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我的課堂--一年級《認識圖形》教后反思
音樂看到鮮艷的圖畫,第一次面對攝像機鏡頭,他們的驚喜可想而知。剛走進教室的他們,激動得說個不停,好長時間沒有靜下來。等到歡快的音樂響起,鮮亮的圖片出現,不約而同地,都將目光凝聚在了大屏幕上。
那一刻,教室里靜得喜人。我知道,孩子們被這個簡單明快的課件吸引住了。
出示機器人貝貝,及它的簡單對話:“我是機器人貝貝,小朋友,你們喜歡我嗎?”有人驚奇,有人笑,總之他們被打動了,大聲地回答著:“喜歡!”
“貝貝身上有沒有我們認識的圖形?”一一說出它們的名字,回到老師這兒來的時候,目光還有些依依不舍。
僅僅是個簡短的開頭,屬于對舊知的復習和回顧,但豐富的畫面刺激了孩子們的感官,他們的情緒和思維都被調動了起來。
這就是課件的使用效果吧。沒有一丁點兒多余和做作,如此好地開了整節課的頭。
二、適當的活動使得課堂活中有穩
課的主體部分我設計了這樣幾個活動:畫圖形、分類、認識圖形特征,最后應用,包括在生活和構圖中兩個層次的應用。
教師先拿出一個長方體紙盒,“它是什么形狀的?誰知道它的這個面是什么形狀的呢?”用手指面,讓學生的目光和思維都由“體”歸到“面”上來。
展示課本主題圖。“圖中兩個小朋友在干什么?你能像他們那樣,將物體的一個面在紙上畫下來嗎?”紛紛動手操作,急著畫圖。
――這一環節處理比昨天好了許多。昨天,用另外32名同學先試上的時候,沒看主題圖,直接用語言提示“將物體的一個面畫下來”,很多人不懂,隨手畫了個圖形,影響了后面的認識活動。
教學,總是這樣在實踐中不斷改進的。
畫好的圖,都展示到了磁性黑板上。學生自己放上去的,完全沒有層次感,但很個性。“這樣看上去亂不亂?能幫我們整理一下、將它們分分類嗎?”能,不難。這些圖形學前班已感性認識,歸類不成問題。
開始是兩個學生上來,擺得過慢,又有人上來幫忙。不斷的幫忙中,終于將半黑板圖形擺好了。
“將這些圖形放在一起,可以嗎?能給它們起個名字嗎?”當閆歌聲音極小地說出“長方體”時,我停頓了一下, “形”“體”不分,正是這些學生的特點,暴露出來也好。 “是長方體嗎?和這個長方體一樣嗎?” 拿起桌面的長方體 紙盒給學生看,明顯不一樣,很快意識到應該叫另一個名字:長方形。
“看一看這幾種圖形,你覺得最容易辨認的是哪種圖形?為什么?”唐鳴一說“圓”,因為它“圓圓的”;王一棟說是三角形,因為它有三個角。“我覺得長方形和正方形長得有些相似,不容易區分,你知道它們有什么不同嗎?”老師這樣問,是想引發學生對圖形特征的認識。
陳子墨說:“長方形長長的”,緊接著,王子元說:“正方形正正的。”聽課的老師笑了,我也笑了。“是啊,長方形長長的,所以它叫‘長’方形;正方形方方正正的,所以它叫‘正’方形,看人家王子元多會理解呀!你能區分開它們倆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