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生1:如果遇到被減數的分數部分不夠減減數的分數部分,就把分數先化成小數,再計算。
生J:如果被減數的分數部分不夠減減數的分數部分,可以先從被減數的整數部分拿出1化成同分母的假分數,再和被減數的分數部分合在一起,然后再減。
[反思]
l.教學方式的創新,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老師給學生創設了一個寬松、自由、和諧的學習氛圍,創新了教學方式,構建了“創設問題情景一引導自主(合作)探索——鼓勵多項交流(評價)”的課堂教學模式,從而成功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或途徑,并進行相互之間的交流,對自我或他人的活動過程、結果進行評價反思,選擇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和方法,從而實現對知識的自我建構。這樣的數學學習活動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以發揮,主體地位得到充分體現。他們不但真正理解和掌握了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而且獲得了廣泛的數學活動的經驗,數學思維能力得到培養,數學情感態度獲得體驗,價值觀得以發展。
2.重視學生的數學現實,促進學生認知的自主建構。在上面的學習中,學生對于例題的計算出現了多種不同的思維方式。有的學生受到分數與小數關系的影響,想到用“分數化成小數”的方法來計算;有的用“帶分數化成假分數”的方法來計算;有更聰慧一些的學生想到了用“向被減數的整數部分借1化成假分數”的方法來計算。這足以說明學生有自己豐富的數學現實,并能用之進行自由的、多角度的思考,實現知識的自我建構。對同一問題的解決,我們不能強調學生思路必須與教師一致,或只拘泥于書本上的一種現成方法、思路。要求學生劃一地去學習,只會阻礙學生對知識的自主建構。
3.重視學生學習主體的自我評價,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使學生初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個體對自己或他人的認識活動進行回顧思考、總結評價,并用語言表達出來,這也是一種數學化的過程。我們要培養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反思的習慣,鼓勵學生對自己(或他人)的學習過程或結果敢于評價,引導學生善于評價,并要求言之有據,說之有理,做到實事求是。如本課中學生的評價反思:“根據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我認為可以把帶分數化成小數后再計算”;“我的方法比較簡單,我們前面都學習了把帶分數化成假分數的方法,所以同學們學我的方法比較容易”等等。學生在評價反思的過程中能了解各自的見解,并且相互借鑒,互有啟發。這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會更豐富、更深人、更全面。而也正在這過程中培養了學生自我評價、自我批評和自我調控的意識,為其獲得終身學習能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