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開發的一些思考
課程開發,是新課改實施以來一個比較熱門的話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在改革目標中指出:"要改變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這就意味著學校除了開齊上足國家規定的課程外,還要自己根據實際情況來開設校本課程。
然而,在實際操作中有不少學校的校本課程,缺乏科學性、系統性,熱衷于表面文章,忽視了內在的質量。
其實,校本課程的開設必須是學校自己教育哲學的產物,應體現學校獨到的教育思想,要與學校獨到的人文、地域等各種實際情況相結合,要能全面開發學生的素質,體現科學性、生活性、可操作性。因此,校本課程式的開設必須克服"三大主義"。
首先要克服形式主義,校本課程不能只重現象不重本質,只重形式不重實質。要從學生能學到什么、有什么收獲出發,體現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
其次,要克服庸俗主義。不能將校本課程看著為迎合時尚,追求轟動效應的"品牌"。課程開設應多從學生的際出發,搞一些實實在在、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的東西出來!
再次要克服校本課程開發中的"隨便主義"。不能認為校本課程開發是為了應付上級的檢查,不能"跟著感覺走"。要安排適當的師資參加必要的培訓,提高校本課程的質量。
當然,校本課程的開發是新課改的一項重要工作,需要學校教師和領導的密切配合,高度重視,高度負責,校本課程"品牌效應"才能真正的轟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