筍芽兒教學反思
新課程歷來強調重視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獨立的閱讀體驗與感受,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我在本節課中所追求的就是讓學生在閱讀中的個性體驗達到毫無保留的、淋漓盡致的開發與表達。因此,在讓教學每一段內容時,都是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深刻體驗產生主體情感,再用主體情感去表達自己的深刻體驗。前者是學生與文本對話的過程,是學生運用自己的思維和想象力對作品作出反應的過程;后者是學生自行建構文本意義的過程,也是情感態度價值觀最終實現的過程。而兩者正是新課程中所倡導培養的語文素養。在整堂課中,我采取了兩種方式讓學生個性的情感體驗達到更豐富、更具體、更深刻:一是讓學生將自己當作課文中的人物筍芽兒去感受、體驗、思考、傳情。二則是讓學生通過體態實踐,做做筍芽兒的揉揉眼睛、伸伸懶腰、扭一扭、一個勁兒地向上鉆,撒嬌地說話、起立朗讀來使學生領悟筍芽兒的精神品質。這兩種方式使學生的情感體驗實現的更為有效,也體現教師不可缺少的引導作用。在這兩種方式的引導下,學生的體會從筍芽兒的嬌氣,到筍芽兒的勇敢頑強、堅持不懈、努力向上,再到筍芽兒長成竹子后為自己的堅持不懈、勇敢頑強以及能為人們作貢獻而自豪的豐富情感,學生再帶著這種豐富的情感投入到個性體驗的表達中,有高興地讀、驚訝地讀、新鮮地讀、迷迷糊糊地讀、嬌氣地讀、急切地讀、美美地讀、自豪地讀。不難看出學生個性的情感體驗豐富到位,有些甚至超越了文本本身,而我更希望學生在閱讀中所爆發的情感體驗遠遠超過這堂課本身。
二、發揮教材整合的教學效果
本冊教材特別提出要注重把握同組教材內容之間的聯系,要從整體上把握教材內容,發揮教材整合的教育教學效果。基于這一點,我在設計教學上除了注重三維目標的整合外,更有意識的融入了語文內容之間的整合,注重課文之間的內在聯系。第一組教材是以春天為專題的課文,引導學生去感受春天、發現春天、探索春天;積累描寫春天的詞句,探索在春天生長的植物花卉,想象描繪春天的美景。所以在教學中我設計了兩個環節:一是讓學生把自己當作筍芽兒想象鉆出泥土后還看到了春天的哪些美景?模仿課文中的形式來說說。而這一內容已在第一課《找春天》就有所鋪墊,如隨堂練中的“填空”,課外閱讀描寫春天的詩歌等等。在這一想象說話中讓學生自由選擇一個或幾個來說說是針對不同學生的能力。學生也說出了優美的語句:如“小草探出了頭、花兒在點頭笑、小溪丁丁冬冬地唱著歌、花兒跳起了舞、杜鵑花翩翩起舞、小燕子再向大家問好、泉水奏出優美的音樂、油菜花送來春天的喜報”,將前面的知識積累有效地運用到這里的想象說話中。二是讓學生把自己當作筍芽兒的小伙伴來熱情的作自我介紹,與筍芽兒親切的對話。這一內容是將枯燥的春天植物生長的知識介紹置于富有情趣的童話式的對話之中,而這些植物知識的搜集早在學習第一二課時就讓學生作了充分的準備,在上課之前根據內容進行自我創作,等到上課時進行交流展示。同時這一對話內容又正好是本課隨堂練中的一個填空內容,這樣的童話式對話既激發了學生的寫話興趣,又將自己搜集的知識得到了運用,使之前的搜集準備、知識拓展與后面的將知識運用于寫話創作和交流展示有機地整合,使學生的語文能力有效地遷移,降低了難度、豐富了語言、激發了興趣。在學生的寫話中出現了富有童話色彩的語句:如“筍芽兒!我是美麗的牡丹花,我穿著粉紅色的公主裙”、“筍芽兒!讓我們一起把春天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吧!”、“我盛開的花朵就象是小朋友的笑臉”、“筍芽兒!我們交個朋友吧!”、“筍芽兒!讓我們快點長大給人們送去換了吧!”“我是杜鵑花,滿山遍野都是我的兄弟姐妹”等等。而在隨堂練的填空中學生也寫的豐富有趣,如“筍芽兒祝你快快長大”、“筍芽兒我們一起唱歌吧”、“歡迎你來到這個世界”、“多可愛地筍芽兒呀”、“我又多了一個朋友”、“筍芽兒你真勇敢”、“筍芽兒你終于成功了”等等。我想這些激qing洋溢的語句除了來自于豐富的情感體驗外,還來自于這些內容之間的有機整合,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在一種宏觀的調控下漸漸地得到提高。