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平面圖形 》反思與創新
2、小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是一個思考的過程。“思考”是數學認知過程的本質特點也是數學的本質特點。這節課的設計中我將學生的自主思考貫穿全過程。合作交流在學生獨立思考以后這樣的交流才有話可說,有話想說、有話能說,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大大提高合作的效率。數學的本質是學生的再創造。這里我有意識的為學生提供了再創造的通道,激勵學生再創造的活動。如(1)“電腦是用這樣的方法把面放在了紙上,你還能用什么樣的方法呢?”(2)“獨立思考,給你展示的圖形分類,并說一說你是怎么樣分的?想一想,請你幫那些圖形取個名字。” 這樣激發了學生再創造的欲望。引導學生用手中的材料“做數學”在做中“創新”“再創造”。在這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僅僅只是活動的組織者。我驚喜地發現,孩子們對學習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通過生與生思維的碰撞,一個方法比一個方法更有新意,一個比一個結論更加精彩。試想,如果學生沒有自主探索的空間,創新的萌芽又怎能長大?
3充分體現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1)課后讓學生用“七巧板”拼一副畫,體現由課內到課外的開放性策略。(2)找一找,你身邊的平面圖形。讓學生能夠聯系實際生活,在實踐活動中進行探索性學習,從事“再創造”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同時還有效地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值得思考的問題:
1、如何把握小學數學(特別是低年級)的數學化程度問題。如本節課學生通過操作體念面在體上,在反饋時,學生的表述到何程度為好?是讓他停留在整體感悟不再深究?還是引領他往規范的定義上靠?如學生在找實例時說:門是長方形的。我們如何引導?
2、合作學習的組織策略問題。由于我們還是在大班額的條件下組織教學,如何組織有效的合作學習,提高學習效率,目前還尚無良策。
3、讓學生在平等的對話過程中動態生成,學生需要時間獨立思考,需要時間合作交流,需要時間展示發現和體會,需要時間進行解釋說明……但時間不允許,只能在一些環節草草收場。怎么辦?如果就這樣浮于表面的話,如何去追求“思維的靈動”和“動態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