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讓所有學生都有施展才能的機會
課堂40分鐘既是可供學生的學習時間,更是每個學生實際學習的時間。我對此的認識也有一個過程。原先總認為學生實際學習時間主動權在于學生本身。在不斷實踐中,認識到,保證學生實際學習時間的關鍵在于我--教師,在于我是否為每個學生提供40分鐘。每個教學環節,甚至我的一個眼神,是否看到全班學生,尤其是學習成績一般的或中下的學生。同時從個人的成長過程來看,小學生正處于生長發育階段,可塑性很大,適當的學習機遇,良好的教育,積極的引導,可以發展他們的個性特長,發揮他們的學習潛能,每個學生都可能成為國家建設的有用之材。
(一)面向全體,使所有學生達到共同的基本要求
我注意讓每個學生在每個教學活動中,都有施展自己學習才能的機會,能及時看到自己的學習成績,激勵學習信心和意志。為此,在課堂教學中就要盡可能給每一個學生所必需的學習機會和練習時間,對于重點內容還要加強單項訓練。
我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注意練習形式和反饋的廣泛性,并針對存在問題
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
除數的前幾位分出幾位來除,是商的定位的關鍵,是除法中重要的基礎知識之一。為了讓每個學生都積極思考應該分出幾位來除,反饋形式采用每個學生用手勢表示先看被除數的前幾位。又如用一位數除多位數,確定商是幾位
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
是幾位數。這樣的訓練形式較之指名一個學生口答、全班學生來聽要好得多,能極大限度地增強學生對學習的參與程度。同時,我從學生的動作中,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每個學生的答案,及時而廣泛地收到了反饋信息。
(二)“一視同仁”與“區別對待”
我堅信所有的學生都可以成長為有用之材,我愛他們的每一個,對他們“一視同仁”。但是每個學生在興趣、能力、個性等方面除共性外,又有其特性和差異性,教學時要承認差異,又要讓每個學生得到提高,個性得到發展,因此我又注意“區別對待”。
如讓學有余力的學生在同樣的時間內除練基本題外,比一般同學多練幾題,讓他們的智力潛能充分發展。有時,在基本題練習后,出示選做題,分A組和B組,讓學生選其中一組進行練習,如小數乘法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算的課中的第三批練習,分為:
A組:
①1.2×15+15×8.8
②27.3×27+71.7×27+27
B組:
①(14.8×2+14.8+14.8)×2.5
②0.8×2.6+0.8×6.4+80×0.01
③31.4×2+15.7×5-62.8×2
要求在第二批練習時全對的學生選做B組題,其余的學生先把錯題訂正,再選做A組題的一題或二題。這兩組題要求上有區別,A組是基本題,B組是變式題,讓學有余力的學生在完成基本要求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寬思路,靈活地運用定律、性質進行簡算,以發展他們的智力。練習內容注意了統一性、多樣性和靈活性,使每個學生在掌握基本題的前提下,又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有時還可以讓學生利用完成練習題后余下的時間自編題并且解答(一般要求基本圍繞本節課的學習內容)。然后舉行“數學本領強”小小展覽會,課內外結合,展品就是學生的自編題,或者當堂就把這些題作為課堂上某一次的練習內容。練習內容來自學生,對全班學生來說,更親切、更有趣。如有個學生編了一道題:
5.4×14+4.6×(9.32+4.68)
=5.4×14+4.6×14
=(5.4+4.6)×14
=10×14
=140
初看這題似乎不能簡算,但計算一步后,學生發現了題目的“奧妙”,激勵了解題的積極性,提高了解題能力。
在“區別對待”中,我感到對“中下同學”更要予以關心、愛護。因為小學生的“好”與“差”,在學習過程中會不斷發生變化。有時在某一點上,差的也可以超過“好”的。教學中要盡可能促使“差”的向“好”的方面轉化,教師應該成為每個學生親切的學習伴侶,尤其對學習上暫時有困難的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我除了作業時對他們多做個別輔導外,在提問討論中,對他們也采用“扶”“半扶”再“放”的辦法,盡量讓他們也能積極思維并且也能發言。如教學平均數應用題時,經過引導,有的學生能概括出“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但中下學生還只在模仿水平,還不能概括,我就讓中下學生先照著說,但我十分注意自己的語氣,以保護學生的積極性,我說:“這很重要,誰再來說一次,讓全班學生加深印象。”請到的“中下學生”就非常樂意,努力認真地把數量關系說好。
在后面的練習中,如“光明鄉有三所小學,各校的學生數為:甲校132人,乙校200人,丙校268人,平均每所小學有學生多少人?”學生們除了用(132+200+268)÷3的一般解法外,還有一部分學生用移多補少的解法,268-200+132。其中有的就是“中下學生”,他們還能說出解題思路,“把268比200多的部分給132,132就正好補足成200”,有的學生還補充說:“如果多的部分補給132,超過了200,那么就把超過部分再平均分成3份,添在每個200上,也就求出平均數,如果……”有的學生說:“乙校人數200不計算在內,把甲、丙兩校總人數除以份數,即(268+132)÷2得出的平均數和200一樣多,也是對的。”這些都說明包括“中下學生”在內的學生們理解了什么叫做“平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