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細節彰顯匠心
高區一小 于華靜 前不久有幸參加了山東省數學優質課聽課活動,聆聽了各地市同行中的骨干授課,感覺受益匪淺,尤其是幾位同行們在一些教學細節上的處理令我深深感動著,在此與大家分享: 1、 教學細節折射出嚴謹的數學態度。 片斷一:臨沂的劉秀艷老師《分米和毫米的認識》中教學毫米的認識 …… 師:看來鉛筆的長度并不都整厘米數,老師這兒也有一支鉛筆,我們一起看一看。(教師播放課件。) 師:為了讓大家看清楚,老師的鉛筆和尺子都是經過放大的,(隨著教師的話音,課件出現一個放大鏡,而鉛筆和尺子也由真實的大小逐漸放大),看一下,6厘米多一些,怎樣表示多一些的部分? …… 一個放大鏡,放大出了劉老師治學的嚴謹態度。《分米和毫米的認識》曾聽過很多遍,我自己也上過。在課上曾多次有孩子質疑“屏幕上的一厘米和一毫米怎么和我們的尺子不一樣呀?”但老師們都是用各種言辭應對過去,而我也從未在此費心細想如何設計。劉老師的細節巧妙設計讓我有豁然開朗的驚嘆,同時也有自嘆弗如的慚愧。同樣令我印象深刻的還有本課中用卡紙引導學生感受1mm的環節。通常每位教師都會設計此環節,但多是讓學生捏住卡,再抽出卡,然后就讓學生觀察手指之間的間隙究竟有多大,指出這大約就是1mm。但劉老師在一次捏住、抽出之后讓學生將卡放回再捏住再抽出,看似重復的動作并不多余,能有效地防止孩子的手指變形造成1mm的誤差太大。只多花費了幾秒鐘卻向學生傳達了一個信息:學習數學應該用非常認真地態度對待。如果平日教學中我們也能處處似劉老師般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相信我們的孩子能從這種認真的科學態度中受益無窮。 2、 教學細節顯現數學教學的“教育性”。 片斷:濱州的朱汝民老師《用數對確定位置》。 …… 師:生活中很多地方都需要用數對確定位置,你知道嗎,神州五號飛船成功上天中也用到了數對的知識……遼闊大草原上科學家為什么能很快地回收神州五號?……原來地球上每個地方都有經度和緯度……課后同學們可自學教材后的經線和緯線內容,也可上網查找有關資料。 《用數對確定位置》一課是一節新增數學內容,在省、市教材培訓課上曾兩次聽課。三節課中三位老師都能引導學生很好地理解數對知識,也都有舉例“生活中有哪些地方需用數對知識”。但朱老師將視線從身邊小處擴展到國家大事,聯系了“神五”的成功回收向學生展現數對在生產生活的巨大作用,極大鼓舞了學生學好數對知識的熱情。我在想,傳授有限的數學知識只是數學教學的一部分,是任何一個普通數學教師都可以做到的,但讓學生意識到學習數學的重要作用,并立志用數學知識為社會做貢獻更應是我們數學課堂所追求的。讓我們多學習朱老師,用自己的教學智慧將數學教學的“教育性”顯現得淋漓盡致。 3、教學細節體現師生角色的新定位。 片斷:威海實驗小學的叢琳琳老師《小數乘法》。 …… 師:怎樣計算58.6×6呢? 教師要求學生試算,然后在組內發表想法,最后派代表上前全班交流。其中一學生這樣計算: 58.6× 6
351.6 在交流過程中有這樣一個小細節,令人印象深刻:
師:這位同學剛才做了一個很形象的動作,誰看到了?
生:他先捂住了一個小數點。
師:你知道這一捂算的是什么?這個算式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生:586×6,變成了乘法算式。
師:58.6 586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 學生一個“捂”的動作,叢老師馬上注意到了,體現了教師是真正把學生放在了課堂的主人地位,反映出教師對學生的每一個動作每個想法都是充分地尊重,真誠地對待。正是重視了學生的細微動作、真實想法,才有了下面真誠的課堂交流,小數乘法轉化成整數乘法這一重要的計算方法很自然地伴隨著課堂生成清晰地揭示出來。所以,我們在自己的課堂教學中也應多學習叢老師,多多關注學生,真正實現平等、寬松、和諧的數學新課堂。 “三人行,必有我師”。很高興,我在這次聽課又學習到同行的教學技巧、教育智慧和教學藝術。讓我們一起攜手,運用嶄新的教學理念,在我們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形成和創造新的教學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