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平面圖形
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 富有挑戰性的。因此,平面圖形的復習內容應更多的著眼于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鞏固舊知識的同時使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有所提高,再運用新的認知和經驗去解決生活中和其它學科中的問題。基于上述分析,我把本節課的目標定位在“做”中復習舊知,“做”中挖掘新知,“做”中運用新知。實現知識與思維(創新)的雙贏。2、教學策略的選擇與運用:
(1)教學過程的整體設計
這節課,主要分為四個層次進行:第一層用鐵絲圍圖形,在圍的過程中整理平面圖形的知識,使其形成知識網絡;第二層是計算圖形的面積;第三層是觀察、分析計算出的面積,挖掘新知識,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第四層是運用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2)材料的選擇與運用:
本節課選擇和運用的材料主要是一根24厘米長的鐵絲,之所以選擇這樣的材料有以下幾種考慮:第一、材料易找,貼近學生生活,便于彎折,容易引起學生興趣;第二、在鐵絲的彎折過程中,既能鞏固圖形的特征,又能通過彎折后面積的計算來挖掘新知識。第三、蘊涵大的活動量,使整個探索過程在一個“折”的過程中展開,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又培養了學生在動手中思考的習慣。
(3)探索過程的組織:
波利亞曾說:“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系。”本節課,完全是在學生用24厘米的鐵絲圍圖形的基礎上展開的,學生圍的圖形是否標準,直接影響到圖形的復習、面積的計算和新知識的挖掘。因此,學生圍圖形的過程就顯得尤為重要,怎樣才能更好的組織這一探究過程呢?
首先,要把圖形的特征作為圍圖形的前提。例如,在圍圖形之前,教師先問:“你覺得怎樣圍才能使圍得的圖形更標準?”學生展示圍出的等邊三角形時問:“你怎樣保證這個三角形三條邊相等?”等等。這種做法,既使圖形圍的盡可能標準,為后邊面積的計算打下堅實的基礎,又使平面圖形的特征一一呈現。
其次,加強生生之間的評價。新課標明確指出,評價的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對數學學習,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學生在評價過程中,是對圖形特征的進一步鞏固。例如,學生圍出直角三角形,其它學生在評價時,會抓住直角三角形的特征進行評價,這就使圖形特征在學生頭腦中留下更深的印象。
最后,注意從表面現象引導學生作更深入的研究,從而激發探究的欲望,明確探究的方向和目標。例如,學生計算出所圍圖形的面積后,引導學生比較這些數據,作深入的觀察、討論,從而發現周長相等時,圖形面積之間的關系。
3、練習的設計:
新課標明確指出,數學是來源于生活的,同時又是服務于生活的。因此本節課在設計練習時,力求從生活應用出發,為學生創造了一個解決實際問題的氛圍,這樣把新知自然的應用于生活實際,使學生充分體驗了數學的應用價值。
二、課堂實施情況:
(一)情境引入:
1、放一段我縣奧林匹克公園風景,組織學生觀察:公園中有哪些平面圖形?(多媒體呈現各種平面圖形)
2、體驗到平面圖形在生活中應用廣泛后,板書課題:生活中的平面圖形
(二)動手操作,研討交流:
1、用幾何特征,構造平面圖形。
(1)每組中有6根同樣長度(24cm)的鐵絲,學生分組用一根鐵絲圍出學過的平面圖形。
(2)交流圍圖形的方法及過程,引導學生依據圖形特征進行評價。(這個過程實質上是鞏固圖形特征的過程)
片段一:
生1:“我圍的是一個任意三角形,我先把鐵絲隨便折一下,然后再把比較長的一段折回來,就圍成了一個三角形。”(學生邊說邊用手比劃)
師:“你們覺得他圍的怎么樣?”
生2:“我覺得他這樣圍特別簡單,速度快。”
生3:“我也覺得隨便圍即方便又快。”
師:“這么簡便的方法,我也想學習學習。”
師邊說邊用一根鐵絲圍圖形,但故意使第三條邊過短,問:“用你們的方法,我怎么不能隨便圍成三角形?”
生4:“您這條邊太短了,所以不能圍成三角形。”
教師把第三條邊放長,但是又故意使它過長:“怎么還不能圍成三角形?”
生5:“您這條邊又太長了,再短點。”
教師調整好長度后小結:“看來,雖說是隨便圍的三角形,但是也有一定的限制。”(向學生滲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的道理)
片段二:
生1:“我圍的是等邊三角形,我先用24÷3=8cm,計算出每條邊的長度,然后量出8cm折回來,剩下的一段再量8cm折過來,就可以圍成一個等邊三角形。”
師:“你認為他圍的等邊三角形怎樣?”
生2:“我覺得他圍的很標準,他注意了等邊三角形三條邊相等的特征,先算出一條邊的長度8cm,然后又進行測量,最后再圍,所以很標準。”
生3:“我也覺得他圍的很標準。我給他補充一點:先量出8cm折回來后,剩下的一段根據等邊三角形特征,只需要對折就可以了。”
片段三:
生1:“我圍的是長方形,先假設長方形的長是8cm,用(24-8×2)÷2=4cm算出寬是4cm。然后先量出4cm,折過去后用三角板量一量折的角是不是直角,再接著量出8cm ,折過去,再量4cm,折過去。每折一次,都用直尺量一量折出的角是不是直角,這樣就圍成了長方形。”
生2:“他圍的很好,圍之前先假設長是幾厘米并進行計算后才動手圍圖形。”生3:“他注意長方形四個角都是直角的特征,用直尺測量了,這樣才標準。”
生4:“他經過計算和測量保證長方形的兩個長相等,都是8cm,兩個寬相等,都是4cm,符合長方形對邊相等的特征。”
2、計算出本組所圍圖形的面積。(梯形、圓形不能圍標準,所以梯形不做研究對象,圓形只要計算出它的面積即可)
3、匯報計算面積的結果,教師隨學生的匯報匯總成表:
(三)、深入研究,尋找規律。
1、學生觀察表格中的數據,暢談自己的發現及猜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