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作業的“減負”與“增效”(二)
改革傳統的作業評判標準所謂改革傳統的作業評判標準,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就是針對學生在教師留作業時普遍存在的逆反心理大膽規定:學生對不會做的題可以不做,只要在會做的題做完后,回答下列三個問題,就算完成了作業。
1.寫出本次作業中,你獨立完成的題的序號和在別人幫助下弄懂并完成的題的序號。
2.回答本次作業中,你不會做的題的序號,力爭分析出癥結所在。
3.本次作業你用到了哪些知識?掌握了哪些技能?你的最大收獲是什么?
問題1的設定,能使教師迅速、清晰地把握學生的作業情況和實際水平。
對問題2的設定,可以這樣理解:數學的概念體系以其邏輯嚴謹著稱,而數學習題的解決,也往往遵循形式邏輯中的充足理由律,經歷多次由此及彼的推理或計算才能獲得。那些基礎扎實、推理能力較強的學生,在做完一道題后,往往會產生一定正確的自信。即便遇上一時解不開的題,也一定能分析出只需解決了某步的推理,或由題設完成某數據的計算,該題即可獲解。而某步的推理或某數據的計算,恰恰是疑點,即為問題2中所說的“癥結”。能夠分析出“癥結”,知道哪兒卡殼,是需要一定數學素養的,這對部分學生來說,需要一個逐漸養成的過程。但正是因為問題2的設定,使學生對不會做的題不做變成了一種“合法行為”,再也不會有人做抄襲的傻事。在這種寬松的氣氛中,學生大都能靜下心來,抱著研究的心態,去分析癥結所在,甚至在分析的過程中,使問題獲解而得到意外的收獲。這其中培養的是求實精神,提高的是分析能力,摒棄的是自欺欺人的不良學風。
至于問題3,它可以強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復習,對所用技能、方法的鞏固,是作業過程中的點睛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