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自己去找 “ 一滴水 ”
下面是我在教學 “ 年、月、日 ” 時的兩個片段及思考。
片段一:不一樣的導入,引出不一樣的效果。
師:老師手上的盒子里放著一樣東西,是什么呢?你如果能猜出老師的一個謎語,你就知道了。 “ 一物生來真希奇,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給它脫一件,脫到年底剩張皮。 ”
生:日歷
師:對。(教師出示日歷)
把日歷翻過一頁。師:這表示過了多少時間?
生:1日(板書:日)
把日歷從這個月的2日翻到下個月的2日。師:這表示過了多少時間?
生:1月(板書:月)
把日歷從開始翻到結束。師:這表示過了多少時間?
生:1年(板書:年)
師: “ 年、月、日 ” 和我們以前學過的 “ 時、分、秒 ” 都是時間單位。那么,年、月、日之間的進率如何呢?這其中又包含了哪些知識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問題。
[反思]
運用生活中常用的 “ 日歷 ” ,通過猜謎語的形式揭示課題,引入新知,既能在一開課就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又能幫助學生初步建立起年、月、日的時間觀念。但是,讓四年級的學生來猜這樣一個謎語似乎太簡單了,而且對于 “ 年、月、日 ” 的時間觀念,四年級的學生也早已非常清楚;因此,這樣的導入環節似乎就 “ 多此一舉 ” 了。
[行為跟進]
(放錄象:播放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奧成功時,全國各地人民激動萬分的情景。)
師:看到這一情景,你有什么感受?
生:激動、興奮……
師:要記錄這一神圣的時刻,要用到哪些時間單位?
生:年、月、日。
師:年、月、日是較大的時間單位。在你的生活經歷中,你已經知道了哪些有關年、月、日的知識?
生:……
[反思]
在這次的教學設計中,我選擇了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 “ 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 ” 的事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愛國熱情,并由此引出了 “ 年、月、日 ” 的概念。
“ 新課標 ” 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對于 “ 年、月、日 ” 的認識,學生在生活經歷和課外書籍中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我只設計了一個問題: “ 你已經知道了哪些有關年、月、日的知識? ” 讓學生進行全班交流;通過交流,學生對年、月、日的知識有了初步的了解,有疑問或不懂的地方就是本節課接下去要解決的內容了。
片段二:不一樣的過程,獲得不一樣的發展
師:先觀察自己的年歷卡,再觀察同組中其他同學的年歷卡,討論一下,你們發現了什么?
(通過觀察、發現、討論,學生知道了年、月、日的進率等知識。)
師:觀察1989 —— 1999年各月的天數表,年份不同了,各月的天數有沒有變化?
生:有幾年的二月是28天,有幾年的二月是29天。其他11個月的天數不變。
師:二月是28天的那一年是平年,二月是29天的那一年是閏年。
師:如果不告訴你二月的天數,你如何知道2050年是平年還是閏年?
(學生找規律。)
生:我發現,每4年里有1個閏年。
師:那么,閏年年份與4有什么關系?
生:可能是4的倍數。
師:是不是呢?我們來驗證一下。男生1992年,女生1996年;計算他們是不是4的倍數。……
師:你們驗證的結果是什么?
生:年份數是4的倍數的這一年是閏年,年份數不是4的倍數的這一年是平年。
師:請大家判斷下面幾個年份是不是閏年?(課件演示:2050年 1840年 914年 1900年)
師:1900是4的倍數,但它為什么不是閏年呢?我們來聽聽 “ 電腦博士 ” 是怎么說的?……
師:科學家用 “ 缺了補,多了減 ” 的方法來調整誤差。因此,有一句話叫:四年一閏,百年不閏,四百年又閏。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反思]:
按照這樣的設計進行教學,整個教學過程十分流暢,學生的思維層層深入,一環緊扣一環,通過觀察年歷卡來發現年、月、日的知識,通過二月天數的不同引出 “ 平年、閏年 ” ,通過猜測、驗證得出 “ 四年一閏 ” 的規律……但是,我總覺得似乎還缺少了一些什么?
后來,在不斷地學習和反思中,我漸漸醒悟: “ 學習是一個學生積極主動的建構進程,學生不是被動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據先前認知結構主動地和有選擇地知覺外在信息,建構其意義。 ” 而在剛才的整個設計中,我只注意了教師的 “ 主導 ” ,而忽略了學生的 “ 主體 ” 。整個課堂學生都讓老師在 “ 牽著鼻子走 ” ,學生并沒有主動建構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