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內容 關注過程--分數意義的教學反思
教學片斷:
師:同學們對分數有了初步的認識,那要是讓你自己選擇一種材料,你們能動手分一分,并且用分數表示嗎?材料有一張長方形紙、正方形紙、圓紙片、一袋圓片、一捆小棒、一盒棋子、1米長的線、一塊橡皮等。
(生小組活動5分鐘左右,師參與活動)
師:大家得到分數了嗎?誰來說說你們是怎樣得到分數的?
生1:我是把這張長方形紙平均分成了兩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二分之一。我還可以把這張長方形紙平均分成八份,取其中的一份是八分之一,這樣依此類推,可以分成許多份,得到許多分數。
生2:我分的是1米長的線,與上一位同學一樣,我也得到了 ` ` 等許多幾分之一的分數。
生3:我分的是橡皮。把一塊橡皮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是四分之一,兩份是四分之二,三份是四分之三。我還可以平均分成十一月份,一份是十分之一,二份是十分之二等等,有許多分數。
生4:我是把6個圓片平均分成兩份,取其中的一份是二分之一,還可平均分成三份,取其中的一份是三分之一,二份是三分之二。
生5:生4把6個圓片平均分成三份,一份是2個圓片,他怎么說是三分之一,我認為是三分之二。
生4:把6個圓片平均分成三份,把2個圓片組成一份,所以說是三分之一是正確的。
生6:我同意是三分之一的觀點。因為把6個圓片平均分成三份,這2個圓片不是論塊,而是論份,2個圓片組成一份,所以是三分之一。如果是三分之二,應該是6個圓片中的4個圓片。
生7:我也贊成是三分之一,上次我媽媽買了8塊蛋糕,我跟我弟弟平均分,得到其中的一月份是4塊蛋糕,應是二分之一。如果把10塊蛋糕平均分成兩份,一份是5塊蛋糕,也是二分之一。可見,一份不一定是一塊蛋糕,也可以兩塊、三塊、四塊等等。關鍵是看取其中的幾份。
生5:哦,我明白了。如果把6個圓片平均分成六份,一個圓片作為一份,那么一份是六分之一,二份是六分之二等等。如果把6個圓片平均分成二份,把3個圓片作為一份,那么3個圓片是二分之一;如果把6個圓片平均分成三份,把2個圓片作為一份,那么2個圓片是三分之一,四個圓片是三分之二。
教學反思:
細細品味這個片斷,我咀嚼出了一絲味道,認為準主要有2點創新之舉。
1.開放內容,富數學以豐富內涵。
一般傳統的分數意義教學,都是按照書本順序,根據一幅幅圖示或簡單的操作認識一些分數,在此基礎上歸納意義。這樣的組織教學,是淺薄蒼白的,不具有活力的士。沒能為學生積累足夠豐富的感性經驗,在此基礎上抽象概括非常困難。所以,有必要改變教科書的這種"傳統"的呈現方式,使得它能夠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因此,我開放教學內容,對教學內容進行重組。一道接著一道現成的、呆板的例題不見了,而是提供給學生真實具體而感興趣的學習材料,在活動中"做數學";教師引著學生逐字逐句分析,記憶定義的現象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建構自己的數學知識。在本例中通過學生的活動和充分交流,了解分數的表現方法,建立起生動活潑的表象,并理解了分數在生活中更為厚實寬廣的內涵。例 可以把一個正方形平均分成二份,表示這樣一份;也可以是把橡皮平均分成二份,表示這樣的一份;還可以把8個圓片平均分成二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有4個圓片;更可以把6個蛋糕平均分成二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有二個蛋糕……或者可以把一張紙平均分成三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是三分之一,還可以把這張紙平均分成四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是四分之一,二份是四分之二等等。這樣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分數是無窮的,生動具體、富有生命力的。
2、關注過程,還數學以本來面貌。
傳統的教科書把數學的活動過程"壓縮"成了毫無生氣的結論,定義是枯燥、抽象的,使學生退避三舍。但是,抽象知識的獲取過程卻是多姿多彩的。如果能再現活動過程,讓學生親身體驗如何"做數學",實現數學的"再創造",使學生從中感受到數學的力量,促進數學的學習。所以有必要改變傳統教學的面貌,變重結論、輕過程為重活動、重過程。教學時我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體驗出發,將教材中的知識結論變成探究的具體情境,還以本來面貌,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做數學"。在這樣的學習情境中,學生是以"做"而非"聽或看"的方式介入學習活動,是在學生全身心投入到觀察、實驗、猜測、推理和交流中,收集資料的過程中,獲得切實的體驗。以致學生在活動中會以生活實例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將生活中積累的常識與數學知識相結合,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進而培養學生能用數學觀點考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這樣的活動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所學的知識,而且學生在經歷了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和得出結論后,學會了一些科學探究的方法,培養科學探索的精神,提高了主動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