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學常見問題淺析及對策
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在教學實踐領域的不斷深入開展,教育在一步步向著更加科學理性的方向發展,這對從事教育工作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舊觀念指導下的教學存在的問題逐漸凸現出來并引起社會越來越多的關注,本文就現存于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幾個問題作淺要分析并就個人觀點提出對策,希望對同在教學一線的教師們有所啟發。
(一)、忽視學生發展特征,對培養小學生數學問題感知能力不夠重視。 著名的認知發展理論家皮亞杰認為7、8—11、12歲的兒童在認知上正處于具體運算階段,此時兒童進行的運算還是不能脫離具體事物的運算,他們的群集還未構成形式邏輯,而對那些尚未構造成功的、較為復雜的觀念還不能實施運算。體現到小學生學習數學中,許多概念對他們來說是抽象的、模糊的。這就需要首先在學生頭腦中很好的建立表象,讓學生試著自己去感知、發展、自動探索,建立新的認知機構,讓學生真正理解知識的內涵和概念的本質屬性,而這些都需要對小學生進行數學感知能力的培養。但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有些教師卻忽視學生這一階段的發展特點和接受能力,只是一味空洞、乏味的說教、練習,認為多重復幾遍,學生自然會記住,卻不知適得其反,枯燥無味的、不尊重學生發展規律的教學只會讓學生喪失學習興趣,是達不到教學目的的。
(二)課堂教學教師唱主角,學生缺乏自主性和創新性。 目前存在于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一大流弊是講風太盛。有些教師一上講臺就成為名副其實的“講師”,一堂課從頭上到尾,唯恐講不夠,唯講至上。如在對數學例題的教法上一貫的做法是:出示例題后,教師讀題、析題,指出關鍵所在,有何技巧,然后給出完整的解。可謂面面俱到,無一疏漏,卻不知這種做法弊多利少,直接造成的影響就是:反應慢的同學還未搞清問題情境,反映快的同學也只有接受的份,沒有主動性,更沒有創新的機會,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還在其次,最大的危害在于剝奪了學生們的思維權利。久而久之,還會讓學生養成坐享其成、不愿獨立思考的惰性心理,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切忌越俎代庖,大包大攬,相反讓學生在課堂上多受點累,讓他們唱主角。
(三)盲目追求形式的多樣性,華而不實。 教學過程離不開一定的形式和手段,這是無可厚非的。尤其是小學教學,借助于恰當的形式,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形象化、生活化是非常有必要的,但盲目追求形式,不講究實效,往往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影響教學的時間和效率。比如現在有些課,一會比賽,一會表演,一會唱歌,五花八門,應有盡有,讓人看不懂到底是數學課還是班隊活動。盲目追求形式的多樣性主要有三種表現:(1)展覽型,把數學課當成教具展覽會。(2)熱鬧型,以說、跳、演等外化活動為主要特征,是一種表面膚淺的思維過程,而真正有有效的思維應當是靜悄悄的內化過程。(3)魔術型,教師表演式的一猜就中,一試就準,一列就對,一驗就靈,把思維的過程全部掩蓋了,學生只知道結果而不知道來龍去脈,教學活動成為一種神秘的魔術,把學生的思維過程降到了最低限度。
(四)負擔偏重,使小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畏懼心理。 小學生在數學學習中負擔偏重表現為:(1)上課教師照本宣科,把數學課上的枯燥無味,弄得學生聽與不聽左右為難,下課后又超量布置作業,學生疲憊不堪,窮于應付。(2)有些教師總嫌小學課本內容太淺,沒有“教頭”,因而憑著自己的性子任意拔高教學難度,或把高年級的內容提前到低年級來教,或把初中的內容提前到小學來教。由于難度提高了,教師感到有的講了,但卻嚴重加大學生的負擔。(3)隨著社會各方面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學校、家長都對孩子給予了較高的期望,對孩子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小學生承受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小學生中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焦慮。
在教學實踐活動中,存在上述幾個問題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但作為在一線教學的教師來講,應對自己出現的問題及時發現并加以改正,解決上面幾個問題可采取下列措施: (一)在具體培養小學生對數學問題的感知能力方面可從幾個方面入手: (1)結合生活實例,在現實生活中建立、培養、發展學生對數學問題的感知能力。數學是和現實生活聯系最密切的學科之一,許多數學知識都來源于生產、生活實際,又能應用于實際。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好身邊的數學素材,努力挖掘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認識周圍的世界,用數學語言來表達與交流,同時教師又要給學生提供應用和實踐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把所學知識應用于周圍的日常生活,體現數學的應用性。比如在教學面積單位時,可以帶領學生去走走、測測、量量,讓學生感受50米、100米……的長度,1平方米、1平方分米……的大小; 教學重量單位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