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形的全等》教學案例與分析(精選2篇)
《圖形的全等》教學案例與分析 篇1
設計理念:
“動態生成”是新課程標準提倡的一個重要理念。教學不再是忠實地傳遞和接受知識的過程,而是課堂創生與開發的過程,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根據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結合本班教學實際,注重開放與生成,注重知識的建構,改變傳統教學過分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并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實施自主開放式教學,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并引導學生在教學活動中,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感悟知識的生成、發展與變化,追求課堂活動的真實、高效。
教材分析:
“圖形的全等”是實驗教材七年級《數學》(下)中繼“認識三角形”之后的一個學習內容,在《三角形》這一章(認識三角形——圖形的全等——圖案設計——全等三角形——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作三角形——利用三角形全等測距離——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條件)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圖形的全等是從學生生活周圍熟悉的物體入手,使學生在豐富的現實情境中,在實際動手操作中,認識圖形的全等的一些性質;通過學生的觀察、操作、想象、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圖形全等的意義,了解全等圖形的特征。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和親自動手操作,提高學生對圖形的分析能力,不斷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同時也為“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打下基礎。
學生分析:
學生在前面學習了一些圖形的有關知識,對圖形已有一定的認識,也有了一定的研究圖形的方式方法,并初步具備了合作交流、敢于探究與實踐的良好習慣,敢想他人之所未想,敢說他人之所未說,敢做他人之所未做,學生間互相提問,相互評價,相互補充的互動氣氛較濃。
教學目標:
1 、借助具體情境和圖案,經歷觀察、發現和實踐操作重疊圖形等過程。了解圖形全等的意義,發展空間觀念,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2 、在操作活動中認識全等圖形的某些特征。
3 、能從所給出圖形中識大體出全等圖形。
4 、自主探究,敢于實踐,勇于發現,合作交流。
教學重點:
了解圖形的全等與全等圖形。
教學難點:
正確判別什么樣的平面圖形是全等圖形。
教具準備:
把教材 P130 圖 5 — 16 中的圖形放大畫在白紙上。
學具準備:
剪子、復寫紙。
教學流程:
一、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觀察、設想,導入課題。
1 、觀察教材 P128 圖 5 — 14 兩組圖形。
[ 讓 學生通過觀察,對圖形全等有一個感性認識。 ]
2 、學校有一塊正方形空地,現在計劃對這塊空地進行綠化。要求種上四種不同的鮮花,使種植這四種鮮花的空地的形狀和大小完全相同。學校請大家作“規劃師”,你能幫助設計幾種方案嗎?
[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
3 、引入課題——圖形的全等
二、學生通過直觀感知,操作確認等實踐活動,加強對圖形的認識和感受。
[ 實施自主開放式教學,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經歷和體驗圖形的變化過程,并引導學生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感悟知識的生成,發展與變化。 ]
活動 1 :做一做
1、 復寫紙印出任一封閉圖形。
2、 把兩張紙重疊在一起,用剪子剪出這個圖形。
[ 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存在著大量的全等圖形 ]
活動 2 :議一議
1 、提出問題:通過以上“做一做”,你感受或認識到這些圖形有怎樣的關系嗎?
引導學生概括得出:這兩個圖形能夠完全重合,它們的大小和形狀都相同。
2 、觀察下面兩組圖,它們是不是全等圖形?為什么?與同伴交流。
、 ⑵
3、 舉出生活中全等圖形的實例。
4、 談談你對圖形全等的認識:
形狀相同、大小也相同的兩個圖形能夠重合。
形狀不同或大小不同的兩個圖形不能重合。不能重合的兩個圖形一定不相同。
由此得出:兩個能夠完全重合的圖形稱為全等圖形。
[ 讓學生自己概括出感知的知識內容,有利于進行開放式學習,有利于在實踐中感悟知識的生成過程,并能培養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
活動 3 :試一試
找朋友。我們規定形狀、大小完全相同的圖形是好朋友,你能幫它們迅速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嗎?
[ 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全等圖形的特征,利用是否重合正確判定圖形是否全等 ]
活動 4 :畫一畫
把下列圖形劃分為兩個全等圖形。并與同伴交流。
[ 使學生在操作中,進一步認識全等,積累對全等圖形的體驗,提高學生對圖形的分析能力,發展他們的空間觀念。 ]
活動 5 :想一想
、艃蓚等邊三角形是全等圖形嗎?
⑵正方形都是全等圖形嗎?
、侨绻胱將拧ⅱ浦械膱D形全等,需要加上什么條件?試試看,新加的條件是否一定正確。
[ 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 。 ]
活動 6 :練一練。
1 、拼一拼:如圖,做四個全等的小“ L ”型紙片,將它們拼成一個與大“ L ”型全等的圖形。
[ 遵循鞏固性原則。學生在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動手操作,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或驗證自己的想象,進一步對全等圖形的認識,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
2 、找一找:下面圖形中有哪些是全等的?為什么?
[ 讓學生不僅能作出正確判斷,且能說明理由,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空間想象能力 ]
活動 7 :猜一猜
如果兩個圓能完全重合。你能得出哪些結論?
[ 讓學生先猜想,再交流確認,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勇于實踐、勇于發現的科學精神。 ]
活動 8 :考一考
1、 你能把右邊的這個平行四邊形分成兩個全等的圖形嗎?有多少種
不同的分法?能分成四個全等的圖形嗎?先自己試,然后與同伴交流。
2 、學生編題互問互檢。
[ 遵循鞏固與發展相結合的原則,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并注重學生間相互評價方式的運用。 ]
三、憶一憶
1 、通過本節的學習,你知道什么的圖形是全等圖形嗎?怎樣去判定兩個圖形是不是全等圖形?
2 、在這節課里,你學到了哪些數學知識?(你知道了什么?)
[ 通過提問方式引導學生小結本節的主要內容及學習活動,養成學習——總結——學習的良好學習習慣,發揮自我評價的作用,培養學生分析、綜合、概括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
四、拓展。
利用我們今天所學知識,設計一幅精美的圖案,參加學校舉辦的“五·四”書畫競賽。
[ 通過課外拓展活動,復習本節知識內容,激發學生探求新知、研究數學的興趣,體會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 ]
【評析】
新課程標準不僅強調知識與技能的獲得 , 更強調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本案例,有梯度性的先安排“做一做”,再 “議一議”、“試一試”、“畫一畫”、“想一想”、“練一練”、“找一找”等活動,讓學生經歷先猜想,再動手操作確認這一學習過程;然后通過“猜一猜”,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集體智慧,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最后是“考一考”活動,也是本課設計較成功之處:讓學生模仿編題考一考其他同學,“考”時編題者確認,對于有爭議的問題,再通過集體討論或實際操作驗證來解決。這樣,讓學生編題互問互檢,注重了學生間的相互評價方式的運用,不僅能很好地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在教學中,實施開放式教學,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很好的把握了學生“創造”的良機,關注生命,關注每位學生的發展,為學生“創造”提供了廣闊的時空和肥沃的土壤,創設了一種“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的課堂教學佳境,注重引導學生在課堂活動過程中感悟知識的生成、發展與變化,讓學生在廣闊的數學田園中積極主動地發展,培養學生主動探究,敢于實踐,善于發現的科學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精神和創新意識。將創新的教材、創新的教法和創新的課堂有機地結合起來,將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創新意識落到實處,學生創新之蕾得以盛開,生命之花得以怒放,課堂真正成為了學生放飛心靈的天空,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不足之處是:對學生自主探索的問題拓展不足,有一定的局限性。沒有大膽放手讓學生探究其他幾何體。
《圖形的全等》教學案例與分析 篇2
初中數學說課稿:《圖形的全等》各位評委、各位老師,下午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圖形的全等》。我準備從如下幾個方面加以說課:教材分析,教法、學法分析,說教學程序,評價與反思。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內容的地位和作用《圖形的全等》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華師大版)九年級數學(上)第24章,本章先介紹了一般圖形的全等,而后從特殊圖形的角度介紹了三角形的全等,最后介紹了全等知識的運用。全等是用來說明兩個角或兩條線段相等的一種重要方法,也是中學階段用來研究三角形、四邊形等幾何圖形的一種重要工具,所以本章的學習對于學生知識建構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節課是本章的起始課,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圖形相似,還學習了圖形的三種基本運動:平移、旋轉、翻折,因此,本節課既是相似圖形知識的延續,又為后面三角形全等知識的學習起著導航作用:對于三角形全等我們研究什么?如何研究?(二)、教學目標根據新《課程》要求和上述教材分析,結合學生的情況,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知識、能力目標:了解全等圖形的相關概念,知道全等多邊形的特征,能識別兩個圖形是否全等,會用全等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問題。情感目標:激發學生探究數學問題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三)、教學重點、難點教學重點:全等圖形的相關概念,全等圖形的特征教學難點:如何識別兩個圖形全等,全等知識的運用二:教法、學法分析 教師以多媒體為教學平臺,通過精心設計的問題串和活動系列,不斷地制造思維興奮點,再加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腦、嘴、手動起來,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本節課是本章的第一節課,涉及的知識點不多,知識的切入點比較低,根據課標的要求,全等圖形的概念屬于了解內容,而全等圖形的特征屬于公理范疇,所以本節課較多的時間用在全等知識的運用上。另外,全等是相似的特殊情況,所以我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加強了全等與相似的類比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