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愛的家鄉》教學設計
一、設計理念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兒童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兒童的生活蘊藏著豐富的教育內涵和價值,因此,品德課要求課程的內容源于兒童的真實生活世界,課堂的情景是兒童生活世界的再現,課堂的組織形式是兒童喜聞樂見的體驗活動或游戲,讓學生在生活化的活動中充分體驗道德,讓“道德”通過體驗深入學生的心靈世界,并通過心靈的力量去指導學生過有道德的生活,進行積極的道德構建,使學習過程成為有意義的生命過程。
《可愛的家鄉》分兩課時進行,第一課時認識了家鄉的地理位置,認識家鄉的變化和發展,第二課時了解家鄉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不足,積極地為家鄉獻計出力。其中培養對家鄉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對家鄉變化的認同。9歲的兒童尚未形成對自己所屬群體的批判意識,正處在對自己所屬群體所要求的價值和規范的感知與體察階段,這正是引導的良好時機。
課程通過以“趣味體驗中感知——‘家鄉變化’”、“調查交流中感悟——‘家鄉發展’”、“情景聚焦中感動——‘家鄉的驕傲’”、“實際生活中延伸——‘為家鄉出謀劃策’”四大版塊活動為載體,在“家鄉的發展”中得到情感的融合碰撞,從而建立對家鄉認同感,激發對家鄉的熱愛,并積極構建自身的行動認知。
二、學習目標
1、學習用各種方法搜集資料,并進行簡單的整理和應用。
2、通過調查、訪問、參觀和辯論等,認識到家鄉的變化和發展,積極的為家鄉現積出力。
3、激發學生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情感,認識到家鄉在發展過程中的美中不足,堅信家鄉的未來更美好,樹立初步的教學發展觀。
三、教學重點
通過調查,訪問和參觀,匯報家鄉的變化和發展,萌發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四、教學難點
如何辨證地看待家鄉的發展變化如何為家鄉建設獻計出力。
五、教學時間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學生自主組成研究小組,有計劃地參觀、調查、訪問。教師了解學生搜集到的資料,認識到家鄉的變化和發展。激發學生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情感。
二、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深入導入
同學們,看看這些城市、鄉村的照片,美嗎?
大屏幕出示,書上46頁,四幅照片。
你知道這下圖片呈現的什么地方的景色嗎?
學生討論, 教師講解。
揭題(可愛的家鄉)
(設計說明:這一環節是進行“趣味體驗并感知”通過對家鄉景色照片的觀察,感受家鄉的巨變,激發學生熱愛家鄉之情。)
(二)家鄉的變化
1、住房的變化
(1)同學們,想知道老師家住房是什么樣嗎?(多媒體出示自家現在住房的圖片)老師家原來的住房可不是這樣的(出示自家老房子照片),將兩張照片放在一起對比。你發現了什莫?
(2)你們家的住房有變化嗎?是怎摸變的?講課前搜集的照片拿到攝影儀上展示。
(3)是啊,許多同學家的住房都變的高大,寬敞,美觀了。我們的家鄉不僅是住房發生變話,其他地方也在變化呢!你發現沒有?
2、出行的變化
(1)交通工具的變化
老師小時候上學,大多數時間是不行,家離學校又遠,每一次到學校要1小時左右,所以為了不遲到,我每天得5點就早早地到小。如果遇下雨天,那老師還得更早地起床,因為泥路不好走。
課前讓同學們調查爸媽小時侯上學使用交通工具的情況,誰來匯報調查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