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設計練習要注意層次,逐步深化
我在教學中,不論在引導學生復習舊知識,為知識的遷移作準備,或引入新課,使學生理解新知識,掌握基本方法,培養思維能力,乃至系統梳理,提高綜合應用知識能力等,一般都是結合練習進行的。實踐證明,學生通過練習,能將所獲知識逐步內化,形成技能。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日積月累就能逐步穩定、轉化,形成智能。在練習過程中,還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難等性格。所以,安排好練習,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
(一)設計好學習新課的準備練習
從時間上看,準備練習僅占一節課中的3~5分鐘,但其作用很大。因為數學各部分知識之間聯系緊密,新知識往往是舊知識的延伸和發展;有時新知識沒有已學過的舊知識直接作基礎,則要設法用學生熟悉的生活事例作為教學新知識的準備。所以在學生學習新知識前,先引入學生容易接受的準備題,不僅為知識遷移提供了有利條件,而且也讓學生在以舊引新的學習過程中,有心理上和思想方法上的準備,以利積極參與學習過程。
我在設計準備題時,十分注意教材內容與學生的實際。如教學被乘數末尾有0的簡便算法時,抓住把末尾有0的數看作以“十”、“百”為計數單位的數。如把380看作“38個十”。這樣,既符合數學的科學性,又容易為學生所接受。這部分教材看來似乎比較簡單,但它與后續課程的學習,尤其與積的變化規律有著密切關系。要讓學生理解掌握算理、算法,不硬搬方法。
我設計了這樣的準備題:
(1)寫數:
16個十寫作( ),
2個十寫作( ),
16個百寫作( )。
(2)用“十”或“百”為計數單位寫數:
①4200=( )個百,
730=( )個十,
5600=( )個百。
②35個“十”乘以3,得到( )個十,寫作( ),
24個“百”乘以2,得到( )個百,寫作( )。
接著講授新課例題:“350×3”。出示簡便算法的豎式時,我說,童話人物“小機靈”是用這樣的形式進行計算的,并逐步展示豎式的書寫和計算過程:
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通過分析,學生發現了準備題與例題用簡便算法計算之間的聯系,悟出了簡便算法的算理。準備題起了“認知橋梁”的作用,使學生將“350×3”簡便算法的算理,同化于原有的以“十”或“百”等為計數單位計數的原有認知結構中。
如果準備題只是讓學生口算幾道乘數是0或乘數中間有0的乘法,如17×0,0×9,203×2等,教學效果是不同的。因為前者抓住了新舊知識間的共同因素,縮短了學生認知上已知與未知間的差距,使學生具備主動構建新知的一定條件。
在設計準備題時,我也注意讓學生看到新舊知識的聯結點,又要能正確區分出兩者間的差別,以突出新知識究竟新在哪里。如高年級教學分數、小
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
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
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
(二)重視基本題的練習
基本題練習反映知識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基本結構。我在教學中重視基本題練習,我感到它的作用能使學生結合練習演繹剛獲得的概念、性質或法則,達到對新知識的認識和鞏固。如果,削弱基本題練習,過早出示各種變式題,效果會適得其反,“欲速則不達”。智能發展,要有厚實的基礎知識。所以,要把課上得扎實、樸實。我認為一般來說,新授課的基本練習與其他練習,題量的比是3∶2。這想法只指一般而言。
如教學長方體、正方體體積計算的基本練習,內容有根據長方體的長、寬、高求體積,包括用文字敘述的題,或根據實物計算,以及根據立體圖形進行體積計算等。
幾何形體的基本練習中,培養空間觀念是很重要的一環。在計算長方體體積時,我要求學生先在頭腦中想象與題中條件相符的長方體或正方體模型,再解題。通過這些基本題的練習,學生鞏固了長方體的體積計算方法,并且對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概念進一步深化。由于加強了空間觀念,掌握了解題的基本方法,像下面這樣比較復雜的題,學生基本上都能正確解答。
一個長方體,相鄰的甲乙兩個面,甲面積12平方厘米,比乙面積小8平方厘米,甲乙兩個面的公共棱長4厘米,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
解題思路是:甲、乙的面積各是兩個邊長之積,而公共棱長4厘米,它們邊長積中必定有一個因數是4,所以面積甲另一邊長是12÷4=3(厘米),即長方體的一條棱長為3厘米,面積乙的另一條邊長為20÷4=5(厘米),長方體的另一條棱長為5厘米,這長方體體積為3×4×5=60(立方厘米)。
基本練習我注意扣住新授知識重點、難點進行,如小數加減法基本練習的兩種練習設計,我用了(1)題。
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我認為(1)題針對了新授點,突出了小數加減法必須注意數位對齊的要求,亦即平常所說的小數點對齊的要求,(2)題重心放在計算與計算結果的小數末位0要撇去,如果學生用末位對齊計算,當場也發現不了錯誤。到了小數四則混合運算,幾種方法交叉在一起,就暴露問題了。有時還會歸咎于學生綜合運用知識技能差,在四則混合運算的練習量上加碼,想通過練習量的強化,達到熟練技巧,就事倍功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