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的周長》教學實踐與反思
一、設計思路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六年級“圓的周長”,教學確立基礎與發展并重的教學目標,著眼點不僅僅關注學生有沒有理解圓周長的意義。能不能運用公式計算圓的周長,而是如何來激疑,把學生身邊的問題數學化,并以“問題”為主線,通過“猜想——驗證”“探索——發現”來展開學生探索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促使學生主動探索,從而發現知識的一些規律和方法,并努力為學生提供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在實際運用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教學過程與設計意圖
教學目標:
1、創設情景學生通過猜想、嘗試、驗證、掌握圓周率的近似值,理解和掌握圓周長公式,并能正確運用計算圓的周長和解答有關簡單的實際問題。
2、結合教學內容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
3、培養學生大膽猜想、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優良品質。
教學重點:掌握理解圓的周長公式推導過程
教學過程:
A、創設情境·激疑——提出問題
(出示摩托車里程表)(1)師:這里為什么能反映摩托車行的路程呢?
(學生思考后師出示有計數器的跳繩作提示)
(2)師:你們跳過繩嗎?你想到了什么?生答:和車輪滾動的圈數有關。
(3)師:你們知道滾動一圈的長度是什么嗎?生答:圓的周長。
(4)師:用硬紙板表示車輪,請你摸摸它的周長(揭示課題)。
(5)用直尺測量圓的周長,你感到方便嗎?能不能找到比較簡便的方法?
設計意圖: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從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學生主動探索知識,以往在教學圓周長的過程往往比較注重公式的運用,比如計算圓形水池的周長等等,看似和學生比較貼近,但實際有幾個同學看見過圓形的水池,而且計算圓形的水池又有什么作用,這樣所謂的實際問題是為了應用而應用,無法激起學生學習的欲望,因此,我設計這樣一個情境,摩托車的里程表為什么能反映摩托車行的路程,并引導學生從跳繩的計數器上去思考,把學生身邊的問題數學化,為學生提供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使他們感受到所學的知識能運用于生活。
B、師生共同提出假設
(1)請學生回憶正方形周長和邊長的關系(邊長×4)。
(2)師:能不能求圓周長時也找到這樣的倍數關系呢?
(3)師:測量的圓的什么比較方便呢?生答:半徑、直徑
(4)師:請學生先畫幾條長短不一的線段作直徑畫圓
(5)師:觀察自己畫的圓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仔細觀察 分小小組討論研究圓的周長和直徑是否存在倍數關系
(6)師:你估計周長是直徑的幾倍?
學生猜想:生1:3倍左右,生2:2倍左右,生3:5倍左右
(7)師:你有辦法驗證嗎?學生討論
演示:用繩繞的方法驗證(3倍多一點)
設計意圖:學生對于關聯知識的遷移是很有經驗的,比如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的計算都是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來推導面積計算公式的,求正方形的周長可以用邊長乘以4,圓的周長和直徑或者半徑有沒有這樣的關系呢?通過學生畫大小不同的圓,讓學生感到圓的周長和直徑可能有一定的倍數關系,在學生的猜想后,通過繩繞的方法加以證明,使學生確信周長和直徑存在著一定的倍數關系,到底是3倍多多少呢?是不是一個固定的數?需要通過比較精確的測量、計算才能證明。整個過程是讓學生通過“猜想——驗證”促使學生積極主動探索知識的。我想“猜想——驗證”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我認為運用這種數學思想去思考問題正是培養學生創新思想和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
C、探索問題解決的方法·發現——構建新知
(1)師:你還有別的辦法研究圓的周長和直徑的關系嗎?
(可以用繩繞滾動的辦法分別測量一些圓的周長)
(2)學生在小小組內動手操作、測量進行驗證
直徑(厘米) 周長(厘米) 周長是直徑的幾倍
2 6.2 3倍多一點
3 9.1 3倍多一點
4 12.9 3倍多一點
(3)小結
a、圓的周長÷直徑=3倍多一點 經過科學家精密的測量,計算發現這個3倍多一點是一個固定數叫圓周率3.1415926……是一個無限不循環小數,我們在計算時通常取3.14,用字母л表示,(請學生寫一寫л)
b、結合圓周率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師生共同推導計算圓的周長公式:(C=лd或C=2лr)
D、運用新知識解決數學問題
(1)學生嘗試例題求圓的周長
(2)基本練習(略)
設計意圖:通過實踐、計算,確認圓的周長是直徑的三倍多一些,在實踐過程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使學生感受到小組合作形成的合力的作用。師生共同推導出求圓周長的計算公式,并通過一些基本題的練習使學生形成基本的技能。
E、評價體驗
(1)師:這節課研究了什么?
生1:周長和直徑的關系
生2:圓的周長=直徑×圓周率,即C=лd或C=2лd
(2)師:(出示一棵古樹圖片)你能測量它的直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