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作業的“減負”與“增效”(精選2篇)
數學作業的“減負”與“增效” 篇1
改革傳統的作業評判標準
所謂改革傳統的作業評判標準,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就是針對學生在教師留作業時普遍存在的逆反心理大膽規定:學生對不會做的題可以不做,只要在會做的題做完后,回答下列三個問題,就算完成了作業。
1.寫出本次作業中,你獨立完成的題的序號和在別人幫助下弄懂并完成的題的序號。
2.回答本次作業中,你不會做的題的序號,力爭分析出癥結所在。
3.本次作業你用到了哪些知識?掌握了哪些技能?你的最大收獲是什么?
問題1的設定,能使教師迅速、清晰地把握學生的作業情況和實際水平。
對問題2的設定,可以這樣理解:數學的概念體系以其邏輯嚴謹著稱,而數學習題的解決,也往往遵循形式邏輯中的充足理由律,經歷多次由此及彼的推理或計算才能獲得。那些基礎扎實、推理能力較強的學生,在做完一道題后,往往會產生一定正確的自信。即便遇上一時解不開的題,也一定能分析出只需解決了某步的推理,或由題設完成某數據的計算,該題即可獲解。而某步的推理或某數據的計算,恰恰是疑點,即為問題2中所說的“癥結”。能夠分析出“癥結”,知道哪兒卡殼,是需要一定數學素養的,這對部分學生來說,需要一個逐漸養成的過程。但正是因為問題2的設定,使學生對不會做的題不做變成了一種“合法行為”,再也不會有人做抄襲的傻事。在這種寬松的氣氛中,學生大都能靜下心來,抱著研究的心態,去分析癥結所在,甚至在分析的過程中,使問題獲解而得到意外的收獲。這其中培養的是求實精神,提高的是分析能力,摒棄的是自欺欺人的不良學風。
至于問題3,它可以強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復習,對所用技能、方法的鞏固,是作業過程中的點睛之筆。
數學作業的“減負”與“增效” 篇2
眾所周知,對學生減負決不能以降低教學質量為代價,我們要爭取以最小的勞動付出,去換取最大的收獲。如果說策略一是為實現“量的減負”,那么策略二是為了“質的增效”,它對學生而言,完成作業是成功,個別題目沒完成,但明確了哪兒卡殼也是成功。在這寬松和諧的氣氛中,他們將由苦學變為樂學,由被動學變為主動學,大大提高作業效率,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減負。對教師而言,在批改作業前,先瀏覽一下上述三個問題的回答情況,首先做到對該生心中有數,然后有針對性地選題詳判,大部分題目則可略判,從而大大節省了處理作業的時間,以便為研究教學、精選作業題投入更大的精力。
過去我們長期奉行強制性教學,扼殺了學生的求知欲望,正像古人所云:“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而近年來,上述兩條教學策略受到學生的熱烈歡迎,他們把對兩條策略的興趣,逐漸轉變成為對數學的興趣。筆者對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了認真的觀察,有許多證據支持學生所發生的這種積極變化。以下只是幾個有代表性的例子。成績一直不太好的某學生說:“過去我們的數學作業不僅量大,老師還逼著交,沒辦法只好抄別人的。現在我們把過去只重視‘交沒交’,變成了關心‘會不會’,這是個質的變化,作業量雖小了,但卻練得實了。”而學習成績比較好的學生卻有另一番積極的評論。如一位學生說:“我最欣賞老師讓我們找癥結這一條,它不僅有效杜絕了抄襲別人作業和湊結論的做法,而且還誘導我們由淺入深地分析問題,許多作業題都是在一步步尋找癥結中解決的。”平心而論,雖然考試成績不能說明全部問題,但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學生的進步。筆者所教班的統考平均分高于兄弟班10分之多,至少可以作為學生發生積極變化的證據。其次,學生的學習風氣、思維習慣也比過去有了長足的進步。尤其是當面對一時不會做的題,這些學生能一反過去的知難而退或盲目抄襲,變得能深入思考,直至問題的解決。少數優秀學生在難題面前表現出的那種躍躍欲試、堅韌不拔、必欲攻克而后快的鉆研精神,更屬難能可貴,這大概就是素質教育的目的所在。
兩條策略的精髓是“精練”與“反思”,而且反思愈深刻,練習就可以愈精巧。因此,能否使全體學生對每次的數學作業都進行深刻的反思,逐漸養成自查、自省的良好思維習慣,是兩條策略能否實現既“減負”又“增效”的關鍵。實踐中,總有個別學生鉆“對不會做的題可以不做”的空子,而不去認真分析癥結,這是兩條策略尚待進一步研究的地方。但是,只要我們深刻認識到“減負”的真正含義是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我們就會在培養學生愛學習、會學習、肯于刻苦學習的路上,勇往直前地走下去,而且會越走路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