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讓數學教學更精彩
新課改 讓數學教學更精彩 ——一堂數學課引起的反思 隨著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推進,人們對新課程的了解越來越多,研究越來越深,實踐越來越豐富,而課堂作為教師的生命力所在地,學生智慧的發源地,學生在樸素的課堂生活中品味數學,教師在樸素的課堂中激發孩子們的求知欲,引導孩子全面協調發展。因此課堂教學成為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近幾年,我和在一塊工作的老師們積極探索課堂教學的新思路,從教學觀念到教學行為都發生了變化。反思自己的教學,或許使大家對如何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有所啟示。一.案例教學內容: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數學與交通》中的《相遇問題》。教學目的:1.會分析簡單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系,提高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2.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提高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教學過程: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我們學校的王老師要到東營去開會,由于走的倉促,到了那里發現忘了帶一份非常重要的材料,這該怎么辦呢?請同學們替王老師想個辦法,怎樣才能盡快拿到材料按時參加會議?(有的同學說,坐車回家;有的說,打電話讓學校里的老師送;有的說,王老師和學校里的一位老師同時出發,在途中相遇就能盡快拿到材料)。我要的答案學生們想到了,于是我點出課題《相遇問題》。 總路程50千米2.出示條件:先出示路線圖,學校 王莊 李村 東營 面包車40千米/時 小轎車60千米/時3.(讓學生)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我是按照學生提一個問題就解決一個問題的思路進行教學的。問題一:估計兩人在哪個地方相遇?問題二:經幾小時兩人相遇?這個問題是本節課的重點,按照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小組匯報——集體訂正的步驟進行。(結果大部分同學用方程法解答,智力好的幾個同學用算術法解答。并分析在什么情況下用方程解答較好,什么情況下用算術法解答較好。)問題三:相遇時,兩人各走了多少千米?問題四:兩人走的路程各占全程的幾分之幾?問題五:王老師比張老師多走全程的幾分之幾?4.基礎性練習和綜合性練習:其中有一題如下:有一份5700字的文件,由于時間緊急,安排甲已兩名打字員同時開始錄入。甲每分錄入100個字,已每分錄入90個字,錄完這份稿件需用多長時間?5.拓展性練習當兩物體同時從兩地相對而行,經過一定時間后兩物體的位置可能會出現哪幾種不同的情況求兩地間的路程?并畫圖表示。6.課堂小結,強化思維。二.本節課的教學,自己認為較好的方面1.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上直接給出了兩人同時相對而行的情境,而我在教學時,根據學生的實際讓學生想辦法解決王老師怎樣才能盡快拿到材料的問題,從而引出相遇問題,這樣使學生發現數學、掌握數學和運用數學,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數學課程標準》非常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因此,作為學生的組織者——教師,應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本土化,生活化。從學生熟悉的情境出發,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2.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上述案例中,當出示條件后,讓學生根據提供的信息想了解哪些數學問題,這時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提出了一連串的五個問題。這一教學過程,通過創設情境,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激起了學生的探究欲望,使學生感到學數學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并不是與己無關的、枯燥無味的,而是生活中所必需的。從而喚起學生的數學思維,將孩子們帶進數學天地。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一個人只有發現問題才能提出問題,只有提出問題才有可能解決問題。”問題意識、問題能力是創造能力的基礎。因此,數學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數學情境中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去研究、去探索。3.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習方式的轉變是這節課的一大特色,如何提升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水平是當前一個重要的課題,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和小組討論等合作探究活動,求出了相遇的時間,并了解了在什么情況下用算術解答,什么情況下用方程解答比較簡單,通過合作學習,實現了知識上的互補,從而解決了本課的重點問題。學生體驗到學習成功的愉悅,同時也促進了自身的發展。新課程倡導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合作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