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平面圖形教學案例(通用2篇)
認識平面圖形教學案例 篇1
教學理念:
一、注重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加德納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指出我們的智力是多元的,每個人都是用各自獨特的組合方式把各種智能組裝在一起,在本課教學中力求根據不同的學生智力特點來進行創設情境,設計安排教學活動,采用能促進學生全面充分發展的教學手段、方法和策略,并給每個兒童最大限度的發展機會。注重培養學生各方面智能,如加強師生間及學生間的對話與交流,來發展語言智能;讓學生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培養人際關系智能等。去開啟兒童的智慧之門,走進他們的心靈世界。在教學中給學生大量參與和自由表達的機會,通過學習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讓孩子們展開想象的翅膀,翱翔在知識的海洋。
二、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根據新課程改革的目標要求,人人要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要獲得必要的數學,要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發展所必要的數學知識,還要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在教學《認識平面圖形》一課時,注意發揮學生想象力來認識圖形,設計活動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造力,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培養他們的與人交流合作意識。
三、教學具體目標的制定:
《認識平面圖形》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認識物體和圖形》中第二課時教學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立體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因此,在本課中要使學生達到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方面,利用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關系,使學生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形。
2、數學思考方面,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學習過程中,體驗“面在體上”實現對平面圖形的進一步認識,發展形象思維。
3、在解決問題方面,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發展實踐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建立空間觀念。
4、情感態度方面,通過設計拼組圖形的動手活動,使學生積極參與,對圖形產生好奇心,使他們在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課件演示:圖形王國
同學們,我們昨天在圖形王國里認識了四個新朋友,還記得他們的名字嗎?指名回答
他們都是立體圖形,今天我們還會結識幾位好朋友,你們愿意嗎?
2、課件演示: ,
誰認識它們?
3、板書課題。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1、觀察發現感知“面在體上”。
。1) 這些平面圖形的家安在哪里?
(2) 課件演示——面從體上分離的過程。
2、自主探索,合作學習。
。1) 啟發“再創造”
剛才同學們通過觀察發現了這些圖形的家都安在立體圖形上,你能想辦法讓他們從立體圖形上搬出來,放在紙上嗎?
學生獨立思考,匯報交流,師生一起小結。
(2) 動手操作。
學生分小組利用手中的立體圖形學具,沿著表面的邊緣畫出圖形,比一比,哪組合作得好。
。3) 分一分。
請各小組從組內的作品中,選出幾個漂亮的圖形按要求貼在黑板上,學生放圖形并評價。
。4) 說一說,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形各是什么樣子的?
三、鞏固深化,質疑拓展。
1、游戲
。1) 教師說平面圖形的名稱,學生根據要求舉起圖形。
。2) 搶答:教師出示各種圖形,學生說名稱。
2、找一找,說一說:在我們教室里,哪些物體的面是我們今天學習的圖形。
3、想一想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東西的面是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或圓形。
四、總結與練習。
1總結: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2練習。
。1) 說出交通標志是什么形狀的?(課件演示:交通標志)
。2) 給各種圖形涂上不同的顏色。
。3) 數圖形
。4) 分組進行拼組圖形游戲。
讓學生利用不同形狀的平面圖形拼組自己喜歡的圖案。并加以解說。
教師:同學們用我們學過的圖形創造出了美麗的作品,哪一組愿意先把你們的作品拿到前面和大家分享一下?
學生甲:我們拼的是“神州五號”宇宙飛船成功發射的一瞬間,我長大了也要當一名宇航員,代表中國乘著飛船去遨游太空,去探索太空中的奧秘。
學生乙:我們組拼的是2008年北京奧運村,有許多的外國小客人來做客。我正在給他們介紹進入奧運村路線。
學生丙:我拼的是未來的安達小學。
教師:老師發現了學校花壇的位置好象太高了。
學生丙:這是我發明的空中花園,同學們可以在這里欣賞到更多的鮮花。
教師:你可真有創意,老師希望的夢想早日實現。
回顧與反思:
本節課學生能夠熟練掌握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形,并且認識到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關系,學生在學習中聯想到生活中的實物表面是各種圖形,體現了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小組合作拼組圖形的過程中培養他們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及與人交往的能力,在匯報成果時,他們又獲得了成功的體驗,大大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從培養學生多元智能來看,學生在這節課中語言智能、邏輯智能、人際交往智能,視覺空間智能和表達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通過本節課教學,覺得要想成為新課程標準下的合格教師,要想培養小學生的創新智能,要想開展有智慧的教育,首先要不斷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轉變自身的角色,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重視學生的個性和諧、健康地發展,做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參與者。發揮好主導作用,提高自身評價能力,建立多元化的評價機制,站在學生的角度,走進他們的心靈世界,以欣賞者心態去分享他們的學習成果。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的學習信心,擴大他們的發展空間,真正做到給他們的想象插上翅膀,有勇氣去探索未知的領域。
認識平面圖形教學案例 篇2
課堂實錄:
一、運用現實素材引入新知
1、說說日常生活中所見到的物體是什么形狀的。
①師:昨天,我們學習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誰能說說你身邊哪些物體是這些形狀的。
生:黑板是長方體。教室里的音箱是長方體。
(學生指著教室前面桌子上圓柱形的杯子)這個杯子是圓柱。
我家的冰箱是長方體!
②讓學生從桌面上的各種立體圖形中找出喜歡的物體。
誰來告訴大家,你拿的是什么形狀的物體?
生:我找的是圓柱
生:……(教師依據學生的回答依次在黑板上貼上圓柱、長方體、正方體)
生:我找的是三角體(一個學生拿出三棱柱)
師:這個呀不叫三角體,這叫“三棱柱”。(讓學生跟讀名稱)
2、摸物體的面,感覺面。
師:這些都是我們自己認識的物體,請小朋友摸一摸這些物體的面,有什么感覺?把你的感覺告訴同組的小朋友。
請學生摸物體的面,把感覺告訴同組的小朋友。
(學生摸各物體的面,并和同組的同學交流自己的感覺)
師:誰來告訴大家你有什么感覺。
生:摸起來平平的。
生:摸起來滑滑的。
生:摸起來有點尖(這個學生摸到三棱柱的棱上去了)。
師:哦,你這不是面,你這是三棱柱的棱了。還有嗎?
生:我覺得有的摸起來滑滑的,有的摸起來有點次次的。
師:那是不是平平的呀?
生:是的。
生:有的面摸起來圓圓的。……
(評析:這環節的設計,既是對舊知的復習與鞏固,也是給新知的鋪墊和“熱身”。由于立體圖形的認識僅僅是前一節課的內容,部分學生可能對各種立體圖形的特征體會得還不夠,因而對其形狀和名稱還不是很熟悉,通過這一環節,可讓學生有一個重溫舊知的機會,也可對舊知有一個鞏固的作用;這環節又給新知的展開搭建了一個平臺,因為后面的各個環節中所要學生操作的如摸、找、說、畫等都是在本環節的基礎上進行的。)
二、感受“面”從“體”得
1、認識長方形
、購拈L方體上認識長方形
師:小朋友通過摸一摸,發現這些物體有的面是平平的,有的面是圓圓的。 但是誰知道長方體的面是個什么圖形嗎?
生:長方形(大概有一半的學生回答)
師:真棒,這么多人都知道。 那現在 我們可以從長方體的一個面上找到長方形。
、谠陂L方體上找長方形
師:現在請小朋友從桌面上找一個長方體。(學生動手找) 你能從自己手中的長方體上找到長方形嗎?
生:我在盒子里找到了一張紙,把紙折起來是一個長方形。(因為我提供的是一些藥品包裝盒,有些盒里邊有說明書。)
生:我在這個長方體上找到了長方形(邊指邊說)……
、勖幻业降拈L方形
2、認識其他圖形
、 找面
師:剛才大家都找到了長方形,那么你們能不能從其他的物體上找到其他的圖形呢?
生:我在圓柱上找到了圓。……
生:我在長方體上找到了正方形。
師:咦,找到正方形?你能把你手里的長方體那起來給其他小朋友看看嗎?哦,小朋友們都看一下,原來這個長方體是一個特殊的長方體,它的兩頭都是正方形的。這位小朋友真棒,找得太好了。還有其他的嗎?
生:我在三棱柱上找到了長方形。
師:(裝出很奇怪的樣子)三棱柱上有長方形嗎?在哪呢?
生:有,在這里。(邊摸邊說)
師:太棒了,連三棱柱上的長方形都能找出來。
。ㄔu析:以上環節采用“先扶后放”的教學方法。在“扶”的部分里,由于學生在幼兒園里已經接觸過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也已經知道它們長的是什么樣,因此我直接讓學生體會“面”與“體”的關系,把“面”從“體”上“剝落”下來,這樣既直觀又讓人印象深刻。然后讓學生找和摸長方形,主要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平面”的感覺。在“放”的部分里,安排了“找”和“說”兩個內容。“找”的時候,學生可能會在長方體上找到正方形,在三棱柱上找到長方形,這樣的話,經過教師的點撥就可讓學生體會到一個立體圖形上可能會有多種面存在,并非是單一的。這樣也達到了“放”的目的!罢f”主要是訓練學生的語言的完整性和邏輯性,為以后的數學學習打基礎。)
②比較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區別并揭題
師:(指著貼出的圖形)這些都是小朋友找到的圖形,認識它們嗎? 咱們一起來讀讀看這些圖形的名稱。(生讀)大家比比看今天認識的圖形和昨天認識的物體有什么不同?
生:長方體長長的,長方形扁扁的。
生:圓柱鼓鼓的,圓扁扁的。
生:正方體有六個面,正方形只有一個面。
生:……
師進行小結并揭題板書:認識平面圖形
三、學會用“體”描“形”
1、畫各種形狀
師:請小朋友利用桌面上的物體在紙上描出今天學過的圖形。同一小組的小朋友也可以互相合作。不會畫的可以看書第34頁。
學生進行操作,教師巡視指導。
2、分類
師:請各小組從自己的作品里選兩個最漂亮的圖形貼到黑板上。自己可要想好了要貼到哪里。
。ㄔu析:本環節我應該讓學生說出得到平面圖形的方法可以多種多樣:可以沿著立體圖形的邊畫,可以用剪刀剪下立體圖形的一個面,也可以用印泥印等。這樣設計主要是為了體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樣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合作意識。最后讓學生把自己得到的平面圖形貼到黑板上的相應位置,既是對平面圖形特性的進一步感知,也是對分類知識的初步滲透。但是,在這一環節里,我沒有為學生準備這么多的材料,如剪刀印泥等,也沒有引導學生說出得到平面圖形的多種方法,只是讓他們用描的方法,使整節課缺乏亮點。)
四、加深對平面圖形的認識
1、找一找
師:誰能說說咱們身邊在哪兒見過這些平面圖形?大家可以出座位在教室里找,也可以說說家里、路上所看到的。
師:誰起來對大家說說?
生:……
。ㄔu析:這樣既豐富學生對圖形的感知認識,更體會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2、拼一拼
小組合作,用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設計一幅美麗地圖畫。
五、全課總結:這節課我們認識了哪些圖形?回家找找看,有哪些物體的面也是今天學過的這些圖形的樣子的,把你的發現告訴爸爸媽媽好嗎?
(評析:課的結束并不意味著學習的結束。在這里教師留了一個讓學生與父母交流的空間,既讓學生在生活中進一步去體會平面圖形的特性,也讓父母參與了孩子的學習活動,可謂一舉兩得。)
課后反思及分析:
教材把認識平面圖形的內容編排在《認識立體圖形》之后,它通過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關系引入教學。因為在現實生活中學生直接接觸的大多是立體圖形,隨時隨地都能看到物體的面。這樣就可以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通過豐富的學習活動幫助其直觀認識常見的平面圖形。在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三棱柱的基礎上,讓學生用摸一摸、找一找、畫一畫等方法,從物體上“分離”出面,研究面的形狀,形成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的表象,讓學生體會到“面”在“體”上。這樣安排既蘊含了面與體的關系,使學生在整體上直觀認識這幾種平面圖形,也符合了低年級兒童的認知規律,有利于他們主動地認識平面圖形。
本節課也有很多不足之處。
1、學生在“摸一摸”的活動中對面的感知不夠,我的引導也不夠到位,如學生說出有的面是有點粗粗的,次次的,而有的面是滑滑的,我沒有及時指出這是材料的質地問題,而是直接把話題引到“面是不是平平的”上來。這樣對平面圖形的“平”字的理解就有點不夠。
2、在設計“面”由“體”得時我沒有為學生準備這么多的材料,如剪刀、印泥等。也沒有引導學生說出得到平面圖形的多種方法,比如用印泥印、用剪刀剪下立體圖形的一個面、用鉛筆沿著立體圖形的邊描等,大部分學生直接用鉛筆沿著物體的面的輪廓畫。這樣的結果體現不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樣性,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來說是打了折扣。
3、在“說說生活中在哪兒見過這些平面圖形”這一問題時,我覺得雖然已經走到這一步,但還不夠展開,沒有引導好學生天南地北地把生活中的資訊加以搜索并給以發揮,如果展開得好的話既豐富學生對圖形的感知認識,更能體會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