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平面圖形教學案例
課堂實錄:
一、運用現實素材引入新知
1、說說日常生活中所見到的物體是什么形狀的。
①師:昨天,我們學習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誰能說說你身邊哪些物體是這些形狀的。
生:黑板是長方體。教室里的音箱是長方體。
(學生指著教室前面桌子上圓柱形的杯子)這個杯子是圓柱。
我家的冰箱是長方體。……
②讓學生從桌面上的各種立體圖形中找出喜歡的物體。
誰來告訴大家,你拿的是什么形狀的物體?
生:我找的是圓柱
生:……(教師依據學生的回答依次在黑板上貼上圓柱、長方體、正方體)
生:我找的是三角體(一個學生拿出三棱柱)
師:這個呀不叫三角體,這叫“三棱柱”。(讓學生跟讀名稱)
2、摸物體的面,感覺面。
師:這些都是我們自己認識的物體,請小朋友摸一摸這些物體的面,有什么感覺?把你的感覺告訴同組的小朋友。
請學生摸物體的面,把感覺告訴同組的小朋友。
(學生摸各物體的面,并和同組的同學交流自己的感覺)
師:誰來告訴大家你有什么感覺。
生:摸起來平平的。
生:摸起來滑滑的。
生:摸起來有點尖(這個學生摸到三棱柱的棱上去了)。
師:哦,你這不是面,你這是三棱柱的棱了。還有嗎?
生:我覺得有的摸起來滑滑的,有的摸起來有點次次的。
師:那是不是平平的呀?
生:是的。
生:有的面摸起來圓圓的。……
(評析:這環節的設計,既是對舊知的復習與鞏固,也是給新知的鋪墊和“熱身”。由于立體圖形的認識僅僅是前一節課的內容,部分學生可能對各種立體圖形的特征體會得還不夠,因而對其形狀和名稱還不是很熟悉,通過這一環節,可讓學生有一個重溫舊知的機會,也可對舊知有一個鞏固的作用;這環節又給新知的展開搭建了一個平臺,因為后面的各個環節中所要學生操作的如摸、找、說、畫等都是在本環節的基礎上進行的。)
二、感受“面”從“體”得
1、認識長方形
①從長方體上認識長方形
師:小朋友通過摸一摸,發現這些物體有的面是平平的,有的面是圓圓的。 但是誰知道長方體的面是個什么圖形嗎?
生:長方形(大概有一半的學生回答)
師:真棒,這么多人都知道。 那現在 我們可以從長方體的一個面上找到長方形。
②在長方體上找長方形
師:現在請小朋友從桌面上找一個長方體。(學生動手找) 你能從自己手中的長方體上找到長方形嗎?
生:我在盒子里找到了一張紙,把紙折起來是一個長方形。(因為我提供的是一些藥品包裝盒,有些盒里邊有說明書。)
生:我在這個長方體上找到了長方形(邊指邊說)……
③摸一摸找到的長方形
2、認識其他圖形
① 找面
師:剛才大家都找到了長方形,那么你們能不能從其他的物體上找到其他的圖形呢?
生:我在圓柱上找到了圓。……
生:我在長方體上找到了正方形。
師:咦,找到正方形?你能把你手里的長方體那起來給其他小朋友看看嗎?哦,小朋友們都看一下,原來這個長方體是一個特殊的長方體,它的兩頭都是正方形的。這位小朋友真棒,找得太好了。還有其他的嗎?
生:我在三棱柱上找到了長方形。
師:(裝出很奇怪的樣子)三棱柱上有長方形嗎?在哪呢?
生:有,在這里。(邊摸邊說)
師:太棒了,連三棱柱上的長方形都能找出來。
(評析:以上環節采用“先扶后放”的教學方法。在“扶”的部分里,由于學生在幼兒園里已經接觸過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也已經知道它們長的是什么樣,因此我直接讓學生體會“面”與“體”的關系,把“面”從“體”上“剝落”下來,這樣既直觀又讓人印象深刻。然后讓學生找和摸長方形,主要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平面”的感覺。在“放”的部分里,安排了“找”和“說”兩個內容。“找”的時候,學生可能會在長方體上找到正方形,在三棱柱上找到長方形,這樣的話,經過教師的點撥就可讓學生體會到一個立體圖形上可能會有多種面存在,并非是單一的。這樣也達到了“放”的目的。“說”主要是訓練學生的語言的完整性和邏輯性,為以后的數學學習打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