怎樣操作?
2、把下面各數四舍五人到萬位。
(1)出示182300,指名讀數。
(2)提問:這個數要四舍五人到萬位,就是要省略哪一位后面的尾數?尾數的最高位是什么?
(3)操作:保留到萬位,就是要省略尾數千位、百位、十位、個位,看尾數的最高位千位,現在千位是2,比4小,所以把2300舍去,近似數就是18萬。182300≈18萬,強調“≈”的讀寫法。
(4)練習。784700≈( )萬 94800≈( )萬
3、嘗試改寫2497300。
(1)引導觀察萬后面尾數的最高位是幾?你認為該怎樣求它的近似數?
(2)反饋評講2497300≈250萬。
4、練習:297210≈( )萬 2376500≈( )萬
5、想想怎樣求省略萬后面尾數的近似數?歸納方法
(1) 看被省略尾數的最高位上的數。
(2) 比較,選用四舍法還是五人法。
(3) 寫出得數。
6. 把下面各數四舍五人到億位。
460000000
學生先嘗試練習,說說改寫的思路,然后自己小結求省略億后面尾數的近似數方法。
(三)鞏固新知
396400≈( )萬 ≈( )億
(四)課堂總結
1、什么叫四舍五人法。
2、用四舍五人法求一個數的近似數,主要看哪一位決定“舍”還是“人”。
3、怎樣寫一個數的近似數?
(五)作業
四年級數學教案 篇10
課時:1
教學目標:1、在有趣的計算中培養學生的估算策略。
2、在解決問題中進一步熟練小數的運算。
教學過程:
一、解決問題。
問題1、CAI-1呈現P51的第1題的信息。
1、你根據這個信息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2、列式解答。
問題2、第2題,
1、師生一起解讀統計表。
2、學生獨立列式計算。
問題3、學生獨立列式計算,個別輔導。
二、估一估,算一算。
P52的第4題。
1、示范解決。
2、學生任選一行或一列計算。
3、匯報你是怎樣選兩個乘數的?探討估算的策略。
第5題,估一估,算一算。
可以采取游戲的方法,1人說數,另一人說需要多少錢。
四年級數學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初步感受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算。
2、數學思考:通過讓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并滲透“從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認識事物的方法,提高數學的應用意識。
3、解決問題:靈活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
4、情感與態度:使學生欣賞到數學運算簡潔美,體驗“乘法分配律”的價值所在,從而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習數學的主動性。
教學重點:充分感知并歸納乘法分配律。
教學難點: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義。
教具準備:課件
激問導學:
一、激問導學
創設情境,激趣引思。
提出問題,篩選重心。
活動一:買衣服。
1、閱讀理解:你發現那些數學信息?
2、思考問題:請選擇數學信息解答。
3、匯報、交流。
體驗學習。
二、自主體驗
發表、反思:學生激活經驗,嘗試體驗,引發觀點
活動二:計算周長。
1、請你介紹這個長方形的周長有哪些部分組成?
2、請根據所給的數據計算它的周長。
3、匯報計算情況。
體驗學習。
三、合作體驗
方法探究、學法指導、領悟提煉、培養學習能力。
活動三:觀察、對比。
1、思考:你有什么發現?
2、結合活動說一說列式的含義。
3、試一試:你能用字母把列式轉化為公式嗎?
4、匯報、交流。
5、歸納、總結。
綜合體驗。
四、實踐體驗
綜合實踐體驗,拓展延伸,感悟內化,對知識進行多元化運用體驗。
1、在橫線上填上適當的數。
(1)(24+8)×125=____×____+____×_____。
(2)25×(20-4)=25×____—25×____。
(3)45×9+55×9=(____+____)×_____。
(4)8×27+73×8=8×(_____+_____)。
2、下面各題可以用乘法分配律計算嗎?為什么?把能用的寫出來。
(1)(12+31)+82。
(2)17×17+15×16。
(3)14×9+9×36。
(4)(24+37)×8。
3、思考題。
(1)9×47+53×9。
(2)25×(100—4)。
五、課堂學習體驗小結
學生課堂學習評價,教師課堂教學反思,多元體驗,共同發展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在計算中,你有哪些好的建議?(a-b)×c=?請你結合“買衣服活動”課后思考。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詳案(3篇)相關范文:
四年級數學教案 篇12
教材分析:
乘法分配率是進行簡便計算的一個難點,由于學生沒有足夠相關的生活經驗和類似的認識,因此比較難于把握。故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探索問題,通過學生互動,發現規律,提出設想,驗證結論,最后靈活運用結論解決問題。
學情分析:
由于平時進行課堂教學改革,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比較高,一部分學生還喜歡發表自己的見解,借以帶動全班的學習,所以我決定創設情景,調動學生自主學習,通過操作、交流突破難點。
學習目標:
1.動手“做”數學;
2.充分發揮“兵”幫“兵”的作用;
3.組織學生解決問題。
設計理念:
根據課程改革的目標,實現以人為本的現代教學觀,切實改進課堂教學,改變傳統牽著學生走的教學行為。
學生是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去認識世界的,因此要組織好學生的活動,讓學生通過探索,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解決問題,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中,教師能根據學生的情況善導,體現學生會學,并使學生學會科學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質量,強化學習興趣,不斷發展和完善自己。
教學媒體設計:
1.自制多媒體課件,主要是與課題相關的練習(以“小靈通”、摘取“智慧果”的形式激發興趣,并配備音樂調節情緒,同時利用Powerpoint制作板書設計加大課堂密度)。
2. 實物投影儀;學生準備2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各2捆。
教學過程,設計及分析:
一、創設故事情景
教授將手指蘸入煤油和蜜糖的杯子里,用嘴嘗得津津有味,但學生跟著做卻無一不上當,因為教授伸進的是食指,吸的是中指,以此說明觀察的重要性,告誡學生注意下面的操作要認真觀察,這其實也是一種思維品質。
二、導入
1.用2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各兩根,圍成一些圖形,說一說你用哪些簡便的方法算出小棒的總長度,從中發現什么。
學生:(3+2)×2=3×2+2×2
師:你們是怎樣發現的?
學生:①通過計算,知道結果是一樣的;②無論怎樣擺,都是4根小棒,所以總長度是不變的。
(通過學生的擺和說,引導他們向乘法分配率的表達形式逼近)
2.用2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各3根,進行類似上面的操作。
學生:這樣擺比較有規律,很容易看出小棒的總長度,并且可以知道(3+2)×3=3×3+2×3)。
(讓學生把有規律的擺法投影出來)
3.用2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各4根,仿照上面再操作。
要求:在學生擺攏以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參觀和評價。讓學生把有規律的做法進行實物投影,并介紹想法和發現。
學生:
3×4+2×4=(3+2)×4 (8+2)×2=8×2+2×2
7×2+3×2=(7+3)×2 (3+2)×4=3×4+2×4
(6+4)×2=6×2+4×2
分析:通過參觀,知道有各種各樣的擺法;通過評價,知道我們能創造數學,
發現規律,能靈活地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并進一步向乘法分配率逼近。
4.猜想:你能說出類似的例子嗎?
(學生自由說,教師把有代表性的寫在黑板上。)
如:(12+72)×8=12×8+72×8 25×84+75×84=(25+75)×84
…… …… …… …… …… …… …… …… ……
5.小組討論。
(1) 根據以上算式的特征進行討論,討論后以小組的形式發表見解;
(2) 師生共同歸納各種見解:兩個數的和同一個數相乘,等于把兩個加數分別同這個數相乘,再把兩個積加起來,結果不變。
教師:這就是乘法分配率。
板書課題:乘法分配率。
分析:綜觀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師還是牽著學生走,所以乘法分配率是強加給學生的,故學生就容易出錯,更談不上靈活運用了。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教學應該從直觀思維入手,而以抽象思維結束,因此,我就采用了“操作──探究──發現”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了。
三、新授
1.自學書本;
2.質疑,提出新見解;
3.師生共同解決問題。(充分發揮學生互助作用,以點帶動全班的學習。)
4.教師:用公式怎樣表示乘法分配率?談談你的看法。
(要求學生正確讀出公式,引出乘法分配率可以進行簡便計算。)
5.形成性練習:用簡便方法計算下面各題。
35×37+65×37 102×45 38×99+38
要求:學生想辦法,學生說思路,學生評,學生互助并加以改正。
四、小結
(學生以談體會的形式進行,包括方法、感覺、情感和態度方面)
五、拓展性練習
計算下面各題:12×25 63×25-59×25 38×101-38
說明:這些題目學生是可以用多種方法計算的,目的是訓練發散性思維,提高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學法上充分發揮“兵”幫“兵”的指導作用。
六、反饋生活中的數學
師: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乘法分配率,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經常運用乘法分配率解決一些問題,你能舉出例子嗎?
(同位互說,或者小組商量,再發言。)
七、布置作業
1.基礎題:第66頁第4、7題。
2.思考題:第66頁插圖。
四年級數學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事例,經歷總結、歸納路程、速度、時間之間的數量關系的過程。
2、了解路程、速度、時間的意義,知道三個量之間的數量關系,能解決有關的簡單實際問題。
3、在綜合運用只是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
了解速度、行駛時間、路程的實際含義,掌握行程問題的基本數量關系:速度×時間=路程。
教學難點:
自己舉例子并總結出另外兩個數量關系式。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認真觀察鐵路示意圖,說一說從圖中能了解到哪些信息,給學生充分交流不同信息的機會。
提出藍靈鼠的問題:估計一下,鄭州和青島那個城市到北京的鐵路短?
學生先看示意圖直觀估計一下,在用加法實際計算。
鄭州到北京:412+283=695(千米)
青島到北京:393+360+137=890(千米)
二、自主探究行程的數量關系式
1、提出教材上兩個問題,給學生時間,把算式列在本子上,完成計算,并交流計算結果。
此時,教師板書兩個算式:
115×5=590(千米)
98×7=686(千米)
介紹速度和路程的含義,并讓學生找一找哪個是速度、時間、路程,標在相應的數據下面。
115×5=590(千米)
98×7=686(千米)
(速度)(時間)(路程)
(速度)(時間)(路程)
2、同學交流討論,總結出數量關系式:速度×時間=路程
提出議一議,給學生充分時間交流,舉例說明,總結另外兩個數量關系式:
時間=路程÷速度
速度=路程÷時間
3、介紹速度的特殊表示方式,并舉例讓學生練習。
師:速度還有一種特殊的表示方式,你們想知道嗎?
平均每小時行118千米,還可以記作:118千米/時,讀作:118千米每時。
生讀一讀,寫一寫。
普通客車平均每小時行98千米,可以記作什么?怎么讀?
亮亮每分鐘走72米,怎樣表示呢?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練一練1~3題:學生先認真讀題、審題,再獨立解答,最后全班交流。
2、完成練一練第2題:課前布置,課上交流。
四年級數學教案 篇14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第八冊第43頁例3。
教學目的:
1、使學生掌握一個數除以兩個數的幾種常用算法,并能根據具體的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使計算計算簡便。
2、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能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培養學生探索、研究數學的意識與能力。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在理解一個數連續減去或除以兩個數,可以減去兩個數的和或除以兩個數的積的知識基礎上,自己探索一個數連續除以兩個數,可以改為除以兩個數的積。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我們學過哪些加法和乘法的運算定律?怎樣用字母表示?
2、簡算。
155+264+3625×5×4(20+18)×1583×115+115×17
讓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評講時讓學生說說各運用了哪些運算定律。
3、簡算。
20__--378-422
小結:從一個數里連續減去兩個數,可以減去兩個數的和。
二、新授。
1、教學例3
(1)出示例題:一共有25個小組,每個小組種了5棵樹苗。購買樹苗花了1250元,每棵樹苗多少錢?
(2)學生分析題目中的已知條件和問題,想一想怎樣列式?
(3)學生列式:(要求學生說出每一種列式的理由)
第一種:1250÷25÷5
提問:1250÷25表示什么?(每個小組購買樹苗花了多少錢)50÷5又表示什么?(每棵樹苗多少錢)
第二種:1250÷(25×5)
提問:25×5表示什么?(25個小組一共種了多少棵樹苗)1250÷125又表示會么?(每棵樹苗多少錢)
(4)談話:這兩種列式都表示每棵樹苗多少錢,那么這兩個算式有什么關系?
1250÷25÷5=1250÷(25×5)
(5)想一想:一個數連續除以兩個數,我們可以怎樣算?學生分組討論。
(一種:同級運算可以從左往右依次計算。另一種:一個數連續除以兩個數,等于這個數除以這兩個數的和。)
(6)談話:上面的連除算式怎樣用字母表示?a÷b÷c=a÷(b×c)
(7)你還能舉幾個例子嗎?
2、練習
(1)完成課本第43頁的做一做第1題。
學生先獨立完成,教師講評時指名說說這題是根據什么進行簡便計算的。
(2)完成課本第43頁的做一做第2題。
學生自己分析題目,然后列式計算。
三、課堂小結。
四、作業:補充習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