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平面圖形 》反思與創新
新課程指出,把握實物與相應的平面圖形、幾何圖形、展開圖形和三視圖的相互轉換關系不僅是一個思考過程,也是一個實際操作的過程。如何將這一過程符合低段年級學生所需要(學習素材選取與呈現以及學習活動的安排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們感到學習數學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從而愿意接近數學。)是我對這堂課重新設計的目標。
案例(二)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與討論,使學生感知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圓的特征,初步認識什么樣的圖形是長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和圓。能根據他們的特征從具體的情景中辨別出來。
2、通過摸、找、說、拼等活動,使學生初步體會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樣性,并在小組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操作、觀察、表達及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協作精神,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通過創設現實情境,使學生在實際操作活動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激發學生積極探索新知和學好數學的欲望。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1、教師在一個布袋里摸幾何體,并敘述摸到物體的特征,請學生猜一猜老師摸到的是什么?
2、在自己帶的實物中找到和老師描述的一樣的物體。
3、在自己的學具中找一樣自己最喜歡的一個,摸一摸他的面,在小組里說一說有什么感覺。
4、全班小結反饋:面是平平的有4條邊或邊是圓圓的等
5、揭示課題“平面圖形的認識”
二、動手實踐,探索新知
1、觀察發現,感知“面在體上”
a 你能在學具中找到這樣的圖形嗎?
b課件演示:面在體上 和 分離過程
2、自主探索,合作學習
a啟發“再創造”。電腦是這樣把面放到了紙上,你能用什么樣的方法把你最喜歡的物體的面也放到紙上呢?
學生獨立思考后小組間交流
b總結方法:印 描 畫 等方法
c小組合作,動手操作
用你喜歡的方法把面放到紙上,(比一比哪組用的方法多,哪組移出來的面多)
d展示 交流
e獨立思考,給展示的面分類,說一說你是怎么樣分的。請你給他們一個名字(大小分 大面 小面 形狀分 長面(長方形)方面(正方形)園面(圓形)等)
三、聯系實際,鞏固深化
1、老師說出平面圖形的名稱,請學生根據要求舉起圖形
2、教師出示圖形讓學生搶答是什么圖形
3、區分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教師分別說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請學生按要求出示相應的圖形)
4、找一找:你身邊的平面圖形
四、應用知識,美化生活
1、多媒體展示平面圖形拼組的圖(感受美)
2、用學具“七巧板”拼組你喜歡的圖形,比比誰最漂亮
2、欣賞成果
設計意圖:
1、“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堂上學生學習興趣的濃厚程度如何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因此在這節課里我非常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如:(1)在導入新課的活動中,是從學生的認知和生活實際出發來重新組建。通過摸一摸,猜一猜,充分調動學生認知和情感兩方面的積極性。一方面讓學生找準上節課所學的幾何體的認知基礎,另一方面,學生在充滿趣味和挑戰性的活動中,身心參與,思維被激活,充滿了探究新知的強烈欲望。(2)應用知識美化生活中, 通過欣賞平面組合圖形和讓學生“拼圖”,讓學生充分感知數學中也存在著美,應用數學知識也能創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