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數學《神奇的計算工具》教學反思(精選4篇)
四年級數學《神奇的計算工具》教學反思 篇1
教學反思也是教師相互觀摩彼此的教學,詳細描述他們所看到的情景,對此進行討論分析,以下是關于四年級數學《神奇的計算工具》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
四年級數學《神奇的計算工具》教學反思一
1、用計算器計算是這堂課的重點,但不是難點。計算器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計算工具,它已融入了現代生活,大部分學生都已接觸或使用過計算器,所以我把一些介紹計算器的基本操作教學環節省去,讓學生自主探究計算器的用法。設計這四個層次題目的價值何在?
為什么要用計算器?或者說什么時候才用計算器?遇到大數目的計算才用計算器來幫助,并不是所有計算都需要用計算器。
要真正用好計算器,首先要熟悉你的計算器,它是聰明型的還是傻瓜型的。像第⑥題,聰明型的計算器,可以直接輸入;傻瓜型的計算器,最好要學會用“M+”和“MR”這兩個鍵。
另外提醒學生計算器并不能保證計算一定正確,正確計算的前提是要正確地輸入數字。
2、將教學與實際生活相聯系,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讓學生充分體會“人的智慧才是天下最偉大的力量!”
3、如何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這節課可以說是作了有效的嘗試,但在介紹數史資料時還可挖得再深一些。
4、在計算的過程中,若能加以估算的指導,就可以幫助學生檢查計算器操作的正確性,反饋時的實效也會大大提高;
四年級數學《神奇的計算工具》教學反思二
《神奇的計算工具》一課是北師大版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中的一課,這一課在教材上的內容很少,所以在備這節課之前,我心里的想法是“可講可不講”,或者“以學生自學為主”,但是在查閱了一些有關資料再去備課時,卻發現本節課卻是不可不講、而且大有講頭。那么,我是如何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呢?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主要是從如下四個環節來完成的。
1、立足學生,從學生實際出發
由于大部分學生都已經接觸過計算器,在課的開始,我仍然還是以學生自學為主,讓學生當小老師,來介紹計算器的一些基本使用方法,老師只做適當的補充。
2、體驗計算器的優勢
介紹完了它的基本使用方法后,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迫不及待地要一顯身手了,因為他們那種滿不在乎的表情已經是溢于言表。我打算先讓他們嘗點兒甜頭,當然,也是體會一下計算器的優勢。于是,我出示了如下三道題:17689+5874、429203、2940÷2884。三道題做下來,大部分學生是旗開得勝,當然也有個別同學由于動作慢或按錯鍵等原因而掉了隊。于是,我適時地教育學生“即使是用計算器,也需要我們認真、仔細”。
3、恰當、合理地使用計算器
這個環節,我安排了“與計算器比賽”的游戲,學生開始不敢比,在我的鼓勵下,有幾個學生勇敢地站了起來。于是班里的同學分成了“計算器組”和“口算組”兩個小組。其實,這次我是有意想讓“口算組”贏。于是,我出示了如下四道題:72÷9、12587、9870÷21、(8913+5468)0÷458。果然,“口算組”以三比一贏了“計算器組”,輸的同學都大喊“不公平”。我安定了一下學生們的情緒后,請他們思考:比賽的輸贏是將要的,關鍵是在今后的計算中,要注意什么。于是,得出了如下一系列的結論:“人不能被機器所限制”、“計算也要因題而異”、“靈活地選擇計算方法”、“口算、簡算和計算器算相結合”等等。
4、用計算器探索規律
在這個環節中,我先出示了一道99999999999998讓學生用計算器來算,可計算器卻顯示出了各種不同的答案。有的同學的計算器顯示“溢出與錯誤
四年級數學《神奇的計算工具》教學反思 篇2
這是一節讓學生動手操作的課,在教材上所占的內容并不多。初看教材時,覺得很簡單,而且現在的孩子們對這樣的計算工具應該都不陌生。但是在進一步鉆研教材、查閱資料以后,才發現這節課其實是很有講頭的。
首先,計算器我們每個人都用過,但是一般用到的都是最基本的加減乘除運算。說實話,對計算器上的一些按鍵,自己也并不是完全的熟悉和了解。所以在上課前,我首先查閱了許多關于計算器的資料。我們平時所使用的大都是普通型計算器,雖然說是大同小異,但是外型和功能并不完全相同,所以要全部研究清楚,也下了一番工夫。比如有的計算器上,開機鍵是ON,有的則是AC,或者是ON/C、AC/C在同一個鍵上,兼顧了開機和清除的功能;再比如C和CE都有清除的功能,但是它們的區別在于,一個是清除全部數據,一個只清除上一步的輸入。此外,還有的同學拿的計算器是功能較多的,上面還有匯率的計算等等。這些按鍵的使用,我都一一記錄并記在腦子里,其中有一部分是不需要向學生介紹的,但是自己要做到心中有數。
由于孩子們對計算器都有一定的了解,剛上課有的同學就已經躍躍欲試了。所以我選擇了讓學生先來介紹自己了解的部分:開關機、加減乘除、清除、等號、小數點等常用的按鍵。其它的一些按鍵功能我也沒有急于補充,而是讓同學們在嘗試計算具體題目時自己進一步體會。比如在計算2345-39×21這道題目時,大部分同學算得的結果都是48426,我和同學們一起對這道題目進行了估算,確定得數范圍應該是在1500多。那為什么大家計算的結果卻是4萬多呢?難道計算器也會出錯?同學們立刻想到,是運算順序出了錯。這時再順勢介紹M+、MC、MR等按鍵的使用,學生就很容易理解并在具體的計算中很快掌握了幾個鍵的用法。
總之,本節課教學中,在尊重學生的前提下巧妙預設,創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取得了較好的授課效果。
四年級數學《神奇的計算工具》教學反思 篇3
當我教完計算器這一內容后,學生就很依賴計算器,什么都用計算器來算,我很矛盾,我們是不是杜絕學生把計算器帶入學校呢?把這一知識點放在第一單元傳授合適嗎?
于是,我晚上躺在床上又重新打開教參與大本教案,尋找專家把有關計算器教學放在這一冊的真正用意,因為我想專家把計算器放在這一單元肯定是經過深思熟慮了,也肯定會考慮到學生在后面的學習中會使用計算器的情況。
教師用書上說,這冊是整數四則運算的終結,學生面對多位數的乘除法時,計算就非常苦惱,學生把計算器當救星,我們應該理解,但我們不能放任,用計算器來代替口算估算筆算,那是行不通的。
一味的杜絕只能增加師生之間的敵對意識。我們應該對計算器計算這一方面,讓學生認識它的好處,也要正確看待它的壞處,將高年級學生的問題呈現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判斷如何合理使用計算器。
那老師該怎么辦呢?
各有各的方法,但我認為老師不能杜絕,要正確的引導和疏導,曉以利害。平時加強管理,特別是課堂和作業中計算器使用的管理,明確計算器的用途,將口算,估算,筆算和計算器計算做比較,讓學生切實利用計算器,起到更好,更大的作用。
教材中也考慮到這一點,學生的依賴性,所以也有相應的內容安排進去,就需要老師們深入的研究如何管理。教材給我們指明了方向。
第一、利用計算器對大數計算方面的找規律,激發學生巧算心算的能力,把計算和探索規律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既讓學生學習了用計算器的方法,又激發了學生探索數學奧妙的興趣,還培養了學生觀察,推理的能力。通過學習還可以使學生感受到計算器在日常生活,生產實踐的作用。
第二、利用計算器進行檢查口算估算筆算,明確利用計算器計算的步驟,先口算,然后估算,然后筆算,最后才是計算器計算來檢查。如果不利用計算器就可以計算,檢查,我們就不能用計算器來算。
第三,根據實際生活經驗,使他們認識到在實際生活中并不是每一次計算都可以使用計算器,計算器的使用會受到一定條件的限制。所以每個人都應該具備一定的口算,估算,筆算的能力,這樣才能更好的適應社會的發展。
所以,老師們要讓學生有利用計算器計算的機會,也要讓學生知道,該什么時候使用計算器。簡單的計算,我們不能使用計算器,計算器是要在非常復雜的計算時,才使用,另外使用計算器是為了準確的檢查錯誤,發現錯誤要仔細檢查自己在計算時的問題所在,千萬要強調學生不能在用計算器計算出來后馬上就把正確答案抄到題目里面,對自己的錯誤要仔細研究。
所以我個人認為,不能埋怨計算器,也不要埋怨教材編寫的問題了,計算器的使用的確是必要的,問題是我們如何去操作,如何去引導,讓學生認識到計算的作用,也認識到計算器生活中的局限性,讓學生在計算能力方面得到提高,熟練掌握多位數的計算方法。
四年級數學《神奇的計算工具》教學反思 篇4
《神奇的計算工具》是學生動手操作為主,教師引導的一節課,這節課看似簡單,在上課之前到網上觀看了其他教師的現場觀摩視頻,發現自己對教材的認識還不夠深入,仍有許多可挖素材,讓學生全面掌握計算器的使用。
我根據“以學論教”的觀點,不把學生看成一張白紙,教在學生需要教的地方,上出了一節有意義、有效率的課,學生出教室的時候是和進教室的時候不一樣的。
以往我們會教給學生怎樣開機、關機,認識數字鍵、運算符號鍵、顯示屏,會板書按鍵的程序框圖。其實,這些都不需要教。這樣教,并沒有起到教學的促進作用。筆者以為在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需要教的,是儲存數據和提取數據的方法,以及在使用計算器過程中出現問題的指導上。
上完這節課,我有一個十分鮮明的感受,那就是“教是因為需要教”。
葉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是為了不教。”我覺得葉老的這句話可以從教學的過程和終點兩個層面上來理解。我認為的“教是因為需要教”是從教學的起點和過程兩個層面上說的,對當下的課堂教學是有針對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