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教學的寶貴資源
江蘇省寶應縣涇河鎮中心小學 陳濤學習錯誤是學習過程中正常而普遍的現象,它是一種來源于學習活動本身,直接反映學生學習情況的生成性教學資源。面對學生的錯誤,我們應一改以往對待錯誤象“敵人”一樣的態度,以新的觀念、新的眼光,站在新的視角對其價值進行重新定位,對其進行新的探索和實踐。就是說在教學中要利用好這一寶貴資源,讓學生在糾錯、改錯中感悟道理,領悟方法,在“吃一塹,長一智”中增長才干和智慧,塑造完美的人格。下面就幾個教學片斷談談我是如何利用錯誤這一寶貴的資源的:一、將錯就錯——激活思維【案例描述】在學習了圓的周長和面積的計算以后,有這樣一道題目:小圓的半徑是2厘米,小圓的半徑是3厘米,小圓的直徑和大圓的直徑的比是( ),小圓的周長和大圓的周長的比是( ),小圓的面積和大圓的面積的比是( )。我在巡視檢查時,發現王名同學很快在三個空中都填上2:3,顯然答案是錯誤的。講評時,我特意請他起來說答案,當他說完答案后,傳來不少同學反對的聲音。我說:“王名,你能說一說你是怎么想的嗎?”王名低聲地說:“我先是算出小圓的直徑和大圓的直徑的比是2:3,接著發現小圓的周長和大圓的周長的比也是2:3,因此我想它們的面積比也應該是2:3。”我說:“你真善于觀察,會動腦筋!大家分組討論一下,圓的半徑、直徑、周長和面積的比,到底是不是有這樣的關系呢?”這時,學生們有的議論紛紛,有的在紙上寫寫畫畫,過了一會兒,有的學生舉起了手。一位學生說:“我算出圓的半徑、直徑、周長的比都是2:3,而圓的面積的比是4:9”另一位學生補充說:“我們幾個同學得出的答案與前面同學的一樣,而且經過我們幾個人的分析,我們還得出以下的結論:小圓和大圓的半徑、直徑、周長的比都是相等的,而面積的比是半徑、直徑、周長的比平方后的比,2的平方是4,3的平方是9,所以圓的面積的比是4:9。”…………【反思】課堂教學中,學生對于老師的問題回答錯了是很常見的,但對于學生的錯誤我們如何處理,可以充分體現一個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機智。小學生的知識背景、思維方式、情感體驗等和成人不同,他們的表達方式可能又不準確,學習中難免會出現各種各樣的錯誤。老師們通常更多看到的是錯誤的消極方面,因此,千方百計地避免或減少學生出錯;但是往往事與愿違,事倍功半,處置不當還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尊心。其實,學生的錯誤是不可避免的,一般情況下,只要學生經過思考,其錯誤中總會包含某種合理的成分,有的甚至隱藏著一種超常,一種獨特,反射出智慧的光芒。教師若能慧眼識真金,讓學生充分展示思維過程,顯露錯誤中的“閃光點”,給予肯定和欣賞,并順著學生的思路將“合理成份”激活,讓智慧成分噴薄而出,引導學生對自己的思維過程作出修正,助其邁向成功的道路,那么,“錯誤”也可以變成寶貴的教學資源。。在【案例】中,王名雖然錯了,但他的“2:3”是他從前面的結果類推出來的,雖然是錯的,但也閃爍著他思維的火花,(而且還蘊涵著類比的數學思想)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教師這時就需做一回“糊涂官”,不要即下定奪,否定他的意見,而要將錯就錯,為學生提供一個“研究爭辯”的空間。從而讓學生在爭中分析、爭中反駁、爭中明理、爭中內化知識和獲得正確的方法。這樣一來,不明白的也充分理解了方法,而且印象特別深刻。從而大大激起了學生的 探究欲望,也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的探究能力和思辯能力在其中得到了繁榮發展。二、列錯糾錯——梳理思路學生在學習中出現錯誤是不足為怪的,面對這些錯誤,如果采用避而棄之或反復強調的方法,都不能達到防止錯誤的目的。相反,如果我們將錯誤呈現,讓學生通過專門進行“嘗試錯誤”的活動,引導他們比較、思辨。這樣,不僅能讓學生明確錯誤產生的原因,知道改正的方法,以后不再犯同樣的錯誤,也可以幫助學生從對錯誤的反思中,提高自己對錯誤的判別能力,盡可能做到少錯,甚至不錯。1、預設性列錯--------防患于未然【案例描述】在學習了圓錐的體積后,出示這樣一組判斷題:(1)、圓錐的體積等于圓柱體積的…………………………( )(2)、把一個圓柱削成一個與它等底等高的圓錐,削去的體積是圓錐的2倍…………………………………………………………………( )(3)、如果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那么它們一定等底等高。……………………………………………………………………( )(4)、一個圓錐的底面積是12平方米,高是5米,它的體積是60立方米。……………………………………………………………………( )(5)、一個圓錐的體積是75立方米,底面積是25平方米,它的高是3米。……………………………………………………………………( )【反思】教師在備課時,就應該預設到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錯誤,在教學過程中應以此為重點進行教學,但僅僅靠反復強調、講解是不夠的,我們可以將可能出現的錯誤呈現出來,讓學生通過專門進行“嘗試錯誤”的活動,引導他們比較、思辨。從而在“錯誤”中尋找真理。在【案例】中,針對學生在學習圓錐的體積中可能出現的幾個錯誤(1、圓錐和圓柱的關系中的等底等高問題。2、圓錐體積計算中的“÷3”的問題。3、已知圓錐的體積和底面積(或高)求它的高(或底面積)的問題),教者沒有靠自己的講解去反復強調,而是精心設計一組判斷題,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辨別,從而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2、生成性列錯--------亡羊補牢【案例描述】在學習了《乘數是兩位數的乘法》以后,根據學生課堂作業的反饋情況,在下一課的開始設計了這樣一組題目:下面是三位小朋友做的作業,比一比誰做的最好? 小明做的: 小芳做的: 小剛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