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做家務》一課的教學反思(精選3篇)
關于《做家務》一課的教學反思 篇1
《做家務》這一課是2年級上冊的有關“2的乘法口訣”的內容,教學目標是要通過老師創設生活中的情景,讓學生歸納總結出2的乘法口訣,并通過做游戲,做練習,加強對2的乘法口訣的掌握。還要讓學生通過熟悉生活情景,在愉快的氛圍中體會乘法的意義。
一、結合學生實際,親切而自然地激發興趣。
為了讓學生更容易掌握和理解2的乘法口訣,我在教學時,首先創設了小明幫爸爸媽媽做家務,“擺碗筷”的情景,這是學生很熟悉的生活場景,所以學生就很快進入學習狀態,積極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接著就讓學生動手擺一擺。(用小棒代替筷子)進入角色。
二、經歷用2連加的過程,為列乘法算式和編口訣做準備。
學生通過一邊擺,一邊數的過程后,就會很快得出結果,明白是2個2個的增加的,也很容易填出表格。
三、學法指導,自編口訣。
5讓學生回憶5的口訣的編制過程,說說是怎么編的?嘗試獨立編制2的乘法口訣。將編好的口訣在小組內交流。在全班匯報。在這個環節上,我覺得學生交流的時間少了點,當一部分優生編好后,我就讓他們在全班交流了。接下來的記憶口訣時。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你有什么好方記住這些口訣?我就直接讓學生回答了,沒有留給學生更多的思考余地。所以學生所說的方法也很單一,特別是有的學生,根本就沒有明白有些同學說的什么方法。課后想,如果讓學生多觀察算式的結構,把算式與口訣聯系起來,找出規律來背口訣就更好了,就會有更多的發現,記憶的方法也就會更多。
四、用多種形式鞏固新知。
(1)對口令:生生之間對,師生互動這是學生喜歡的形式,讓學生在游戲中鞏固了學習的知識。
(2)圈一圈。
讓學生看黑板上的表格,(出示書上15頁的2題)先讓學生讀題。 獨立思考,理解題意。在填空。此訓練意在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理解的能力。
(3)情景練習:請一個同學站起來并伸出雙手,問:一個人有幾只手?再請8個同學上講臺,讓他們伸出雙手,問:“共有多少只手?要求其它同學列出每個問題的算式,然后請他們自己完成。這個練習目的是利用情景鞏固練習,加深對乘法意義的理解,提高學習興趣。但由于時間原因,學生沒有在全班交流。
總之,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基本達到,絕大部分學生已經掌握了2的乘法的機會方面少了些,注意了朋友他們獨立思考的習慣。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方面做得還不夠。打算在今后的教學中,讓學生有更多的交流時間,尊重學生的個性,把小組學習的形式安排得更具體,注意每個環節之間的過度語言。
關于《做家務》一課的教學反思 篇2
《做家務》教學反思
《做家務》這課是學習2的乘法口訣,課文用數一數有幾雙筷子來引入問題情境,這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有著密切的聯系。由于前面已經學過了5的乘法口訣,在編2的乘法口訣時,學生在已有的基礎上,我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摸索、總結編2口訣,學生很快就掌握了編2的口訣的規律,學習時既感到很輕松又很愉快。
低年級的學生還小,教師在做練習前要正確地引導學生,幫助學生讀懂題目,弄清題目的意思再做才能達到練習的效果。在做“練一練”的第4題“4個人有幾只手”和“8只手有幾個手指”這道題時,有幾個學生對1雙手和1只手的概念很模糊,而我在指導看圖說話時又忽略了這個問題,就急著讓學生做,沒想到竟然有一些學生把4個人有幾只手做成4×5,而把8只手有幾個手指做成8×10。
《做家務》教學反思
2的乘法口訣是在學生學習5的乘法口訣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對如何編制乘法口訣有了一定的了解,教材創設“擺筷子”的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學具的實際操作,探索筷子的“雙”安適與筷子的“根”數之間的對應關系,并把探索的結果填入表格,為編制2的乘法口訣做準備。因此,在這節課中我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教學:
一、從生活中引入,喚起學生已有知識經驗。
在這節課里,創設小明擺筷子的生活情境,喚醒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通過解決“9雙筷子是多少根?”的問題,引發學生親歷編制2的乘法口訣的全過程,很好地發展了學生抽象思維能力。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數學活動,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認識和理解數學知識。讓學生在課堂上學數學,在生活中找數學,用數學,理解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二、注重學生的主體性。
從編制2的乘法口訣到記憶2的口訣,自始自終,都是學生主動探索的活動,老師只是結合具體的情境提出引領性問題,如:要想記住這些乘法算式,你有什么好辦法?怎樣很快地記住2的乘法口訣?引導學生尋找規律,歸納記憶的方法。2的乘法口訣可解決生活中的哪些問題等,?引導學生尋找規律,歸納記憶的方法。讓學生明白數學來源與生活,數學應用與生活,宏觀上引領學生探究活動的方向,整堂課保證了學生探究活動的高效性。
三、注重學生的情感價值觀。
從課的引入,“我們班有哪些同學在家幫助過爸爸、媽媽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從小養成愛勞動的習慣會讓我們成長為對社會有用的人”“小明和你們一樣是個愛勞動的好孩子”等,讓學生感受勞動是光榮的,無不滲透著思想品德教育。
關于《做家務》一課的教學反思 篇3
〖教學目標〗
1.結合“擺碗筷”的具體情境,經歷編制2的乘法口訣的過程,體會學習乘法口訣的學習過程與方法。
2.掌握2的乘法口訣,會用已學的乘法口訣進行乘法計算,并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材分析〗
本節課“做家務”(2的乘法口訣)是在學生學習了5的乘法口訣以及乘法意義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呈現孩子“擺碗筷”的情境圖,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緊密。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中,探索筷子的雙數與根數之間的對應,填表表示這一對應關系,再根據這個表,寫出乘法算式,編制2的乘法口訣。學生經歷這個過程,不僅學習了2的乘法口訣,而且體驗了乘法口訣的學習過程和方法,將對學習后繼的乘法口訣產生積極的遷移和影響。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本校為鄉鎮村辦中心小學,學生的學習條件、學校的教學條件有待于完善,如缺少多媒體教室,不能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教師主要還是以掛圖和準備好的小黑板以及教師自制的教具為主要教學手段。由于本地區屬于城鄉結合地帶,大部分學生來自農村,家長大多都是以經營小生意為主,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檢查和輔導自己孩子的功課,以至于本班有部分學困生。針對這種現象,教師平時對這些同學總是耐心輔導,給予他們幫助,使得這些學生也都能順利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你們在家里會做家務嗎?(展現掛圖)
星期天,家里來了好多客人,爸爸媽媽都忙著招待客人,燒菜、做飯,小明也過來幫著做家務活,你們看(老師指著掛圖,讓學生觀察)小明在做什么呢?(生:幫著擺碗筷。)
師:這節課,我們就通過“做家務(擺筷子)”這一情境來學習2的乘法口訣。(板書課題:做家務)
(二)操作探究,學習新知
1.看圖說一說。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小明擺碗筷這幅圖,從圖中你發現了什么?
(同桌互相說說,再匯報。)
生:桌上擺了9個碗,3雙筷子,可能吃飯的有9人,應該擺9雙筷子,已擺好了3雙,還要擺6雙……
師:請同學們看看小明是怎樣擺筷子的呢?(一雙一雙地擺)你們能幫助小明把其余的筷子擺好嗎?
生:能。
2.擺一擺,數一數。
(1)請每位同學用小棒代替筷子擺一擺。想一想:共要擺幾次。(9次)要求邊擺邊說:一雙筷子有2根,2雙筷子有4根……
(2)學生自己動手擺,邊擺邊說。
(學生活動,教師指導幫助,請個別同學示范。)
(3)匯報。你擺了幾雙筷子?共幾根?你是怎樣數的?
(4)比一比看誰數得又對又快!
(有的學生一根一根地數:1,2,3,4,…,18根;有的學生兩根兩根跳著數:2,4,6,8,…,18根。)
先讓每個學生看著擺的小棒與同桌互相說,然后全班閉著眼睛說,小組內說,個別說。
3.填一填。(用小黑板出示這個表格)
幾雙筷子 1 2 3 4 5 6 7 8 9 幾根筷子 2 4
(1)觀察思考。這個表格表示什么意思?
(2)試一試。獨立把書上的表格填完整。
(3)交流訂正。“你填的數是幾?為什么填這個數?說說你的算法。”
生1:我是邊擺小棒邊數邊填表。
生2:我是先數一雙2根,2雙就是在一雙的基礎上加2根,即用2連加的方法。
4.試一試。
(1)根據表格寫乘法算式。
師:1雙筷子2根也就是幾個2?(1個2),那么1個2是2,用乘法算式表示,你們會嗎?
(同桌交流、匯報。老師板書:1×2=2。)
師:2雙筷子呢?(2個2)
2個2是4,用乘法算式來表示又是怎樣的呢?
(交流、匯報。老師板書:2×2=4。)
師:同學們很聰明,那你們能根據表格寫出3雙、4雙、5雙……9雙所對應的乘法算式嗎?
(學生同桌交流后,獨立填寫算式,再匯報;老師按順序板書乘法算式。)
(2)根據乘法算式,編一編乘法口訣。
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已學了5的乘法口訣。想一想,5的乘法口訣是怎么編的呢?你們能根據這9個乘法算式編出對應的2的乘法口訣嗎?(能)
(要求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
(3)交流訂正。可讓個別學生說說他們的想法,其他小組同學補充,老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按順序寫出乘法口訣。
(4)學生齊讀乘法口訣。
師:同學們真不簡單,自己編出了“2的乘法口訣”;仔細觀察,同桌討論“2的乘法口訣”有什么特點。
(學生口述發現的規律,老師用彩色粉筆圈注。)
5.讀一讀、記一記。
(1)按順序齊背。
(2)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對口令。
(3)教師指表格中任一組信息,學生說口訣。
(三)鞏固新知、拓展思維
1.游戲(對口令)。
形式多樣:可以師生對口令,小組之間對口令。內容是:兩道乘法算式與一句口訣對。如,2×3,3×2,對口訣二三得六。
2.圈一圈。
(把第15頁練習第2題寫在小黑板上展示)先理解題意,再獨立完成,然后反饋訂正。
提問:(指著小黑板上已填完的表)觀察這些圈起來的數,你發現了什么?(雙數)沒有圈起來的數呢?(單數)
3.比一比,哪一組獲勝。
規則:每一個同學先獨立完成第15頁第3題,然后老師選兩組同學進行接力,其他同學當評委。接力同學每人只做一題,然后按順序傳給下一位同學,最先完成又全對的小組獲勝。讓同學說說比賽的感想。
4.綜合拓展題。
出示15頁第4題,學生獨立完成;然后反饋訂正。要求學生說說是怎樣想的。
(四)課堂總結
請小朋友談談本節課的學習收獲。
〖教學反思〗
本課時的設計經過實際教學檢驗,成功方面有:
(1)新課以學生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做家務“擺碗筷”具體生活情境導入,與生活密切聯系,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動腦想,動口與同學交流,培養了學生合作意識與探索精神;
(3)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激發了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鞏固了新知,拓展了思維。
不足:學生在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時,語言表達能力欠佳,以后在這方面要加強培養。
體會:學生在進行小組合作、探索編乘法算式與口訣時,如果有些學生有困難,老師可以先讓個別編得好的小組說說他們是怎么樣編的,再讓全體同學進行第二次合作探索,效果會更好。
〖案例點評〗
數學只有回歸生活,才會顯示其實用價值,學生只有在生活中去發現數學并運用數學,才會更深刻地理解數學。本課是從學生的生活情境——分碗筷進行切入,使學生初步感受到數學的意義和實用價值,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從而激發學習興趣,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聽到的東西容易忘記,看到的東西便于記憶,操作后獲得的知識便于理解。本課的另一個特點是使學生通過操作、探究、合作交流來學習新知,讓學生經歷2的乘法口訣的學習全過程。教學方法多樣,層次清晰,結構完整。始終通過讓學生看一看、說一說、擺一擺,數一數、比一比、試一試、編一編、圈一圈,做游戲等方式獲取新知,并結合統計的初步知識讓學生對比、探究、交流,很快突破了教學難點,課堂氣氛活躍,時有學生的爭辯,學生能不斷地修正自己的觀點。
點評人:劉小兵(江西青山湖區教育局教研室)
〖編者點評〗
1.本課結合生活的具體情境,學習2的乘法口訣,突出了“數數(操作)—填表—列式—編口訣”的探究過程與學法結構,學生一旦掌握了學習過程的結構,就能提高學習后續乘法口訣的自主性和主動性。填表之后,可以加強感受一下表中數值對應的規律,培養數感。
2.練習第15頁第3題時,如果讓每一個同學先獨立完成,再同桌互評,及時知道對錯,進行訂正,這樣會不會比“選兩組同學進行接力,其他同學當評委”學得更扎實,教學效率也更高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