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二年級品德與生活下冊 富饒的地方 教案
鄂教版二年級品德與生活下冊教案第一單元 我們生活的地方
2.富饒的地方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鄂教版品德與生活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二課《富饒的地方》。
學情分析
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要從各方面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家鄉是比較困難的,通過第一課“我們生活的地方”的學習,學生已初步了解家鄉那美麗的自然風光和悠久的人文景觀,但對于家鄉豐富的物產資源,由于年齡和地域特點,學生了解較少,只有通過多種途徑,如讓學生課前收集有關資料,讓學生嘗試用當地的特產制作小飾品,動手制作一種特色小吃等活動,從中獲取知識,培養能力,并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因此,本課針對上述學情分析,確定的教學重點是:知道當地的各種特產,了解當地豐富的資源。教學難點是:能用多種辦法收集資料,并進行簡單的整理和應用。
在突破重、難點的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小學資源網
1.讓學生課前收集資料,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
本主題的教學要充分聯系當地實際情況,以教材為依托,真正地活用教材。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在課前通過調查、詢問、親口品嘗、嘗試制作等活動,在初步了解家鄉的豐富物產和有各種特色小吃的同時,培養學生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并形成初步的勞動技能。
2.充實教學內容,拓展教學空間。
本課的教學雖只有幾幅圖畫和簡單的文字,但它卻展示了不同地區的各種特產。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特產”這個詞的理解還很不清楚,簡單認為只要當地有的物產就是特產,教師必須準備大量與本課相關聯的內容,用學生喜歡的形式,幫助他們理解不同地區會有不同的特產,漸漸過渡到我們家鄉也有我們自己的特產。
設計思路
本主題有“家鄉的物產”和“特色小吃味道好”兩個主題活動。在“家鄉的物產”這一主題的教學中,讓學生先了解不同地區會有各種特產,我們生活的地方也有特產,通過看圖片、聽故事、飾品小展示等活動引導學生了解家鄉豐富的物產資源,激發對家鄉的喜愛之情。
在“特色小吃味道好”的教學中,以武漢有名的“吉慶街”導入到特色小吃這一主題中來,以說一說、唱一唱、嘗一嘗、展一展、做一做等活動了解家鄉的特色小吃品種多,味道好。
教學目標
情感與態度:知道當地的各種特產,了解當地豐富的資源,初步形成熱愛家鄉的情感。
行為與習慣:培養與人合作的習慣,學會與同學和睦相處分工合作。
知識與技能:能夠運用一定的方法調查了解自己生活地方的豐富物產的相關資料,嘗試制作簡單的家鄉小吃,形成初步的勞動技能。
過程與方法:通過參與家鄉的調查,家鄉物產的再創造等活動,培養參與意識與參與能力,初步掌握搜集材料、整理材料與表達的方法。
教學重點
知道當地的各種特產,了解當地豐富的資源。
教學難點
能用多種辦法收集資料,并進行簡單的整理和應用。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1.有關海南風光、特色湖北的影碟及與本課相關的補充資料。
2.“吉慶街”的有關錄像和特色小吃圖片。
學生準備:1.旅游各地時帶回的物產。
2.搜集湖北特產的有關資料。
3.自己在家學做的一種特色小吃。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完成教材p8-p9頁內容,話題為“家鄉的物產”。
第二課時,完成教材p10頁內容,話題為“特色小吃味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