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學如何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展
現代教育的特征充分展現人的主體性,追求人的全面發展。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數學的主人,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這段話既道出了教學的目的,又道出了學生掌握方法后能自主獲取知識,去尋求發展。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應以學生全面、主動、和諧的發展為中心。這就要求教師合理運用學習策略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對待問題敢想、敢問、敢說、敢做,讓他們在數學王國里自由的探索,從發現中尋找快樂、主動獲取知識、體會到數學的使用價值和“做”數學的樂趣。教師如何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與自主發展呢?下面是我在教學工作中的幾點粗淺體會。一、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
在教學中,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主動發現問題,探索新知,這對學生自己來說印象、感受最深,理解地也最深刻。極易掌握問題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系。教師應培養學生這種自主探求、積極思考的良好品質。如:在學習分數加減法計算中,我只讓學生準備了若干張長方形紙,讓學生動手分一分,然后自己編題,并鼓勵學生編出不同類型的題目。學生思考后,編出下列各類一步應用題:1、一張紙,小華用2/4座數學作業,用1/4記家庭作業,他一共用了這張紙的幾分之幾?做數學作業比記家庭作業多用了這張紙的幾分之幾?(或記家庭作業比做數學作業少用了這張紙的幾分之幾?)一張紙,小麗用3/5做長方形,余下了這張紙的幾分之幾?3、做長方形的紙是余下的幾倍?短短幾分鐘,沒有經過老師任何提示,學生積極主動,自主學習得出學許多問題。這樣做學生及靈活運用了知識,又掌握了本課學習的重點,其教學效果要比教師一味的講解好得多。
二、給學生提供講的機會
1、大膽猜想。
讓每個學生在已學得的知識經驗、能力水平和學習方法的基礎上對問題的結果進行大膽的猜想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思維,促進智力的發展與提高。例如: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時,板書課題后問學生:“看到這個課題后,你們想知道什么問題?”學生們爭著說:“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怎樣計算,需要知道什么條件?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求正方形、長方形的面積由關系嗎?”這就促使學生積極尋求解決平四邊形面積的方法、途徑。
2、充分思考
每個學生對待問題都有自己的看法。我們在教學中要善于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給他們留出一份自由自在進行思考的空間。例如,在學習了分數的認識后,讓學生去一張正方形紙,把它折出面積相等,形狀相同的4份。大家的興致很高,很快得到4中折法。
這時我并沒有急于告訴學生其他折法,而是鼓勵他們再想象還有別的折法,造成懸念,激起了學生積極探索的欲望,促使他們去進一步思考、嘗試,終于又得出了3中折法。勤于思考使學生們品嘗到了成功的喜悅!
三、讓學生想說就說
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語言和思維的發展又是密切相關的。而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發展又表現為不同步性,分析問題往往看到了、想到了就是表達不出來,再加上數學學科特有的抽象性、邏輯性,使學生更是感到無從說起。針對這種情況,作為教師首先不斷鼓勵學生使他們敢說、愛說,怎樣想就怎樣說,說錯了再重說,培養學生慢慢學會說話。其次,課堂中還應充分利用討論的機會,鍛煉學生去說。如在一次數學練習課上,我讓學生練習這樣一道題,用簡便方法計算327-98,學生們基本用剛學的簡便方法計算327-98=327-100+2=229,但個別學生做了327-98=327-100-2=225,我讓大家討論,這時有一個孩子高高地舉起了手,我請他走上講臺,寫下了他的做法327-98=100+227-98=229。孩子們看了他的做法,爭論不休,我仔細觀察了他的算式,終于發現了他的“閃光點:為什么把327分成100和227呢?”他說:“100減98得2,2再加227得229,就不用考慮加2還是減2了。”多精彩的回答呀!我帶頭為他鼓掌,接著同學們又指出了他計算過程寫法的不妥之處,并重新進行板書:327-98=100-98+227或327-98=227+(100-98)。這樣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表達能力也得到了很好地鍛煉。再次,在教學過程中,一些簡單的例題可由學生模仿老師到講臺上給大家講解,說說自己對知識的理解,為什么這樣理解,表達出自己的思維過程。
四、放手讓學生去做
好動、具有強烈的好奇心是小學生共有的特征。對于什么事他們都愿意自己去試試。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根據他們的好奇、好動的特點,通過動手操作和多種感官的參與活動來引起學生的興趣,集中注意力。如在活動課“有趣的七巧板”中,在制作七板之前,先引導學生觀察7種圖形的大小、位置,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制作。在進行拼圖練習時,首先引導學生觀察圖形,在掌握了基本拼圖要領后,照著書中圖形拼圖,繼而讓學生大膽創新,拼出自己喜愛的圖形。在活動中充分讓學生動手操作,發展創新意識。又如,在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以后,我問學生:取一根16厘米長細繩可以圍成幾種不同的長方形?學生根據已學得的知識討論得出:16厘米就是所要圍成的長方形的周長,周長÷2就是長方形的一個長與一個寬之和。然后借助釘子板,實際動手操作,積極思考,并結合小組討論各抒己見。大家學習的積極性非常高,課堂氣氛十分活躍。
總之,每個學生都期望自己獲得成功,期望感覺到自己智慧的力量,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所以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只有讓作為主體的學生通過自己的雙手親自實踐,運用自己的大腦主動的去思考,去發現和創新,使學生體會到自己就是學習活動中的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才能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