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準備了一個星期,終于輪到我試講了。站在講臺的那一刻,心里比上次好很多,至少沒有那么緊張,思路也清晰了很多。
我先是說課,本以為準備得比較充分,可是說課的時候居然結巴,因為我的說課稿寫得過于潦草,潦草到自己都有點難辨認,所以老是斷斷續續的。看來真的不能有半點馬虎啊。再就是我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了一個讓學生看天與用紙筒看天的一個環節,他們熟悉說課的說可以把這個環節歸為一個說課環節——過程與方法目標。呵呵,又長見識了。說真的我只知道說課的最普通的那幾個環節,對于說課我真的了解得少之又少。第三,我在設計說課的時候把第一課時(我說的是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也歸納了進來,從而誤導了聽課的同學。
抽簽的時候我抽到的是閱讀教學,所以我選了《坐井觀天》這篇課文。因為課文里主要是青蛙和小鳥的對話,作為閱讀課比較好進行教學。在設計教案的時候我著重放手讓學生閱讀,正所謂“讀書百遍,其意自見”。我的教案設計大概是:
1、以自己的方式朗讀課文。
2、全體朗讀課文。
3、同桌分角色朗讀課文。
4、老師與學生一起朗讀青蛙與小鳥的最后一次對話。
5、指名兩位學生分角色朗讀青蛙與小鳥的最后一次對話。
在設計教案的時候我放手讓學生讀的每個環節都是有目的的,可是真正實施起來的時候,就是另外一種狀況了。一節課下來,出現的問題真是不少。首先是口頭禪,也許比起第一次試講的時候好了一點,但是比如“講一講”、“看一看”等不符合教學用語的口頭禪我還是摻進來不少。這也許是我們不可避免的,不過如果在上課的時候多加注意,效果還是不錯的,至少這次我是比較重視的。
其次是問題設計不夠簡潔,這在第一次試講的時候也是一個重要問題來的,可是這次我還是重犯了。其實很多時候,一旦你上了講臺,就算你準備得在怎么充分,說話的時候還是會語無倫次的,于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被自己重復了好幾次學生才聽懂。如,我原來是想問學生:“青蛙和小鳥為什么都是笑著說的?它兩笑的含義一樣嗎?”然而我一緊張,把這個問題重復了好幾次學生才明白。
第三,備課的時候我只備課文,卻忘記了備學生。就比如,我讓學生以自己的方式朗讀課文,要求學生一邊讀一邊劃出不懂的詞語,然后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我備課時是準備讓學生來做小老師,讓他們互問互答的。但是在課堂上,學生的反應與我的本意偏偏相反,我備課的時候是沒有想到的。所以在這個環節里,我花了大量的時間來幫他們解決不懂的詞語,以至于后來不夠時間進行教學。同時我犯了個致命的錯誤就是沒有解釋課文標題,我甚至忽略了課文標題,所以繞了很多彎路來讓學生理解課文所揭示的寓意。
第四,對教材不夠熟悉。我說的不是對課文不熟悉,是對教材不熟悉。有一組員就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她注意到了,我所講的課文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三冊,在這一階段,教材要求的是結合插圖理解課文。在這之前是不要求結合插圖來理解課文的,我不熟悉教材,盡管我也有利用結合插圖理解不懂的詞語,可是我沒有注意到讓學生結合插圖理解課文,反而是繞大圈來讓學生理解課文。再者我沒有聯系課后習題來設計教案,這著實是損失了教材提供的資源,有點“丟了西瓜檢芝麻”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