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平面圖形教學案例
②比較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區別并揭題
師:(指著貼出的圖形)這些都是小朋友找到的圖形,認識它們嗎? 咱們一起來讀讀看這些圖形的名稱。(生讀)大家比比看今天認識的圖形和昨天認識的物體有什么不同?
生:長方體長長的,長方形扁扁的。
生:圓柱鼓鼓的,圓扁扁的。
生:正方體有六個面,正方形只有一個面。
生:……
師進行小結并揭題板書:認識平面圖形
三、學會用“體”描“形”
1、畫各種形狀
師:請小朋友利用桌面上的物體在紙上描出今天學過的圖形。同一小組的小朋友也可以互相合作。不會畫的可以看書第34頁。
學生進行操作,教師巡視指導。
2、分類
師:請各小組從自己的作品里選兩個最漂亮的圖形貼到黑板上。自己可要想好了要貼到哪里。
(評析:本環節我應該讓學生說出得到平面圖形的方法可以多種多樣:可以沿著立體圖形的邊畫,可以用剪刀剪下立體圖形的一個面,也可以用印泥印等。這樣設計主要是為了體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樣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合作意識。最后讓學生把自己得到的平面圖形貼到黑板上的相應位置,既是對平面圖形特性的進一步感知,也是對分類知識的初步滲透。但是,在這一環節里,我沒有為學生準備這么多的材料,如剪刀印泥等,也沒有引導學生說出得到平面圖形的多種方法,只是讓他們用描的方法,使整節課缺乏亮點。)
四、加深對平面圖形的認識
1、找一找
師:誰能說說咱們身邊在哪兒見過這些平面圖形?大家可以出座位在教室里找,也可以說說家里、路上所看到的。
師:誰起來對大家說說?
生:……
(評析:這樣既豐富學生對圖形的感知認識,更體會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2、拼一拼
小組合作,用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設計一幅美麗地圖畫。
五、全課總結:這節課我們認識了哪些圖形?回家找找看,有哪些物體的面也是今天學過的這些圖形的樣子的,把你的發現告訴爸爸媽媽好嗎?
(評析:課的結束并不意味著學習的結束。在這里教師留了一個讓學生與父母交流的空間,既讓學生在生活中進一步去體會平面圖形的特性,也讓父母參與了孩子的學習活動,可謂一舉兩得。)
課后反思及分析:
教材把認識平面圖形的內容編排在《認識立體圖形》之后,它通過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關系引入教學。因為在現實生活中學生直接接觸的大多是立體圖形,隨時隨地都能看到物體的面。這樣就可以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通過豐富的學習活動幫助其直觀認識常見的平面圖形。在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三棱柱的基礎上,讓學生用摸一摸、找一找、畫一畫等方法,從物體上“分離”出面,研究面的形狀,形成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的表象,讓學生體會到“面”在“體”上。這樣安排既蘊含了面與體的關系,使學生在整體上直觀認識這幾種平面圖形,也符合了低年級兒童的認知規律,有利于他們主動地認識平面圖形。
本節課也有很多不足之處。
1、學生在“摸一摸”的活動中對面的感知不夠,我的引導也不夠到位,如學生說出有的面是有點粗粗的,次次的,而有的面是滑滑的,我沒有及時指出這是材料的質地問題,而是直接把話題引到“面是不是平平的”上來。這樣對平面圖形的“平”字的理解就有點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