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課堂提問中存在的不當之處
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思維能力,激活課堂氣氛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的教學手段,但在一節課的教學中,哪些方面的內容應以提問的方式來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和思維力;提問的對象是否有針對之處;提問次數是否越多課堂氣氛就越好呢?在這些方面,從自身的教學來看,有很多地方是疏忽或者說是了,因為在平時的教學中也沒有真正去思考過這個問題。正是這些不當之處,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我課堂教學提問的實際功效。以下我總結一下我的失誤之處,以勉在以后的教學中多加改進,多在教學中思考。
一、視滿堂提問為啟發式教學
由于課堂提問能夠較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因此它也就成為教師最常用的一種教學手段。但我卻把啟發式教學簡單地理解為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的一種雙邊活動,認為沒有提問或者提問較少就是在灌,就是注入式教學,把課堂教學過程中是否提問以及提問多少當作評價教學水平高低的重要標準。而實際在課堂的教學中,有時提了一些問題,根本無法激起學生的積極性,課堂中仍是鴉雀無聲,失去了提問的真正功效和作用。
二、忽視學生問題意識和思維能力的培養
第一,課堂提問數量過多。課堂提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課堂談話的大部分時間是用在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或對問題作出反映上。而提問數量過多,反而使課堂教學造成我進行提問表演的舞臺,這種狀況長期下去,使得學生對我產生一種依賴,學生不愿意也無須動腦筋,最終導致學生問題意識的喪失。第二,問題層次偏低。課堂教學中提問的目的是為了促使學生積極的思考。但我在提出這些問題時,其自身并沒有思考提出的問題能否真的激發學生思考,在多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思考。這就導致了課堂中的有時出現死寂的現象和我的一言談。并沒有達到預先 “啟情誘思”的目的。
三、課堂提問的不平等現象
課堂中的每一個學生都是平等的,他們應該享受平等參與課堂生活的權利和機會,教師也理應保證每一個學生的這種權利和機會。但我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這種權利和機會并沒有得到真正的保障,我比較傾向于讓成績好者回答具有“論證性”的復雜問題,而讓差的回答“判斷性”和“描述性”的簡單問題。在答問反饋上,對于好的學生采用的正反饋要高于成績差者,而對差生采用的無反饋方式則高于好生。在語言風格上,對好生采取的民主型的言語風格非常顯著的高于差生,而對于差生所采取的專制型的言語風格要高于好者。針對不同成績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問題,這在一定意義上說是因材施教,或許有利于學生的發展。但是在反饋方式的言語風格上,這種行為由于體現了很大的不平等,對于好生是一種鼓勵,可以激發他們更加投入地參與課堂生活,但卻沒有認識到這種方式對于差生卻是一種打擊和排斥,使得他們成為課堂中的“邊緣人”,不愿意參與課堂提問,甚至脫離了課堂教學,這樣課堂教學提問的功效和作用也受到了很大的消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