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觀察物體
第69頁的內容是鏡面對稱,也就是相對于一個平面形成的對稱。在這兒,只要讓學生通過觀察圖片、照鏡子等活動,初步認識鏡面對稱的現象,初步了解鏡像的性質就可以了,對于“鏡面對稱”、“平面對稱”等名詞以及鏡面對稱的性質,教材中都沒有涉及到。
例3通過兩個生活中常見的現象讓學生認識鏡面對稱,初步感受鏡面對稱的特點,知道生活中很多常見的現象中包含著重要的數學思想。湖面的倒影,人在鏡子里可以成像,這些現象都是學生生活中經常看到的,很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理解起來也比較方便。其中湖面的倒影是相對水平平面的對稱,而照鏡子是相對豎直平面的對稱,這是最常見的兩類鏡面對稱,學生通過觀察這兩幅圖,可以很直觀地理解鏡面對稱的兩邊圖形有什么關系。第69頁的“做一做”設計了一個活動,讓學生親自照一下鏡子,通過鏡子內外的人的前后位置和左右位置的關系進一步感受鏡面對稱的性質,通過活動使學生知道,照鏡子時鏡子內外的人上下、前后位置不會發生改變,而左右位置發生對換。
(三)教學建議
1.這部分內容可用4課時進行教學。
2.教學例1之前,教師可以先拿一個六個面顏色都不同的正方體或長方體,讓學生在某一位置觀察這個正方體或長方體,問學生最多能看到幾個面的顏色,要看到其他幾個面的顏色,需要改變觀察的角度,使學生理解:要全面地了解一個物體各個面的特征,要從不同角度進行觀察。還可以用生動活潑的形式向學生講述“盲人摸象”的故事,引導學生感受局部和整體的關系。
然后,教師可以準備一個玩具,如,玩具熊貓、玩具狗等,也可以準備其他的日常用品,如鬧鐘、茶壺等,這些物體的正面、側面、后面的形狀特征要有所差別。可以讓一個同學分別從不同的位置觀察這個實物,也可以讓不同的學生從不同的位置同時觀察這個物體,并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該物體是什么樣的,使學生通過交流,知道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結果是不同的。教師也可以把實物進行轉動,讓學生先觀察物體的各個面,看看都是什么樣的,然后閉上眼睛想一想,在頭腦中形成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的形狀的表象。最后再教學例1,由于有了前面直觀的觀察活動,學生很容易就能判斷出表中的三個圖分別是誰看到的。
接下來,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做“做一做”中的活動,可以利用學生手中的數學課本直接進行操作。每個小組成員先從某一角度看這摞書,然后交換位置看一看。最后,在教科書上進行連線。
3.教學軸對稱時,教師應準備一些軸對稱圖形的圖片或剪紙(如窗花),讓學生結合教材上的實物圖進行觀察、分析,找出這些圖形有什么共同特點。學生在描述時,使用的語言可能是不規范、不科學的,如“這些圖形兩邊都是一樣的”,不必刻意糾正,只要學生對軸對稱現象有一個感性認識就可以了。
教學例2時,可以向學生提出任務:“你可以剪出一個對稱的圖形嗎?”讓學生先自己探索剪對稱圖形的方法,再進行交流。一開始時,學生可能想不到把長方形紙對折,雖然盡量按照對稱的思路去剪,但剪出來的東西并不對稱,此時,可以讓學生看看教科書上是怎樣做的。然后憑自己的想像隨便剪一剪,想剪什么就剪什么,只要剪出來的圖形是對稱的就可以了。最后讓學生把自己剪的作品給全班學生展示一下,并讓學生試著說說怎樣剪,剪出來的圖形才對稱,很自然地讓學生說出要把長方形紙對折,從而引出“對稱軸”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