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七色光》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冀人版科學教材三年級下第三單元第10課第1課時。
【教材分析】本部分內容原為小學自然學科五年級的課程,現在前移到三年級,對學生而言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對彩虹的形成原理只做原則性的要求,而對折射的概念不要求具體掌握,對折射的角度也不進行深入的探究。
【學情分析】學生已經接觸了半年的科學課程,對“科學”這一學科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但還僅限于表象化的認識,對于探究實驗更是所知甚少。所以,應重點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實驗,通過實驗來激發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同時培養他們勤于探究、勇于嘗試的良好習慣。
【教學目標】
1、科學探究目標:
a、能自主選擇實驗方法進行實驗。
b、能用兩種方法制造“彩虹”。
2、科學知識目標:
能明確說出陽光是由七種顏色的光混合而成的。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a、愿意探究自然界(彩虹)的奧秘,并從中獲得樂趣。
b、能與其他同學合作完成七色光的各種實驗。
c、能用語言描述彩虹的美麗。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探究實驗,并從中體會到實驗活動的樂趣。
【教學難點】
在實驗過程中提出自己的觀點并通過實驗進行驗證。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同學們,你們看到過彩虹嗎?能不能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彩虹是什么樣的?
那么,同學們想不想自己動手制造彩虹呢?下面我們共同學習《七色光》。
(板書課題:七色光)
二、探究活動1:在哪里可以看到彩虹?
1、課件出示彩虹圖片,提問:
a、同學們:你們認識這是什么嗎?它美不美?
b、那么,它是由哪幾種顏色組成的呢?找學生回答,集體補充。
(領讀或齊讀:紅、橙、黃、綠、青、藍、紫)
2、我們在什么情況下能見到彩虹?學生舉手回答,共同總結,教師補充。
雨后
灑水車后面 有陽光和水珠(或水霧)的地方
噴霧器噴霧時
噴泉或瀑布的周圍
3、那么,我們能不能利用陽光和水霧制造彩虹呢?
教師演示用噴霧器制造彩虹,選幾名學生代表進行觀察。
4、教師出示彩虹形成的原理:
彩虹是太陽光穿透雨的顆粒時形成的。原本光是筆直行進的,但它也具有一旦進入水中就會折射的性質。因此太陽光在通過雨的顆粒時就會折射。此時,由于光折射的角度因顏色而各異,所以七種顏色會以各自不同的角度折射。所以七種顏色會很漂亮地排列起來,這就形成了彩虹。因為彩虹呈現于與太陽方向相反的天空,所以想在雨后看彩虹時要背對著太陽。
★ 教學建議: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圍繞“你見過彩虹嗎?”、“彩虹常在什么情況下出現?”等問題進行交流。如果學生不能回答“彩虹是在什么情況下出現的?”這個問題,教師可以啟發學生思考,同學們在回答“在什么地方見過彩虹”時,答案有沒有相同的地方。教師啟發學生回想生活中類似彩虹的現象(為制造彩虹做準備),學會發現彩虹出現的地方應有充足的陽光和水。
三、探究活動2:制造彩虹
1、出示三棱鏡,提出問題:陽光通過三棱鏡后,能產生怎樣的現象?
2、學生提出自己的設想,并用實驗驗證。
(教學建議:在進行活動1時,學生已經知道彩虹與陽光的關系。在活動2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用實驗的方法進行驗證。學生做實驗時,教師指導學生:1、用較小的三棱鏡做實驗時,要提示學生用物品將光源遮擋,只用一束光進行照射。不然所折射出來的光相互干擾,實驗效果非常不明顯。2、認真細致地用光照著三棱鏡,慢慢地轉動三棱鏡,直到在紙上出現彩虹為止。3、接收屏可以用書、本等任何白色的硬質物體代替,但一定要放在陽光不能直接照射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