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冊第三單元《觀察物體》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本單元知識是學生在學會從兩個方向觀察簡單物體的基礎上學習的.教材通過"看一看"的情境,讓學生親身經歷觀察物體的過程,體驗從不同觀察物體的形狀可能是不同的;體驗從立體到平面的轉化;在通過"節日廣場"這個學生常見的生活情境鞏固學生所學習的從三個方向觀察物體,所得形狀可能不同以及上一單元所學乘法口訣;并利用節日氣氛對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教材安排所有學生都參與觀察和體驗的實踐活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空間觀念.
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在一年級下學期已經初步學會從兩個方向觀察簡單物體,他們有較強的觀察興趣,但方法不明確,觀察比較籠統,觀察水平存在較大差異,給教師的教學帶來了一定的難度.教材從學生個體體驗入手,引導學生自覺投入到學習活動.在活動中引導進行小組討論和交流,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單元教學目標:
在觀察簡單物體的實踐活動中,體驗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可能是不同的,發展空間觀念.
結合觀察簡單物體的過程,體會最多能看到物體的三個面,并能直觀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
教學重點:
體驗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的形狀.
能辨認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
正確辨認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
教學難點:
正確辨認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
單元教學設想:
本單元的設計意圖在于,讓學生通過觀察活動,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本冊的教學內容是從一年級下冊的內容(從兩個方向觀察簡單物體)發展到"從三個方向觀察簡單物體".
根據本單元教學內容,在教學時,教師首先充分利用課本所提供的情境,讓所有學生都參與數學活動.然后讓學生在觀察,拼擺和探索中,根椐自己的體驗,感悟出站在不同角度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而且最多只能看到三個面.最后,教師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讓學生對從不同位置觀察的物體形狀進行辨認,從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課時安排:(4課時)
課題 教學內容 課時安排
看一看(一) 辨認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物體形狀. 1課時
看一看(二) 辨認由幾個正方體搭成的簡單物體. 1課時
節日廣場 練習課 1課時
機動 查漏補缺 1課時
第一課時 看一看(一)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活動,體驗站在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看到的形狀可能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物體的三個面.
2.知道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能辨認從正面,側面和上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
3.進一步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觀察活動的意識,發展他們的空間觀念,激發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
體驗站在不同位置觀察物體,看到的形狀不一樣.
教學難點:
發展空間觀念.
設計思路:
本教學設計充分利用課本所提供的情境,讓所有學生通過親身體驗,發展空間觀念.可分為以下幾個層次.
第一層次:體驗站在不同位置觀察物體,看到的形狀不一樣.
第二層次:體驗最多能看到物體的三個面.
第三層次:體驗有序觀察的好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設問引入,激發學生觀察興趣.
創設情境,讓學生自主探索.
二.自主探索,研究新知.
1.體驗站在不同位置觀察物體,看到的形狀不一樣.
(1)以小組為單位,每人選擇一個位置來觀察這張桌子,交流觀察到的桌子的形狀.(2)交換位置觀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