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平面圖形 》反思與創新
傳統幾何教學把知識的獲取和邏輯思維的發展作為主要目標,非常強調幾何的推理價值。因此,我們傳統的認為:“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把智力或思維的發展看成數學教育的主要目標,這樣的課程難以鼓舞學生的學習欲望和興趣。這樣的課程學生只能被動的參與,難以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
案例(一)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去思考、想象、再創造、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2、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教學設計使學生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
4、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等學習活動中體驗“面在體上”。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教師分別出示生活中的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和球讓學生說說是什么圖形。
2、同桌互相用自己準備的學具說說是什么圖形。
3、摸一摸每個物體的面,說一說你有什么感覺。(先同桌交流,然后全班反饋)
(面是平平的、滑滑的、方方的、長長的、有4個角、有3個角等)
4、揭示課題:像同學們摸到的平平的面我們把他們叫做“平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平面圖形”(板書課題)和他們做好朋友好嗎?
二、探究新知
1、請小朋友拿出你最喜歡的物體,把他的面在紙上描下來。(可以同桌合作,或請教老老師同學)
2、反饋 (1)你是從哪里描下它的?
學生1:我從圓柱體那里描下了-----
學生2:我從正方體那里描下了-----
學生3:我從長方體那里描下了-----等
(2)你還可以從哪個物體中描下了 正方形或長方形等?(把他們都描出來)學生嘗試從其他物體中去尋找
(3)反饋
3、將學生描出來的圖形進行展示
(1)小組合作,將這些圖形分類。
(2)說一說你是怎么樣分的。(展示按形狀分類的圖形)
(3)請你給這些圖形取個名字
學生:方面 長面 圓面 長方面等等
(4)小結各種圖形的名稱
(同桌互相叫一叫他們的名字)
(4)比一比:我們今天認識的長方形和長方體、正方形和正方體、圓柱體和圓,有什么不同
三、鞏固深化
1、在生活當中,你見過今天我們認識的這些新朋友嗎?誰來說一說?(先小組里說,然后全班反饋)
2、(出示交通標志)這些圖形你在哪里見過?知道他們的意義是什么嗎?(進行安全教育)
教后反思:
這堂課是以往我傾向以教師為主體,按照教師思路設計教學方法,學生學習方法的教學風格的體現。
例1:引入部分,我本意是想通過生活實際,讓學生體驗學習中有生活,生活中有學習,數學源于生活。同時讓學生初步感知“面在體上”的知識。但這樣設計的結果使得學生在我的預設中消極的復習已有知識,學生是被動的。沒有真正意義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思維碰撞,激發學生對新知的渴求欲望。
例2:探索新知部分,體驗“面在體上”是本節課的重點,這部分的設計我力求活動性、開放性,讓學生在操作中體驗。但在設計的過程中我用“請同學把你喜歡的物體的一個面描在紙上”這樣一個問題來開始對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是一大敗筆。因為這樣局限了學生的思維(面從體上的分離不是只能用描的方法),學生用是用老師給的方法消極的感知,并沒有用自己的方法去積極的探究。沒能充分的體現出課堂的開放性。課堂的開放不僅是教師教學方法的開放,更是學生學習方法的開放、學生獲取經驗的途徑的開放。這里如果設計成讓學生自己找方法把物體的面放在紙上,更有利于訓練學生的獨特性和創造性,更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