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贊》教學雜談
【浙江省紹興市魯迅小學 王慧琴】〖語文課堂探究性學習中教師不作為現象掃描〗
有位老師在上完了《稱贊》一課后,設計了這樣幾個拓展題:
1、你覺得我們班誰值得你稱贊?選一件他最值得你稱贊的事情,約幾個同學一起演一演;
2、設計一張稱贊卡,畫上你要稱贊的這個小朋友的頭像,邊上適當地作一些美化,再寫上你稱贊他的一句話;
3、幾個小朋友合作編一首歌,題目就是《稱贊》。
最后這個教學環節,可以看出教師花費了很多心血,課堂氣氛十分活躍,教室里熱鬧非凡:學生唱唱跳跳的有之,談笑風生的有之,吵吵鬧鬧的有之,埋頭畫畫的有之。這種輕松愉快的氣氛給了學生久違的快樂,但是聽課的老師不僅疑惑:這是語文課嗎?還是思想品德課,或者是音樂、美術課?原汁原味的“語文”味哪兒去了?
不同的學科共同構建了人類的知識大廈,一起承擔著發展人的整體素質的神圣職責。從這一角度看,各學科之間有著相互聯系,彼此溝通的一面。因此,小學語文教學要向鄰近學科開放,以體現人的綜合發展、整體發展,正成為大家的共識。但是,不同學科反映不同的知識領域,有著自己不同的任務。因此,作為語文教師,要防止語文本體弱化,讓學生在語言文字的實踐中學習語文。
〖走出語文課堂感悟的效率誤區〗
一、案例
在教學《稱贊》一課時,一位老師先聯系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稱贊學生,引導學生理解稱贊的意思(用言語表達對別人優點的喜愛)。然后,老師演示課件,創設情境:
師:清晨,小獾早早起了床,在路邊認認真真地做小板凳。瞧,它已經做成了三個了。傍晚,去森林里采果子的小刺猬,勞累了一天,背著紅紅的大蘋果回家了。你覺得小獾和小刺猬值得稱贊嗎?為什么?
生:我覺得小獾值得稱贊,因為小獾很能干,會做小板凳。
生:小獾值得稱贊,因為小獾一早就在做小板凳,很勤勞。
生:我覺得小刺猬也值得稱贊,因為小刺猬也很勤勞,采了一天的果子。
……
二、反思
《稱贊》是一個有趣味的故事,從細節處見真誠,從平淡中見深情,每個人讀后都會有觸動或啟發。但這位老師在教學中,沒有讓學生抓住重點語句進行反復品讀,沒有讓學生透過語言文字去具體感受課文中的真情。也就是說,老師沒有抓住語言文字這一根本,沒有把重點詞句作為感悟的支點,以此來牽連出學生縱橫交錯的思維線,沒有讓學生始終處于積極閱讀、積極感悟的躍躍欲試狀態。
因此,學生的感悟只是幾個空洞的詞,學生的認識還是膚淺的、模糊的,語言表達也還是蒼白的。
漢語,承載著漢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化,也從根本上體現著漢民族重感悟與直覺的思維方式。小學的語文教學不是要教孩子關于語言文字的知識,讓他們去研究語言,而是要幫助他們通過咀嚼文字、感悟交流來體驗祖國的語言文字,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而這種中國語文教學的傳統精華,又從深層次上體現著漢民族的思維方式。
我們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運用語境,在對重點詞句的感悟中,通過或吟誦、或推敲、或揣摩、或觸發、或鑒賞的方法,多層次地體味課文中的深層意、言外意、雙關意、象征意、情韻意等隱性語意義,全面推動語文的聽說讀寫活動,展現語文教學的獨特魅力,提高學生的語文整體素養。這是語文教學的根本,語文教學要把根留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