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數學備課教案(精選5篇)
四年級數學備課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一、基礎性目標
1.使學生掌握用一位數乘兩位數(積在100以內)或幾百幾十的數的口算方法。
2.使學生能根據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
3.使學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經歷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時間、速度和路程之間的關系,并應用這種關系解決問題的過程。
4.使學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能應用合適的方法進行估算,養成估算的習慣。
二、發展性目標
1、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索,培養學生運用轉化的`思考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2、在學習估算過程中,重視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3、在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增強與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識,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良好的啟蒙教育。
【重、難點】
重點:筆算的方法(尤其因數中間或末尾有0的情況),路程問題的解決方法。
難點:積的變化規律,解決路程問題,估算。
【教材分析】
關于整數乘法運算的學習,本學期已進入了尾聲。即本單元的學習內容是義務教育階段整數乘法的最后一個知識塊。它是在學生掌握了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單元主要內容有:口算乘法,筆算乘法,常見數量關系──速度、時間和路程之間的關系,以及乘法的估算。這些內容的結構如下:
本單元主題圖提供了六種不同交通工具的行駛速度,為后面的例題提供素材,同樣也引出了速度、時間、路程的問題。在這兒第一次出現速度“千米/時”的表示法。學生在學會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的基礎上,還要會解決路程問題。這樣與我們的實際生活也聯系了起來。所以我們認為解決問題與筆算乘法是本單元的重點。其中路程問題的需要學生動腦思考,尋找題目當中的已知條件和要解決的問題,結合路程公式來解決問題,還要正確寫出速度單位。這是本單元的第一個難點。
積的變化規律:通過兩組算式,猜想規律,再讓學生舉例說明,采用的是歸納――結論――演繹的思路。學生在解決一組乘法算式時,第一時間想到的是計算,而不去觀察這幾個題之間存在的聯系和區別。學生懶得去動腦尋找它們之間的變化規律,所以積的變化規律成了本單元的第二個難點,而我們天天練習的三位數乘兩位數卻構不成學生的難點。教材提供了兩種估算方法。讓學生根據實際判斷哪種方法更好一些。
估算:要求根據題目意義正確合理的估算。但是我們在做練習的過程當中,只是單純的估算,而沒有情景的限制,加上學生受“四舍五入”的影響,學生很難把握估算的正確合理性。所以我們認為估算是本單元的難點。
四年級數學備課教案 篇2
平行與橡膠屬于空間與圖形領域的教學內容。教材按這樣的線索來組織教學內容:先教學平行,引導學生聯系生活情境,在識別直線相交和不相交的基礎上認識平行線,學會畫平行線;再教學垂直,從生活中選取兩條直線子昂叫成直角的特殊位置關系,引導學生認識垂線,學會畫垂線,并結合相互垂直的關系,認識點到直線的距離機器應用。
在空間與圖形領域的教學中,課程標準倡導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推理等手段,在多種多樣的活動中發展空間觀念。教材在編排上也體現了這樣的特點。
1、在情境中感知直線的位置關系,在抽象中形成平行與垂直的概念。
教材從生活中選取大量的平行或垂直的現象作為認知的現實背景和有意義的素材,讓學生在觀察比較中經歷概念抽象的過程,以此來理解平行與垂直的概念。例如,第39頁的例題分三步呈現,首先呈現一組照片,在這些照片中用不同的顏色線條勾畫出兩條邊,這些勾畫能引起學生的注意。然后根據3張照片中的彩色線條分別畫出3組直線,從現實情境和具體物體上提取需要研究的對象。最后,讓學生討論這3組直線哪些相交、哪些不相交,展開數學思考。第42頁例題的呈現也作了相似的安排。另外,教材在建立數學概念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平行和垂直現象,在現實的素材中尋找平行線和垂線。在這樣的實物和圖形的反復轉換中,學生加深了對概念的理解,發展了空間觀念。
2、強化操作活動,加深對所學知識的體驗。
讓學生畫平行線和垂線不單是操作方法的教學和操作技能的培養,還是數學概念的具體應用,在應用中能加深學生對概念的認識。例如,第40頁例題要求學生想辦法畫一組平行線,第43頁例題要求學生想辦法畫兩條互相垂直的線段。這兩道例題都是學生初步認識平行線或垂線之后安排的,都不是叫曹指導他們怎樣做,而是讓學生想辦法畫,在畫的活動中繼續體會胡下崗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的內涵。
3、注重知識的應用與解釋,體會認識的價值。
教材選取了大量生活的例子,讓學生運用知識對相關現象作出簡單的解釋。如穿過馬路的最短路線、怎樣從大街邊上把自來水引到小明家等問題,讓學生帶著初步形成的數學概念去觀察生活,進行解釋與應用,以此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還應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實際來組織教學活動,以體現教材的編寫意圖。在學習本單元內容之前,學生已經認識了點、線段、射線和直線的有關特征,這些都是本單元的知識基礎。在實際生活中學生已經感受了平行與垂線等現象的存在,只是這種感受是膚淺的、零散的和模糊的,是能意會而不可言談的。因此,我們應該將充分感知平面上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認識平行線和垂線作為教學重點。此外,本單元安排了大量較為復雜的操作活動(需借助多個工具才能完成),如作圖活動有畫平行線和垂線等,測量活動有量出點到直線的距離等,而在此之前,學生的作圖和測量機會不多,經驗很少,所以,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畫平行線和垂線,能確定和測量點到直線的距離應該是學生學習中的難點,需要教師加強指導和訓練。
四年級數學備課教案 篇3
【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
一、基礎性目標
1.使學生掌握用一位數乘兩位數(積在100以內)或幾百幾十的數的口算方法。
2.使學生能根據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
3.使學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經歷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時間、速度和路程之間的關系,并應用這種關系解決問題的過程。
4.使學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能應用合適的方法進行估算,養成估算的習慣。
二、發展性目標
1、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索,培養學生運用轉化的思考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2、在學習估算過程中,重視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3、在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增強與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識,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良好的啟蒙教育。
【重、難點】
重點:筆算的方法(尤其因數中間或末尾有0的情況),路程問題的解決方法。
難點:積的變化規律,解決路程問題,估算。
【教材分析】
關于整數乘法運算的學習,本學期已進入了尾聲。即本單元的學習內容是義務教育階段整數乘法的最后一個知識塊。它是在學生掌握了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單元主要內容有:口算乘法,筆算乘法,常見數量關系──速度、時間和路程之間的'關系,以及乘法的估算。這些內容的結構如下:
本單元主題圖提供了六種不同交通工具的行駛速度,為后面的例題提供素材,同樣也引出了速度、時間、路程的問題。在這兒第一次出現速度“千米/時”的表示法。學生在學會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的基礎上,還要會解決路程問題。這樣與我們的實際生活也聯系了起來。所以我們認為解決問題與筆算乘法是本單元的重點。其中路程問題的需要學生動腦思考,尋找題目當中的已知條件和要解決的問題,結合路程公式來解決問題,還要正確寫出速度單位。這是本單元的第一個難點。
積的變化規律:通過兩組算式,猜想規律,再讓學生舉例說明,采用的是歸納――結論――演繹的思路。學生在解決一組乘法算式時,第一時間想到的是計算,而不去觀察這幾個題之間存在的聯系和區別。學生懶得去動腦尋找它們之間的變化規律,所以積的變化規律成了本單元的第二個難點,而我們天天練習的三位數乘兩位數卻構不成學生的難點。教材提供了兩種估算方法。讓學生根據實際判斷哪種方法更好一些。
估算:要求根據題目意義正確合理的估算。但是我們在做練習的過程當中,只是單純的估算,而沒有情景的限制,加上學生受“四舍五入”的影響,學生很難把握估算的正確合理性。所以我們認為估算是本單元的難點。
四年級數學備課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讀課文。
2、能按照順序進行看圖說話練習。
3、能用一定的記字方法記住9個生字的字形,寫好”追”,”喊”兩個字。
4、通過對課文的朗讀、感悟,感受秋天的美好景象,激發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
教學難點:
看圖按順序說一段話。
教學準備:
掛圖、字卡、課前尋找秋天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生活激趣
1、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新課文《秋游》,請小朋友跟老師一起板書課題。
2、“秋”指什么季節?“秋游”是什么意思?(秋天到郊外游玩)齊讀課題。 `
3、在我們的身邊,秋天已經悄悄來臨了。這兩天,大家都睜大了雙眼去尋找秋天,來說說你們的收獲吧。可以是一句話,也可以是一首詩或兒歌。(全班交流)
4、大家的收獲還真不少。這節課,老師要邀請大家一起去郊外游玩,希望大家能玩得開心,收獲更多。
二、范讀課文,指導看圖。
1、請大家把書翻到第1課《秋游》,捧好書,準備出發。(師范讀)
2、同學們跟著老師去郊外游玩,你看到了些什么?又說了些什么?請大家走進這幅《秋游》圖。
(1)我們從上往下看,秋天的天空中,你看到了些什么?它們是什么樣子的?( ……的天空……幾朵白云有的像……有的像……小鳥……)板書:天空。
(2)秋天的農田里,長了哪些莊稼?它們有是什么樣子?(稻子金黃,高梁火紅,棉花雪白雪白。)
板書:田野
(3)你們在草地上玩了什么呢?
出示:我們有的( ),有的( ),有的( ),有的( )。
(板書:游玩)
3、大家說得真不錯,現在你能按“天空——田野——游玩“的順序向大家介紹一下你秋游的經歷嗎?(指名一生說)
三、初讀課文。
1、秋游的經歷真令人開心,《秋游》這一篇課文更是生動地記錄了同學們的游玩經歷過程,現在請大家自由輕聲地朗讀課文。。
要求:①讀準字音②讀通句子(讀3遍)
2、這些生字詞你能讀準了嗎?自己先練一練。
出示:追逐郊外白兔綿羊
老師喊著高梁涼了
棉花稻子一望無邊
逮螞蚱打滾兒亮嗓子
(1)自由練讀。
(2)帶拼音開火車讀,齊讀
(3)去拼音一行一行讀,齊讀
3、大家的生字詞讀得這么棒,相信讀課文也難不了你們。第一節寫了同學們跟著老師去郊外游玩,誰來讀?
(1)來到郊外,同學們看到秋天的天空美極了。(板書:美)誰來讀第2節。(請生讀,評議)
(2)秋天的田野也很美。(板書:美)誰來讀第3節?(請生讀,評議)
(3)第4節寫同學們在草地上玩得很開心。(板書:開心)誰來讀?(請生讀)
4、美好的秋天,盡情的玩樂,真令人難以忘懷,讓我們一起再次走進課文,再次去郊外游玩一番。(齊讀課文)
四、分析字形,指導寫字。
1、今天,同學們跟著老師去郊游,玩得都很開心,可課文中的生字卻急壞了,它們爭著搶著對同學們說:“小朋友們,今天可別光顧著玩,還得認真寫好字呀!”同學們,你們會認真寫好字嗎?”
2、出示:“追”“喊”
(1)先和它們一起打個招呼。
(2)書空這兩個字的筆順。
(3)說說怎么記住它們。
(4)范寫
追:豎筆寫在豎中線,兩個左框緊貼豎。點的起筆要略低,捺腳運筆重到輕。
喊:口字寫得窄而上,一撇寫到口字下。一橫一口要靠左,斜鉤對角拉拉長,最后一筆點在上。
五、課后作業
這節課,同學們的表現都很不錯,課后希望大家能把這篇美文多讀幾遍,爭取把課文讀熟練
四年級數學備課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在實際情景中,理解路程、時間與速度之間的關系
2、根據路程、時間與速度的關系,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問題
3、感受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樹立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思想
教學重點:
根據路程、時間與速度的關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出示劉翔跑步圖片
師:同學們,圖中跑步的是誰呀?你們認識嗎?(劉翔)
師:對了,這就是我們中國的飛人劉翔。
師:同學們,劉翔跑得怎么樣?(很快)這里的快指的是劉翔的什么快?(速度) (出示成績表)
師:從成績單中,他們都跑的這110米是什么意思?(出示:路程)
那么他們的12.91秒,13.18 秒,13.20秒這些是什么?(出示:時間) 同學們,通過這個表格來看,為什么是劉翔贏了呢?(他用的時間最少)師:(出示并觀察這兩個表格),那么通過剛才的兩次比較,你發現速度的快慢與什么有關系?(時間、路程有關系)到底什么是速度?速度與路程和時間又有什
么關系?今天這節課就一起來研究(板書:路程 時間 與速度)
二、師生互動、探究新知。
1、師:剛才呀,我們在比快慢的時候知道了如果路程相等的時候,誰用的時間少,誰就快。如果路程跟時間都不相同呢?怎么比快慢?下面請看這樣一組信息:小卡車2小時行駛了120千米,大客車3小時行駛了210千米,哪輛車跑的比較快?
(1)師:你們能從圖中了解到哪些數學信息?
哪輛車跑的快些?你們能試著解決嗎?
(2)你可以通過計算,也可以借著畫線段圖的方法來分析數量關系,解決問題,清楚了嗎?做完后可以和同桌交流,開始
(3)匯報各自的解決辦法。(指名板演)
(4)同學們比的都不錯,那么剛才老師在巡視的過程中,發現同學們都沒有用線段圖,其實呀,畫線段圖可以幫助我們正確的理解數量關系,解決問題,那么怎么畫線段圖呢?你們想不想學習呀?
師:好,請看。我們先畫一段線段,用它表示小卡車行駛的路程,小卡車行駛了多少千米呀?(在黑板上畫下表示120千米的線段)
然后我們再畫一條線段,用來表示大客車行駛的路程,那么在畫的時候要注意左端對齊,那么同學們,跟這條線段相比,應該畫多長呀?
強調:應該按照一定的比例適當的長些。
(黑板上畫了210千米長的線段)
那么大客車行使了多少千米?(210千米 標上)
師:小卡車的120千米是多少時間行駛的?(生反饋:2小時)
師:那么怎么樣在線段圖上表示它1小時行駛的路程?
師:恩,在一半的位置來畫,就是把線段怎么樣?
師:平均的分成兩半
(教師在黑板上分)那么這里的每一份表示小卡車1時行駛的路程,我們這樣來表示。那么怎么樣在線段圖上表示大客車1時行駛的路程呢?
(在黑板上比劃了不同的3段)可以嗎?怎么分?一起說。
師:把它平均分成3份,同樣,這是每一份表示大客車1時行駛的路程,同樣,我們取這一段來表示。
(教師在黑板上分)那么從線段圖上來看,哪輛車1時行駛的路程長? 師:大客車行駛的路程長。大客車就跑的快。
2、講解速度的讀法、寫法
師:在剛才的比較過程中,我們無論是通過計算,還是通過畫線段圖,都是比較兩輛車多長時間行駛的路程?
師:對了,他們每小時或1時行駛的路程就是他們的速度,那么像這樣小卡車1小時行使了60千米,也就是小卡車的速度是60千米/時,
(板書60千米/時)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用來表示速度的單位,誰來說一說這個單位是是由哪些我們學過的單位組成的?
師:對,速度的單位是由路程單位和時間單位組成的,中間用斜線隔開。讀作每60千米每時。(指名讀)
你知道每小時60千米表示什么嗎?
那么你能不能這樣來表示出大客車的速度?在練習本上寫一寫(指名板演)
3、經歷公式形成的過程。
師:很好,剛才呀,我們求出了小卡車和大客車的速度,那么結合這個算式和線段圖來看一看,速度和路程還有時間有什么樣的關系?和你的伙伴交流交流。好,開始。
(匯報,結合120÷2=60(千米)來講解。板書:速度=路程÷時間)讓學生讀一讀。
4、理解單位時間,理解速度的意義。
同學們,那么通過這個關系式來看,如果要想求出速度的話,我們需要知道什么?(路程與時間)知道了相對應的路程和時間,我們就可以求出速度了。好,請同學們在下面小聲的讀題,然后口答下列各題中物體的速度,開始。師:請寫出下面各物體的速度
①一列火車2時行駛180千米,這列火車的速度是
②自行車3分鐘行駛600米,這輛自行車的速度是
③一名運動員8秒跑了80米,這名運動員的速度是
師:我們一起來看下這三個速度,它們分別是這些物體在多長時間內行駛的路程?
師:其實他們每時,每分,每秒行駛的路程就是他們的速度,我們把這樣的像一時、一分、一秒…這樣的時間叫做單位時間。你對速度是怎樣理解的?物體在單位時間(一時,一分,一秒…)內所行駛的路程,叫做速度。自己練習說一說。
5、經歷公式形成的過程。
現在我們知道了什么是速度,也知道了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時間,那么同學們,時間該怎么求?路程又該怎么求呢?我們一起結合下面的問題來試一試。(出示題目1)你能從中獲得什么數學信息?
那么根據這些信息,你能解決這個問題嗎?
你能說一說求路程的關系式是怎么樣的?
時間=路程÷速度
路程=時間x速度
師:同學們太厲害了,通過這個關系式我們可以看出要想求出速度,就必須知道相對應的路程和? (時間)
師:那么求時間和求路程也是一樣的,必須要知道相對應的另兩個量,你看,路
程,時間和速度的關系是多么的密切呀。
三、實際運用
1、感受生活中的速度
師:速度不僅在我們的課堂中有,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是無處不在的,我們一起到生活中感受一下速度,好嗎?讀一讀,感受一下。出示看一看圖片讓學生看一看讀一讀。
2、解決問題
小紅和小明約好到少年宮玩,如果她倆同時從家里出發,誰會先到達少年宮呢?
(出示 只有距離沒有其它條件的題目)
師:那么同學們,你說如果看路程的話,能不能確定誰先到少年宮? 師:還需要知道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