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教學案例與反思
實驗課程標準教材第七冊《數》是在學生認識 100000 以內的數和數位順序,計數方法的基礎上,教材中列舉了少數簡單的例來說明原始的數方法,使學生對數的產生有一個初步的認識,之后又介紹了十進制計數法,因為學生已具有了這方面的知識經驗,所以在教學中非常注重培養學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讓學生在課前查找有關“數的產生”的資料,不僅滲透了數學學習方法的教育,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價值,真正實現了三維目標的有機結合。
片斷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老師請同學們欣賞幾幅有趣的畫,想看嗎?
師:(課件出示用數字組成的美麗圖畫)這是一只可愛的小鴨子在碧波蕩漾的湖面上悠閑自得地游來游去;這是一個調皮的兔娃娃,正朝大家做鬼臉;這是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你們在這幾幅圖中還發現了什么?
生:這幾幅圖都是由數字組成的。
師:數不僅可以組成有趣的圖畫,而且數在我們生活中也是經常用到的,你們能說說生活中什么時候用到數嗎?
生:做衣服要買多少布,要用到數;要付多少錢,需要用到數;……
師:看來我們的生活還真離不開數!這節課我們來一起了解“數”。(板書:數)
反思:采取美麗有趣的動畫和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素材,吸引學生的注意,抓住學生好奇的心理,激發了學生探索新知識的熱情,使學生感受到數的作用,體會到數學的價值。
片斷二、合作探究,學習新知(了解數的產生和十進制計數法)
1 、收集資料,合作交流,了解數的產生。
師:同學們在課前都收集了很多有關數的資料。哪個小組愿意先來把你們的資料展示出來與大家共享?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介紹收集到的有關“數”的資料。
師:同學們收集的資料都很有價值。(教師邊講邊出示課件)人類對數的認識就是從結繩計數開始的,那已經是 300 萬年前的事了。隨著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各國相繼出現了自己國家的數字,到此時數已走過 200 多萬年了。后來,商品交換的發展推動了數的發展,又出現了我們今天使用的阿拉伯數字,這個過程又經歷了 900 年。數就是這樣產生的。
2 、獨立探究,歸納總結十進制計數法。
( 1 )導入數位和計數單位。
師:數發展到今天,它在生活中已經被運用得非常廣泛了,老師也收集了一些數(出示課件)。
截止 2000 年年底,我國小學在校學生有 125434700 人,還有 1135400 名貧困兒童上不起學。
我國人口總數為 1295330000 人,而我國每年生產和丟失的一次性筷子 45000000000 雙,需要砍伐 25000000 棵大樹 。
師:上面的這些數你們會讀嗎?
生 1 :我會讀 2000 、 1135400 。
生 2 :我會讀 125434700 ,其它的數太大,讀不出來。
生 3 :我想要是有數位順序表就能讀了。
師:這位同學想到了數位,跟我們的祖先想到一塊去了,為了更方便地讀出這樣的大數,我們的祖先發明了數位和計數單位。
反思:創造地使用教材,將數位的產生融入數的產生這樣的大背景中,使學生感受到數位產生的必要性。
( 2 )探究十進制計數法。
師:請同學們拿出你們的稿紙,試著把這張數位順序表(表略)補充完整。
生獨立填表,然后展示作品。
師:談一談你為什么要這樣填?
引導學生弄清什么叫十進制計數法。
師:(課件出示完整的數位順序表)對于這張表,你們有什么疑問嗎?
生:千億后面的省略號是什么意思?
師:這個問題誰知道?
生:這說明千億后邊還有更大的單位。
生:照這樣說,個位的右邊也應該有省略號。因為還有比個位小的單位, 像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
師:你知道的知識可真多呀!的確,還有比個位小的單位,我們以后會學到的。
反思: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合作交流,使學生初步了解數的產生和十進制計數法,并在自主探索與合作的教學環境中發現數,體驗數,感悟數。
三、自主構建,認識自然數
1 、聯系實際生活,引出自然數。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大家對數的了解也越來越多了。剛才老師出示的那些大數你們會讀了嗎?
學生讀數。
師:像這樣的數生活中還有很多,你能說出一些嗎?
生 1 :我們班有 52 人。我們學校有 403 人。
生 2 :我們教室有 2 塊黑板, 4 個窗戶、 52 個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